首页 历史故事 郑国渠_关于秦国的历史

郑国渠_关于秦国的历史

时间:2022-07-0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郑国渠_关于秦国的历史战国末期韩国为了推迟秦国吞并自己的步伐,派间谍郑国入秦修建郑国渠,阴谋败露后,引起秦国的“逐客风波”,并下令停止修渠。最终在李斯的劝谏下,秦王决定继续修建郑国渠,使得关中成为继四川平原之后的“天下粮仓”。郑国渠是战国末期在秦国的关中地区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花费16年修建而成。郑国渠与都江堰南北遥相呼应,为秦国下一步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国渠_关于秦国的历史

战国末期韩国为了推迟秦国吞并自己的步伐,派间谍郑国入秦修建郑国渠,阴谋败露后,引起秦国的“逐客风波”,并下令停止修渠。最终在李斯的劝谏下,秦王决定继续修建郑国渠,使得关中成为继四川平原之后的“天下粮仓”。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古往今来人们修建了众多水利工程,为国家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其中,以秦国的3个水利工程最为有名,这3个水利工程分别是都江堰、灵渠、郑国渠。郑国渠是战国末期在秦国的关中地区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花费16年修建而成。

疲秦之计

从表面上看,郑国渠只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但它背后所隐藏的却是一个牵涉各方利益的政治阴谋。(www.guayunfan.com)战国末年,周王室衰微,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征战,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争取统一全国,而其中最为强盛、最有潜力统一天下的就是秦国。随着秦昭王在位半个多世纪的南征北战、内修政事,秦国国力迅速提升,对东方六国形成极大的威胁。

郑国渠大坝遗址 大坝西自泾河西岸礼泉县界,东至王桥街西,全长2650米,泾河东岸现存长1800米。坝北地势低洼,为蓄水库,蓄水约1500万立方。现存的郑国渠拦河坝及蓄水库遗址是中国最早、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拦水、蓄水工程。郑国渠开引泾灌溉之先河,其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效益之显著在世界水利史上发挥过深远的影响。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历来都是秦国对外扩张的第一站。早在秦武王时,秦军就已经攻下了函谷关,将矛头直指韩国。虽然当时齐相苏秦设法联合六国合纵攻秦,无奈六国都各怀鬼胎,并不真心对抗秦国,只是表面上抵抗而已,结果不但不能战胜秦国,反而惹恼了秦国,秦国更加疯狂地报复六国,韩国就成为这种局面的最大受害者。虽然韩国屡次迁都,百般讨好,还是没有改变慢慢被秦国蚕食的命运,丧失了大片领土。

张家山郑国渠遗址 张家山位于陕西泾阳县城西北25千米,是九山与北仲山交汇处,泾河由此出谷,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战国秦修郑国渠遗址就坐落在此。

随着秦王嬴政的登基与亲政,秦国吞并六国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为了能够拖延时间,换取短短的喘息机会,韩王于前246年,竟然想出了一个拙劣的所谓“疲秦之计”。他派出一个手无寸铁的水工郑国,说服秦国在泾水和洛水之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当时各个诸侯国都没有常备部队,而是全民皆兵。在韩国看来,秦国如果答应修建这一工程,就必须投入大量的劳力与资财,这样在一段时间以内可能就没有力量攻击其他国家了,韩国也就可以继续安稳几年了。

郑国入秦的时候正值少年嬴政刚刚登基,秦国国政由吕不韦掌握。韩国要为秦国修建郑国渠的建议获得了吕不韦的认可:一方面,吕不韦一直希望做几件大事显示自己的治国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郑国渠的修建正好能够显示自己的政绩;另一方面,秦国未来进行兼并战争必须要有一个粮食储备地,虽然都江堰的建成使得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但秦国的主战场都在北边,从蜀地运粮非常困难,所以秦国急需要发展关中成为自己的“天下粮仓”,为以后的兼并战争做好准备。韩国提出要在关中兴修水利,吕不韦的“私心”与“公心”都得以满足,何乐而不为。

阴谋败露

秦王嬴政亲政之后,秦国发生了嫪毐之乱,虽然最终叛乱得以镇压,但嫪毐鼓动自己的门客围攻王宫,还是极大地震撼了秦王,他越发意识到这些门客只知主人不知国君的危险性。紧接着吕不韦引鸩自杀之后,有大批门客纷纷来送葬,声势浩大,秦王更加反感门客这群人。这时,韩国“水工疲秦”的阴谋也败露了,秦王大怒,迅速下达了逐客的命令。

首先,下令立即停止修建郑国渠,而要将主力放在兼并其他国家之上,这样就会有用之不尽的人力;其次,三天之内驱逐所有外籍客卿,他们的产业收归国有;第三,为吕不韦安葬和送葬的人,凡是外国人,都立刻驱逐出境。

逐客令颁布之后,咸阳城里乱成一团,那些来秦国谋取功名利禄的外国人纷纷携家带口逃命。郑国渠也被下令停工,郑国本人等待着被杀头。

后来,秦王政接纳了李斯的建议,以大局为重,继续修完郑国渠。而且,即将被杀的郑国也劝说秦王:“韩国当初虽然想通过让秦国大修水利以消耗秦内力,但其实郑国渠修好之后对秦国是大有益处的。兴修水利只能叫韩国再维持几年,但却为秦国建成了万代之功。”秦王权衡利弊,最后得出结论:郑国渠的修建对开发关中农业、促进秦国发展的积极意义,远远超过它对国力的消耗。所以,秦王决定叫郑国继续领导修完水渠。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修建长达16年的郑国渠终于完工。该渠灌溉关中四万顷(合今276万亩)农田,供给秦国60万大军的军粮,关中成为天下粮仓。郑国渠与都江堰南北遥相呼应,为秦国下一步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韩国,因为间谍事件得罪了秦国,反而加速了自己灭国的速度。

工程概况

远古时候,泾河与渭河经常泛滥,给关中地区带来大量肥沃的淤泥,但因为关中平原时常大旱,所以这些上好的土地并不能充分开发。郑国渠的功能就是引泾河水浇灌关中,它位于泾河北岸,西引泾河水,东往洛水,长达三百余里,灌溉关中四万顷农田。

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在礼泉县东北谷口修建干渠,干渠沿北边山脚一直向东延伸,使得渠水能够由高向低自流灌溉,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根据古书记载和今人实地考查发现,郑国渠由西向东开凿,沿线与冶峪、清峪、浊峪、沮漆(今石川河)等河流相交。这种设计非常合理,也表明当时的测量水平已经很高了。

除此之外,郑国渠采用独特的“横绝”技术来保证灌溉用水量,即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河、浊峪河等河水,使其流入郑国渠。

不过由于泾河是著名的多沙河流,古人说:“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所以,郑国以多沙的泾河为源头,就会经常有泥沙淤积、渠道堵塞的问题。长期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未变。

历史意义

郑国渠建成后,发挥了重大的经济、政治意义。司马迁曾经赞叹:“郑国渠修成,灌溉四万余顷,每亩能产六石四斗,于是关中成为沃野,再没有凶年,秦国所以能富强,兼并诸侯。”

郑国首开引泾灌溉的先河,后世历代都仿效它,继续兴修与完善引泾灌溉工程,如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1929年陕西关中地区遭遇三年大旱,谷物不收,饿殍遍地,于是,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开始在郑国渠遗址上修建泾惠渠,两年之后修成,能够灌溉六十万亩土地。

郑国渠自从建成以来,经过历代以来的不断完善与新建,造福无数百姓,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积极意义。

郑国渠渠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