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壹 八旗的兴衰_清朝的历史

壹 八旗的兴衰_清朝的历史

时间:2022-07-0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壹 八旗的兴衰_清朝的历史八旗制度建立于满洲入关以前。有清一代,八旗劲旅在维护地方治安,痛击沙俄侵略军、收复雅克萨城等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强大支柱。八旗制度的强化入主中原之后,清王朝加强了八旗军队的建设。

八旗的兴衰_清朝历史

八旗制度建立于满洲入关以前。随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及建立后金政权,逐步形成了八旗组织。八旗组织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以旗统兵、以旗统人”,把原来相对分散的女真人组织起来,“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纪律严格,使女真人作战力加强,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迅速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在皇太极时期又形成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正是依靠八旗劲旅,清政府攻入中原,夺取了最高统治权。入关之后,在“首崇满洲”(或称“满洲根本”)的基本国策下,八旗制度得到强化,成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形成了驻京八旗和驻防八旗。有清一代,八旗劲旅在维护地方治安,痛击沙俄侵略军、收复雅克萨城等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强大支柱。

满、蒙、汉八旗的形成

女真族人一般按自然村居住,满语称自然村为“嘎山”,这是女真社会的基层单位。女真人早在原始社会氏族制度时期,就存在着一种叫“牛录”的组织。出猎或行军时,参加者每人持1套弓箭,按族寨“嘎山”结合,10人为1“牛录”,其中1人为首领,称“牛录额真”(牛录是箭的意思,额真是主的意思)。 “牛录”作为一种临时的组织,出行则合,归寨则散。这既是当时女真部落涣散条件下的产物,又反过来延续了女真族的分裂。(www.guayunfan.com)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军事行动中,努尔哈赤把不断合并的诸申、伊尔根编入“牛录”,并把它加以扩大。规定300人为1牛录,每1牛录设置1名牛录额真,下面配置代子2人作为副手。5个牛录组成1“甲喇”,设1名甲喇额真为首领;5个甲喇组成1“固山”,设1名固山额真为首领,2名梅勒额真为辅佐。每1固山以1旗为标志,所以固山为旗,固山贝勒就是旗主。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正式建立黄、白、红、蓝四旗。后来随着战争的不断取胜,队伍不断扩大,万历四十三年(1615)又增设镶边的黄、白、红、蓝四旗,这样就形成了满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八旗之间,各树己帜,互不统属;努尔哈赤为八旗最高统帅,亲领正黄、镶黄两旗,其他六旗,由努尔哈赤的子、弟掌领。

●八旗军旗

八旗制度不仅是军事制度,还兼有征赋、服役的职能。后金国筑造城寨、运输物资等力役,都按旗分派各牛录人丁担任。官用谷粮、战时急需的战马和舟船,也由各牛录备办。同时,八旗制又是后金进入辽沈之前特殊的政权组织形式。八旗的各级额真既要执行汗的命令,佥派人夫屯田服役,统率士兵作战;又要尊奉汗谕,统辖下属人员。

●北海冰嬉图 反映了八旗士兵滑冰的场景。

八旗壮丁平时耕猎放牧,战时披甲出征。努尔哈赤、皇太极从八旗壮丁中抽丁组建了八旗劲旅,从开始的五六万发展至十一二万。努尔哈赤、皇太极平素重视军队操练,严格军纪,屡颁军令,奖勇惩懦,经常举行操练和检阅,还以身作则,奋勇冲杀。在君汗的激励和带动下,八旗军队成为一支骁勇善战、屡败强敌、所向披靡的劲旅,先后大败明兵于萨尔浒、平阳桥、松山,多次入边,千里突袭,直抵北京城下,为进取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努尔哈赤时,不断将俘虏及归顺的蒙古人编为蒙古牛录,列入满八旗。后金天命六年(1621)喀尔喀蒙古部的台吉台尔布什、莽古勒率领600户族人归顺后金,努尔哈赤令其辖满、蒙牛录各一。随着后金走向强大,前来归附的蒙古部众越来越多,到天命九年(1624),已经扩编形成了5个蒙古牛录。天聪元年(1627),扩编成为两个蒙古旗。天聪九年(1635),漠南蒙古诸部归顺清朝,太宗皇太极将原来的蒙古牛录和新归附的蒙古各部统一组编,形成了蒙古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完全一致。入关之后,清政府对蒙古八旗亦分成驻京蒙古八旗和驻防蒙古八旗。

努尔哈赤时,将投降归顺的汉人编成16个牛录(汉名佐领),隶属满八旗。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为平衡八旗旗主诸贝勒的军事实力,以汉人精于火器,拨出汉人别置一军,名“乌真超哈”(“乌真”,汉语意思为“重”;“超哈”,汉语意思为“兵”或“军”。),佟养性为昂邦章京(总管)。崇德元年(1636),将汉人分为二旗,石廷柱为左翼一旗固山额真(汉名都统),马光远为右翼一旗固山额真。崇德四年(1639)分为四旗,石廷柱、马光远、王世选、巴颜为固山额真。崇德七年(1642),增编为八旗,以祖泽润、刘之源、吴守进、金砺、佟图赖、石廷柱、巴颜、李国翰为固山额真,计129个牛录,2.45万人。入关后,因形势剧变,汉军八旗陆续编进了新投降和改编的汉人官兵,发展为270个牛录,兵额2万人。编制扩大一倍多,兵额却少于初建。官多兵少,体现了笼络汉降官的政策。康熙中期以后,为加强对其控制,甲喇额真(汉名参领)以上员缺,每以满洲八旗、蒙古八旗补授。

顺治元年(1644),摄政王多尔衮统领满洲八旗军4万余人,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兵共5万人,恭顺王孔有德等汉兵2万人与包衣兵、外藩蒙古兵,总共约12万人,与大顺农民军决战于山海关,大败农民军。此后,八旗军在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帝福临的调遣下,由几十万绿营官兵辅助,屡经鏖战,终于在顺治十六年(1659)基本统一了全国。

八旗制度的强化

入主中原之后,清王朝加强了八旗军队的建设。

●镶铁把金桃皮鞘腰刀 刀长104厘米,宽5.8厘米。

1.确定北京八旗军制。顺治年间,北京八旗设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分别统辖骁骑(又称马甲、马兵)、前锋、护军、亲军和步兵。其后又设火器营、健锐营、内府三旗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以及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和三旗虎枪营等。

2.设立驻防八旗。为了削平各地反清武装,牢固控制全国1700余府、厅、州、县,清王朝陆续派遣八旗军在一些重要城市驻防,称之为驻防八旗。清代的驻防八旗,大体上可分为畿辅驻防(也称直隶驻防)、东三省驻防、各省驻防和新疆驻防四大系统。这一系列改革强化了八旗制度,使八旗职业军队化了。

3.发给将弁俸禄和士卒月饷,给予种种优待,使八旗军成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主要支柱。这也是清帝“满洲根本”国策的体现之一。

●清军入关 顺治元年(1644)五月二日,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将士威风凛凛地开进北京城。多尔衮昂首策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4.增编佐领,确保兵源。将黑龙江索伦、达呼尔等族成员,迁入盛京、北京,编入满八旗;将包衣佐领或者佐领下的余丁,改编为满八旗的分佐领;允许包衣因战功而免除包衣身份,冒充正身旗人的包衣可作“领户”登记入册,继续做其原来差使。包衣原本隶属家主,不得独立列户为八旗正身壮丁,不能披甲当兵和做官;八旗官兵不得收养、过继汉民之子和包衣之子,不许汉民之子随母改嫁旗人而入旗籍,以上这些男丁都不得列入八旗正身男丁册。但是时日久远,许多旗人收养汉民或包衣为义子,还有许多汉人和包衣幼子随母改嫁旗人而入旗籍,结果这些人得以当兵为官。仅乾隆元年(1736),在正红、镶红两旗中,就查出冒充旗人的官员、兵丁多达2700多人。清政府将他们打入另册,允许其继续当兵为官。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和稳定了八旗的兵源。

●团城演武厅 团城演武厅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位于峰峦连绵、风景秀丽的香山南麓,是北京仅存的城池、殿宇、亭台、碉楼、教场为一体的武备建筑群。其主要建筑为团城、演武厅、东西朝房(已毁)、西城楼门、碑亭、放马黄城(已毁)等。 演武厅阔五楹,前出轩,并有月台,乾隆帝曾多次在这里阅兵。厅前即昔日的教场。西城楼门,青白石砌成,拱形门洞,南北两端各有青石踏道。健锐云梯营在 此演练架云梯攻城。

除了加强八旗军制外,针对八旗兵力的有限性,清政府设立“绿营”,补其不足。清军入关后,其主力八旗部队的兵力仅有20余万,且有大半驻守在北京,这对于清政府镇守和治理广阔的疆域是远远不够的。清廷为了弥补八旗兵力的不足,加强在全国的统治,便开始招募汉军,并将明朝的降军进行改编,以营为单位建制。为了和八旗部队有所区别,汉军使用绿旗,因此称为绿营,史称绿营兵。绿营兵分为马兵、战兵、守兵、水师四种,分驻于北京和各省。驻守在北京的绿营兵称为巡捕营,由步兵统领统辖。驻守各省的绿营兵有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镇标(由总兵统辖)、军标(设于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由漕运总督统辖)。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统领;绿营兵制建立后,经过数次改良,到康熙帝时已相当严密。绿营的将官由兵部管理,将官不能直接统兵,只到战时临时拨给部队。而统兵之将多由文官担任,文臣不知兵,以文制武,很好地防止了武将专擅。但另一方面,由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遇到战时临时抽调成军,上下不相习,号令不一,各自为战,极易引起兵败如山倒的惨状。绿营的建立,补满、蒙、汉八旗力之不足,成为维系清王朝统治的另一支重要的军事支柱。

清王朝入关以后,为保持尚武功、重骑射的传统,将太宗皇太极确立的大阅制度立为定制,顺治年间定为每3年举行1次大阅典礼。届时,皇帝全副武装,亲自检阅王朝的军事装备和士兵的武功水平。参加大阅的满、蒙、汉八旗(共24旗),按旗列队,依次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鸟枪、骑射、布阵、云梯等军事项目。清代统治者通过大阅,来训练八旗军队,同时也借大阅向各族首领炫耀武力。

八旗的功绩及其衰落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初期,由于八旗兵丁安逸日久,缺乏战斗历练,加之选帅非人,致使战争初期清军连连受挫,士气低落。康熙帝果断擢任能臣图海、赖塔为大将军,任用穆占等勇将,八旗军士气再度振作;康熙帝又重用绿营将领,使之与八旗军配合作战,由此战局迅速改观。绿营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八旗军也再显雄威,于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攻克昆明,削平了三藩之乱。

平定“三藩”后,康熙帝将吴三桂藩下人丁编入内务府三旗,分遣到辽东各地;尚之信藩下15佐领(即牛录)兵丁,改属驻防广州的汉军旗;耿精忠藩下15佐领兵丁,改属福州的汉军旗;原属孔有德藩下的兵丁,也编入汉军旗。

康熙帝又三征准噶尔汗噶尔丹,先后授其兄裕亲王福全、三等伯费扬古为大将军,调动八旗士卒近10万名,辅以绿营和蒙古军,大败准军,消除了北方威胁,拓疆2万余里。他又遣皇十四子允为抚远大将军,统领八旗兵、绿营兵和青海蒙古兵2万余名,进入西藏,驱走准噶尔新汗策妄阿拉布坦之军,安定了西藏,将西藏纳入清朝版图。针对沙俄军 队对东北地区的侵扰,康熙帝命原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八旗兵3000,两次击败侵占黑龙江的沙俄殖民军,与俄国政府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样以八旗军为主力的清军,在康熙朝安定西北、西南,拓土辟域,保卫领土的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雍正朝时,准噶尔部发动叛乱,雍正帝任命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统领以八旗兵为主的北路军3万余名进攻准噶尔。傅尔丹于雍正九年(1731)六月,听信准部伪降之将的谎言,率兵1万(半系满兵,另为蒙古兵、索伦兵)轻骑追袭,结果在和通泊遭2万余名准兵的伏击。清军大败,副将军、参赞大臣、前锋统领10余员大臣阵亡,士卒大半被斩杀或俘虏,只剩下2000余名残兵败将退回大营。这次惨败,固然有主师傅尔丹指挥不当的责任,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八旗军由于开国日久,人习安逸,将弁懈怠,战斗力已经削弱。

乾隆帝继位以后,整饬戎务,组建健锐营,擢用能臣勇士,贬斥懦将庸帅。他先后擢用阿桂和勇将兆惠、福康安为定西将军、定边将军、大将军,以八旗军为主力,二征金川,两征准部,平定回疆,彻底消除了准噶尔部对西北的威胁,安定了西北和川西地区,统一了新疆。八旗军为最后奠定中国版图,建树了不朽功勋。

●清代趸船(模型) 趸船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 东南海面,进行鸦片走私的西方帆船。

乾隆后期,八旗军的战斗力已大大削弱,失去了先辈威风凛凛、勇猛无敌的气概。嘉庆帝还是皇太子时,曾经随乾隆帝阅兵,所见到的却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乾隆帝远征廓尔喀军之战中,主要依靠海兰察带领的100余员御前巴图鲁(满语“勇士”、“英雄”之意)侍卫章京奋勇作战,以及三四千名金川藏兵、索伦兵、达尔木蒙古兵和2000名绿营兵,并未征调北京八旗和驻防八旗军。在嘉庆年间历时9年的平定白莲教起义中,北京八旗和西安等处驻防旗兵柔弱怯战,未能起到主力军作用,只是一些满洲将领和东北满兵索伦兵,尚在转战五省,奋勇冲杀。

此后,八旗军更不断衰弱,最后于宣统三年(1911)清朝灭亡后全部解散为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