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进的回回军事技术

先进的回回军事技术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蒙古西征,大量的回族先民以军士、工匠、商人、学者等各种身份进入中华大地;同时,元代蒙古军队史无前例的征战也为回族先民所掌握的军事技术提供了用武之地。回族先民在军事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在于兵器制造,突出地表现在造炮技术上。由于回回炮在当时战争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元政府对回回炮手和军匠的训练、组织、管理极为重视。
先进的回回军事技术_回族文化概要

第三节 先进的回回军事技术

回族先民对中华民族军事学方面的贡献发韧于元代。随着蒙古西征,大量的回族先民以军士、工匠、商人、学者等各种身份进入中华大地;同时,元代蒙古军队史无前例的征战也为回族先民所掌握的军事技术提供了用武之地。回族先民在军事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在于兵器制造,突出地表现在造炮技术上。蒙古骑兵之所以无敌于天下,除了刀枪,还有“回回炮”和弓箭。在回回巨炮这种超大型投石机投出的巨型弹丸面前,再坚固的城墙和堡垒也能摧毁。《元史·阿老瓦丁传》记载,这种“巨炮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11]

至元初年(1263年),世祖大举伐宋,在襄阳、樊城遭到宋军顽强抵抗。襄樊战役始于至元五年(1268年),元军围城5年,却始终未能攻克。至元九年十一月,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制成回回炮,并于次年正月炮攻樊城,一举告捷。接着,又靠回回炮射程远、威力大和命中率高的特点,一举结束了相持5年之久的襄阳战役。由于回回炮在当时战争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元政府对回回炮手和军匠的训练、组织、管理极为重视。在攻破襄阳的第二年,设立了回回炮手总管府。至元八年(1281年),设置回回炮手都元帅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都元帅府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秩为正三品。至治三年(1323年),派遣回回炮赴河南汝宁、新蔡等地教习炮法。至治八年(1328年),亦不剌金奉令率所部回回炮手军匠至京师,与马哈木沙的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合并,共同监造回回炮。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元代回回炮手军匠数目可观,规模庞大,在大都(北京)、南京(开封)、江南,到处都有回回炮手军匠的记录。他们以高超的制炮技术和实践,填补了当时中国兵器史上的一项空白。

明朝时,回回兵器工匠不断吸收新的技术和材料改进兵器制造技术。崇祯年间,纂修历法的回回儒士杨志国与工匠陈万全一起研制了一种新式火器及战车,史载“所造火器中,则飞帘苇为矢,体轻及远,且能陷坚,一人背负而发之,一发四十九支……钻眼封喉,人马俱毙”[12],具有连珠火枪威力,就当时而言,无疑是一种先进的轻型火器。明朝末年,回族工匠已经实现了从石炮向火炮制造技术的转换,他们制造的火炮、战车等兵器,技术精良,威力强大,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兵器制造技术的发展。

在近现代史上,回族科技人才继续发扬兵器制造方面的优良传统,从当时救亡图存、反抗帝国主义的中国国情出发,发展兵器制造工业,涌现出了丁拱辰、刘庆恩等一批爱国兵器制造专家。

丁拱辰(1800-1875年),又名君珍,字淑原,号星南,福建晋江县(今泉州)人,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的后裔,清代兵器制造家。丁拱辰经历过鸦片战争,深刻感受到振兴军事工业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重大意义,他弃商从事兵器研究,编著了《演炮图说》、《演炮图说后编》、《增补则克录》、《西洋军人图编》等军事著作,并亲自领导铸炮40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兵器制造专家。

刘庆恩是中国又一位著名的兵器制造家,我国现代兵工学的开创者之一。刘庆恩(1869—1929年),字国臣,原籍广东潮州,生于四川德阳。参加过刘永福领导的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斗争,还参加过辛亥革命,并受孙中山先生的派遣,到德国学习制炮、用炮技术。回国后,他一直领导兵器研究工作,终于在1915年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还研制成大炮等多种新式武器,为祖国兵器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