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诗坛情圣――勃朗宁_关于英国的历史故事

诗坛情圣――勃朗宁_关于英国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2-06-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诗坛情圣——勃朗宁_关于英国的历史故事罗伯特·勃朗宁是维多利亚后期与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并峙的双峰之一。他与夫人伊丽莎白的恋情更是广为流传,堪称英国文坛的一段佳话。勃朗宁出生于伦敦郊外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颇有艺术修养的银行职员,母亲是德国血统的苏格兰人。勃朗宁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他的诗洋溢着一股热情和乐观情绪。勃朗宁劝告世人对生活要充满信心,从奋斗中获得生活的乐趣。

诗坛情圣——勃朗宁_关于英国的历史故事

罗伯特·勃朗宁(1812~1889年)是维多利亚后期与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并峙的双峰之一。他与夫人伊丽莎白的恋情更是广为流传,堪称英国文坛的一段佳话。

勃朗宁出生于伦敦郊外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颇有艺术修养的银行职员,母亲是德国血统的苏格兰人。勃朗宁青少年时代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而是依靠父亲的藏书自学成才。他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培养了诗歌、绘画和音乐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1833年,他匿名发表自传性质的长诗《波琳》,被批评为“有强烈的病态的自我意识”。此后,他在诗歌创作中便力求以客观描写取代直抒胸臆。1835~1845年间,勃朗宁连续发表8部诗剧和诗集《戏剧抒情诗》(1842年)、《戏剧浪漫斯及抒情诗》(1845年)。在后两部诗集中,诗人创造了别具一格的以心理分析为主旨的戏剧独白诗。

勃朗宁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他的诗洋溢着一股热情和乐观情绪。在他看来,这个世界的生活是热烈而美好的。“让我们高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属于我们……’”“生活、学习,多美好呀!”、“既然时光在流逝,一切都在变化;过去已成为过去,要抓住今日!”勃朗宁劝告世人对生活要充满信心,从奋斗中获得生活的乐趣。现实中有邪恶,但上帝俯视人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对善恶自有分明的奖惩。因此,勃朗宁的诗突出的主题之一是“困境——奇迹”:人在痛苦之余,救星会突然奇迹般出现,使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受到惩处。

勃朗宁对英国诗歌的最大贡献是发展和完善了戏剧独白诗这样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并且用它鲜明而生动地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深刻而复杂地展示了人的内在心理。在他之前,不少别的诗人也写过戏剧独白诗,如丁尼生的《梯托诺斯》就是同名主人公在一定剧情背景上的独白。但两者具有明显的差虽。在以前诗人(包括丁尼生)的戏剧独白诗中,独白者不是在“自言自语”,就是在向读者坦露心迹,因此实质上仍是一种抒情独白,只不过抒情主人公是剧中人而已;况且剧中的抒情主人公还有与作者认同的明显倾向。而勃朗宁的独白者所面对的不是读者,而是剧中人,他的独白是剧中人对剧中人所说的一段话,称之为“独白”只是由于诗未把独白对象的话写出来。但从独白中我们能感受到对话者的存在。这样,独白者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人物,成了独立于作者之外的典型形象。因此,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是一种客观的、戏剧性的形式,其目的不在抒情而在为人物造像(勃朗宁曾把诗人称为“造像者”)。(www.guayunfan.com)值得一提的是,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的独白往往是片断的,一切戏剧的要素,包括戏剧背景、事件和行动等,都只能从一段掐头去尾的独白台词折射出来。对此,勃朗宁这样写到:

叫这一个说话,按照他的习惯,

而把我自己排除在视界以外。

至于其余的呢,就让你替他说。

在这里,“这一个”指的是独白者,“我”是指作者,而“你”就是读者。正因为留下了大量需要填补的“空白”,所以勃朗宁的诗往往显得晦涩难懂,但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余地,具有了极强的耐读性。

勃朗宁还写过一些抒情色彩浓郁的独白诗,在这类诗中,独白者虽与诗人本人有明显的认同倾向,但仍包含有虚构的情境和环境,不同于传统的抒情诗,因此可以称作抒情性的戏剧独白诗或戏剧独白式的抒情诗。《失去的恋人》就属于这样的诗作:

都结束了,结果是否真像所想得那样

让我无法坦然?听,叽叽喳喳的屋檐在回荡

雀儿道的晚安

我发现在那毛茸茸的葡萄藤上

嫩芽斑斑

有一天它们将尽情绽放

暗红不会留残

明天我们如若再次相遇,我爱

能否牵着你的手不离分

我们仅仅是朋友?哎,至少友谊还在

不至从此成路人

你乌黑澄澈的眼眸的每一次瞥见

我会放在心房

你的声音,当你将雪花莲思念

我也将永远珍藏

然而,我将只说朋友间的话语

或者多些缠绵

我将握着你的手,片刻过后就离去

抑或比别人多几许流连

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即布朗宁夫人(1806~1861年),英国诗人。出身于富裕的家庭,自幼聪慧,在乡村度过幸福的童年生活。15岁时从马上摔跌下来,伤了脊椎骨,长期卧病在床,博览群书,醉心于诗歌创作。

伊丽莎白是一个位很有天赋的女性。能阅读希腊文原版的荷马史诗和希伯来语的《圣经》。早在13岁时,其父便私下出版了她称之为“伟大史诗”的作品以及《马拉松战役》。20岁时又出版了她的第二部诗集。1833年,她翻译的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问世。同年随家迁居伦敦,结识了华兹华斯等诗人。1838年,她以诗集《天使及其他诗歌》成名。她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予以极大的关注,1844年发表了短诗《孩子们的哭声》,愤怒抗议资本家对儿童的摧残和剥削。这首诗对敦促国会讨论反奴役儿童议案起过一定作用,极大地提高了诗人的声望。

1845年她第一次与罗伯特相见,此前他们已为诗歌神交已久,据说有一段时间两人每天一封信。罗伯特与她见面后,便开始了热烈的追求,丝毫不介意她大他6岁,年已39岁,且久病在床。在罗伯特的爱与鼓励下,她创造自己的奇迹,她开始离开她蜷缩了多年的屋子,先是被人抱着下楼,接着可以在搀扶下自己下楼了。第二年的春天,在遇见勃朗宁之前在病床上躺了14年的巴莱特终于可以自己走到大街上了,爱情创造的生命奇迹终于使她可以回报勃朗宁的执着了:“如果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我的健康更好一些,那么到那时候,由你决定吧。”

1846年,她不顾父亲的反对,和诗人罗伯特私奔,在教堂举行简单的婚礼后,各自出发逃往意大利,并在比萨会合,去继续他们的生活。他们成功了。三年后,即1849年,他们已在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定居。

罗伯特夫妇在佛罗伦萨度过了幸福的15年。15年中从不曾有一天分离过,就像他们结婚前从不曾有一天中断过情书一样。1861年6月29日,勃朗宁夫人只是患了轻微的感冒,晚上,她依偎着她的爱人,“用最温存的话表达她对他的爱恋”,直到她在他的胸前睡去。

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再也没有醒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