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夏政权的建立

西夏政权的建立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西夏与宋、辽的战和元昊建国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威,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开始对宋朝边境大举进攻。元昊对宋、辽战争的胜利,显示出西夏的实力。西夏与宋、辽鼎立对峙的局面形成。
西夏政权的建立_宋代西北民族文献与研究

第四节 西夏政权的建立

从元昊建国至惠宗秉常病故,这一时期,党项贵族在西北地区完成了封建割据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实现了党项、汉、契丹、吐蕃等民族在西北地区的联合和局部的统一。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大统一。

一、元昊称帝建国与宋、辽的战和

(一)西夏的建立

李继迁、李德明两代的不懈努力,至元昊时,已基本完成了由氏族酋长向封建地主的转化,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政权,以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李元昊即位后,按照自己的主张,积极摆脱宋朝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称帝建国作准备,终于在1038年,正式建立了西夏政权。

元昊继位后,首先废除唐、宋所赐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称“兀卒”。一方面,实行一系列强化民族意识的措施,下秃发令,推行党项传统的发式,禁止用汉人风俗结发;创制西夏文字,规定服饰,简化礼乐制度等。另一方面,又大力完善封建国家的各项措施,宋明道二年(1033),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次年,又建元开运,使用西夏自己的纪年;升兴州为府,改名兴庆,营建宫室殿宇;又仿宋朝官制设官,定朝仪,建蕃、汉二字院。为了进一步扩张势力,继续向河西用兵,统一河西走廊后,定兵制,立军名,增设新的军种,分全国为左右厢,置十二监军司,规定驻地,部署兵力与调防的办法等。

元昊自即位以来,用了六年的时间为称帝立国作准备。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十月十一日,元昊在兴庆府即帝位,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元昊自称世祖皇帝,是为夏景宗。并大封文武官员,追封祖父李继迁为“神武皇帝”,庙号太祖,父李德明为“光圣皇帝”,庙号太宗,立子宁明为太子。

(二)西夏与宋、辽的战和

元昊建国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威,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开始对宋朝边境大举进攻。从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至五年(宋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1042),元昊对宋多次发动进攻,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的三次大战,均以宋朝失败而告终。由于元昊连年不断的发动战争,“虽数胜,然死亡创痍者相半,人困于点集,财力不给”[52],国内土地荒芜,民不堪命,危机重重。元昊不得不通过辽向宋请和,以结束战争。宋朝也无力再与西夏交战,力求谋取妥协。双方经过交涉,在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庆历四年,1044)十月,达成协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西夏名义上对宋称臣,宋每年赐夏国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逢年过节及元昊生日另赐礼物,合计银2万两、绢2万匹、衣2千匹、茶1万斤。从此,宋夏之间冲突减少。

元昊与宋关系缓和的同时,不断诱降辽境内的党项部族叛辽归夏,辽兴宗要求元昊归还,元昊不听,致使双方关系恶化。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辽重熙十三年,1044)十月,辽兴宗亲率骑兵10万,兵分三路进攻西夏。元昊连续三次退兵百余里,坚壁清野,“每退必赭其地,辽马无所食”[53],终于大败辽军,并立即与辽议和,以缓解夏辽矛盾。元昊对宋、辽战争的胜利,显示出西夏的实力。西夏与宋、辽鼎立对峙的局面形成。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正月,元昊在宫廷动乱中被太子宁令哥刺杀。

二、西夏封建政权的巩固

(一)没藏氏专权与毅宗谅祚执政

元昊死后,谅祚即位,年仅周岁,朝政大权被母族没藏氏兄妹控制,母舅没藏讹庞自任国相,总揽军政大权。夏福圣承道四年(1056)十月,没藏太后被庞臣李守贵杀死。没藏太后死后,讹庞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谅祚为后,从此,权力更大,“诛杀由己,臣民咸威之”[54]。夏奲都三年(1059),谅祚12岁,开始参预朝政。讹庞借故杀害了亲信高怀正、毛惟昌。五年,谅祚擒杀讹庞父子及其家属,随后又杀没藏后,立梁氏为后,结束了没藏氏专权的局面。

毅宗谅祚执政后,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夏奲都五年(1061)五月,遣使与宋朝划定屈野河边界,解决了没藏讹庞时期存在的侵耕问题,不久,夏宋双方又恢复榷场贸易,相互通市。并且下令在国内禁止使用蕃礼,规定以汉族礼仪迎接宋朝使臣。又变更州军,对元昊设立的十二监军司作了部分调整与改编,更换军名和屯驻地点,增设新的监军司。奲都六年(1062),又向宋朝表请宋太宗御制诗文、草隶书写本及《九经》、《唐史》、《册府元龟》与宋朝贺仪,又请赐大藏经及工匠,并提出要与宋皇室通婚。同时又仿照宋朝的官制作了一些充实,中央官制系统设立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中书学士等官职,使西夏的中央官制更为完备。

夏国自元昊与宋朝议和后,基本上维持了近20年的和平局面,谅祚时,奉行侵宋政策,攻掠宋朝边境。夏拱化二年(宋治平元年,1064)七月,谅祚乘宋仁宗死,英宗新即位,出动10万军队分别进攻宋朝的秦(今甘肃天水)、凤(今陕西凤翔)、泾(今甘肃泾川)、原(今甘肃镇原)等州。以后,又不断攻庆州(甘肃庆阳),围大顺城,争德顺军(今甘肃静宁),攻保安军(今陕西志丹),遣兵屯守银州,夏宋又面临战争危机。夏延嗣宁国元年(辽重熙十八年,1049)七月,辽兴宗乘元昊刚死,谅祚新立,下诏亲征。在辽军的进攻下,夏军屡屡失败,没藏氏被迫遣使赴辽求和,依旧纳贡称臣,夏辽重新议和。夏拱化五年(宋治平四年,1067)闰三月,谅祚遣人向宋朝纳贡谢罪,保证今后不再侵扰宋境,此时,宋神宗新立,答应与夏议和,赐西夏银500两,绢500匹。夏拱化五年(1067)十二月,谅祚卒,年21,在位20年,执政6年,谥昭英皇帝,庙号毅宗,墓号安陵。

(二)母党梁氏专权与惠宗秉常执政

毅宗谅祚死后,子秉常即位,时年8岁,母恭肃章宪皇太后梁氏摄政,并以其弟梁乙埋为国相。梁乙埋在梁氏的支持下,首先整顿内部,凡近臣要职,均选用自己的亲信,于是又形成了一个以梁太后和梁乙埋为首的母党集团,控制了西夏的军政大权。出身于汉人的梁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稳定国内局势,于夏天赐礼盛国庆元年(宋熙宁二年,1069)七月,以秉常的名义上表宋朝,请求恢复蕃礼,废除汉仪,并排斥、打击不附梁氏集团的皇族大臣。同时,又穷兵黩武,大举进犯宋朝边境,以转移夏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从夏乾道二年四月至第二年八月,梁太后以宋朝不肯归还绥州为由,向宋朝沿边的绥、环、庆、秦等州发动多次进攻,“暴掠尤甚”[55],后因有吐蕃董毡的后顾之忧而被迫退兵。夏天赐礼盛国庆三年(宋熙宁四年,1071)正月至三月,夏宋双方为争夺罗兀城展开激战,终被西夏占领。宋朝开边熙河,以断西夏右臂,西夏也联略吐蕃,数次出兵牵制宋军,但均未奏效。夏天赐礼盛国庆三年(1071),梁太后得知王韶降青唐,将复河湟,于是遣人请以爱女秉常妹嫁与董毡之子蔺逋比为妻,企图联略吐蕃以抗宋军。四年七月,夏国与宋将王韶争夺吐蕃占领的武胜城,终被王韶攻占,宋朝控制了熙(今甘肃临洮)、河(今甘肃临夏)二州,断西夏右臂。

夏大安二年(1075),秉常年满16岁,开始亲政,曾下令取消“蕃仪”,恢复汉礼,但均遭到反对而未能实行。夏大安八年(宋元丰四年,1081)三月,秉常被囚,国内大乱。宋神宗乘机发起旨在灭夏的战争。八月,宋神宗从熙河、鄜延、环庆、泾原、河东五路调兵五十万攻夏国。宋军起初获胜,兵临灵州城下。梁氏采取坚壁清野,断宋军粮运,又决黄河水灌宋营,使宋军大败。第二年九月,由梁氏遣统军咩讹埋等率军30万攻陷了宋在银、夏、宥三州界新筑的永乐城。永乐之战后,夏国作战多失利,损失惨重。夏国对宋战争,从此时起已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西夏虽取得永乐之战的胜利,但人力物力也损失巨大,经济困难,加之秉常被囚多年,国内矛盾加剧。夏大安十年(1083)六月,梁氏让秉常复位,以安定人心,并争取与宋和解。秉常虽复位,但国政仍掌握在梁太后与梁乙埋手中,梁太后一方面遣使入宋表请称臣纳贡,使宋朝重新恢复对夏国的岁赐,另一方面,又以索要夏国旧疆为由,继续攻掠宋朝边境。

夏大安十一年(1084)二月,梁乙埋死,其子梁乞逋自立为国相,继续独揽国政。十月,秉常母梁太后去世,分掌左右厢兵的仁多保忠与梁乙逋对抗,西夏皇族内部与母党的斗争更为激烈尖锐。夏天安礼定元年(1085)七月,国主秉常卒,年26,谥康靖皇帝,庙号惠宗,墓号献陵。

三、西夏王朝的鼎盛

11世纪末,从夏崇宗乾顺至夏仁宗仁孝所统治的100余年间,战争减少,社会安定,政治渐趋开明,经济迅速发展,文化日益繁荣,是西夏发展的鼎盛时期。

(一)乾顺亲政

1.梁氏专权

夏天安礼定元年(1085),秉常卒,乾顺嗣位,年仅3岁,是

为崇宗,先后受宋、辽册封为夏国主、夏国王。惠宗乾顺即位时,尊母梁氏为昭文穆太后,夏国军政大权又落入乾顺母梁太后与其兄梁乞逋手中。为了更进一步扩大母党势力,牢固控制朝政大权,对秉常的亲信、老臣进行迫害,因而皇室内部皇族与外戚之间的斗争尖锐激烈。而梁乞逋专权欲望日益膨胀,与梁太后之间发生了争夺权力的斗争。天祐民安五年(1094)十月,梁乞逋阴谋叛乱,大首领仁多保忠等率部众将梁乞逋及其全家诛杀。

梁氏专权时,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又一次发动对宋朝的战争。从夏天仪治平二年(宋元祐三年,1088)七月至夏天祐民安三年(宋元祐七年,1092)间,梁太后与梁乞逋连年对宋朝发动战争,先后进攻宋朝泾原路镇戎军、熙河路及府州(今陕西府谷)、德静(今陕西榆林南)、塞门(今陕西安塞北)、延州(今陕西延安)及兰州(今甘肃兰州)、龛谷(今甘肃榆中南)等地。天祐民安三年十月,梁太后率十万大军进攻环州(今甘肃环县),七日不能攻克,被宋军包围于洪德寨(今甘肃环县北),遭遇重创后,梁太后弃帷帐、首饰,改装逃走。梁乞逋死后,梁太后继续对宋朝作战。从夏天祐民安七年(宋绍圣三年,1096)二月至夏永安元年(宋元符元年,1098)十月,梁太后亲自率军不断地攻掠宋朝边境。

2.乾顺亲政

夏永安二年(1099)正月,乾顺年满16岁,但梁太后仍然不许他主政。辽道宗厌恶梁氏,这时梁太后上表辽国,因言语不恭,辽道宗怒,遣使至夏国,用毒酒毒死梁太后,扶持乾顺执政。乾顺依靠辽的力量结束了母党专权,登上皇帝宝座,因此乾顺执政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依附于辽国,与宋议和。夏永安三年(辽寿昌六年,1100)十一月,遣使赴辽请婚。夏贞观五年(辽乾统五年,1105)三月,辽天祚帝封族女南仙为成安公主,嫁于乾顺。从此,夏辽关系更为密切。乾顺对宋朝采取议和政策,通过乞求、请辽斡旋、呈进誓表等手段实现了与宋议和,既为西夏恢复了和平安定的环境,又使西夏从宋朝得到了岁赐以及边界贸易的实际利益。

(2)分封皇姓,巩固政权。乾顺亲主国事后,总结外戚专权的历史教训,夏贞观三年(1103)九月,封嵬名察哥为晋王。夏元德二年(1120)十一月,又封宗室子嵬名仁忠为濮王,嵬名仁礼为舒王,担任过乾顺时期的尚书令、知枢密院事等要职的皇族大臣嵬名安惠曾被封为梁国正献王[56]。乾顺所实行的分封措施,加强了皇权,削弱了外戚的势力,维护了西夏国内的统一,但也给后期,特别是夏仁宗乾祐时期的“西平王之乱”留下了隐患。

(3)建立国学,培养人才。乾顺亲政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汉文化,建立国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夏贞观元年(1101)八月,御史中丞薛元礼向乾顺上疏,论述在夏国进一步推行儒学的必要性,例举了北方少数民族尊行儒学,治国安邦的事实。乾顺采纳薛元礼的建议,特建国学,聘请教授,选拔皇亲贵族子弟300人入学,并设“养贤务以廪食之”[57]。从而确定了儒学在西夏政治、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为西夏盛世奠定了人才储备的基础。

(4)兴建寺庙,弘扬佛法。乾顺尊崇佛教,在河西地区修建佛教塔寺,进行礼佛活动。夏崇宗天祐民安四年(1093)六月至五年(1094)正月,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夏永安元年(1098),修建甘州卧佛寺。

(5)扩建都城,改名中兴。兴庆府改名中兴府,是在夏崇宗乾顺亲政之年,而非吴广成所记系夏天庆十二年(1205)[58]。西夏陵区108号墓残碑记载:“崇宗践位,虽总揽乾坤……上即命公城中兴”,在此后的几行残文中,还有“改元贞观”的字样。夏永安二年(1099),辽国派人毒杀了梁太后,结束了后党专权的局面,乾顺开始亲政后,即扩建都城,改兴庆府为中兴府。

(6)以法治军,颁行法典。乾顺总结了西夏立国前后的军事思想、组织管理、军法军纪等方面的经验教训,编纂了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少数民族军事法典《贞观玉镜将》(亦译作《贞观玉镜统》),这是一部约束西夏军事将领、一般军士及军事行动有关人员行为准则的文献。这部法典的颁布,是西夏封建王朝加强军队建设,提高战斗力,以法治军的重要标志。

3.联辽抗宋,依金扩张

乾顺凭借辽的力量结束母党专权,其当政后,更加依附于辽。此时,宋朝徽宗在位,宰相蔡京与宦官童贯相勾结,对外开边,以武邀功。从西夏贞观四年(宋崇宁三年,1104)至元德元年(宋宣和元年,1119)的十余年间,西夏不断遭到宋朝的攻击,童贯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修筑堡寨,西夏南部边境逐渐遭受蚕食。在此情况下,乾顺经常不断地遣使赴辽乞援,依靠对辽朝的谦恭与姻戚关系,由辽国出面与宋斡旋或对宋施加压力,以渡难关,稳定政局。正当宋朝与西夏频繁进行战争之时,辽统治下的女真族发展壮大,建立政权,国号金,并南下攻辽。夏元德四年(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1122)三月、五年正月,乾顺两次出兵援辽。

夏元德六年(辽保大四年,金天会二年,1124)三月,乾顺见辽国大势已去,为了西夏切身利益,保全夏国,免遭金国的沉重打击,于是遣使赴金奉表称臣,愿以事辽之礼事金,西夏与金建立了以君臣相称的外交政治关系。金则将原属于辽的“下寨以北、阴山以南、乙室耶刮部吐禄泺之西”[59]地区割让给西夏。夏元德八年(宋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三月,乾顺乘金攻宋之际,出兵攻占天德(今内蒙乌特拉前旗东北)、云内(今内蒙土默特左旗东南)、武州(今山西神池)等八馆之地,但天德、云内等州不久即被金占有。四月至十二月,又攻宋震威城(今陕西府谷西北)、西安州(今宁夏海原)、麟州建宁寨(今陕西府谷西北)、怀德军(今宁夏固原北)、天都寨(今宁夏海原东)、兰州等地。夏正德元年(金天会五年,1127)三月,金朝把陕西北部约千里之地割让给夏国,以河为限,以抵偿占领的天德、云内等地。正德二至三年(宋建炎二至三年,1128—1129),西夏攻占南宋定边军(今陕西定边南)、德靖寨(今陕西志丹西南)。夏大德二年(宋绍兴六年,1136)七月,又攻占了南宋乐州(今青海乐都)与西宁州(今青海西宁)。三年(金天会十五年,1137),乾顺又遣使向金朝求取河外诸州,金朝将乐州、积石州(今青海贵德西)、廓州(今青海尖扎西北)这“河外三州”赐给西夏。乾顺在依附金朝以后,利用宋、金交战之机扩张领土,使西夏的疆域不断扩大。

(二)仁孝盛世

夏大德五年(1139)六月,乾顺卒,年56岁,谥圣文皇帝,庙号崇宗,墓号显陵。其长子嵬名仁孝嗣位,时年16岁,是为仁宗。仁宗从即位之日起便开始亲政,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完全控制了朝政,加强了皇权。

仁宗即位之初,西夏境内发生严重的饥荒,米价暴涨。夏大庆四年(1143)三、四月间,兴州和夏州一带又连续发生强烈地震,人畜死亡数以万计。由于饥荒和地震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人民无法生存,起来反抗。这一年的七月,威州(今宁夏同心东北)的大斌、静州(今宁夏银川南)的埋庆、定州(今宁夏平罗南)的竾浪和富儿等部民起义,他们杀富济贫,攻打州城,各地纷纷告急。仁孝遣任得敬率军镇压,起义军依险据守,坚持抵抗两个多月,终被镇压,起义领袖哆讹被擒,惨遭杀害。

仁孝在经历了饥荒、地震等自然灾害和规模最大的党项部民起义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治国方针和措施,使西夏进入了繁荣昌盛的阶段。

1.确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仁孝时期修定和颁布的《新法》规定:“从来就已利用的渠道、土地、水等,永远属于国君和个人所有。”天盛年间修定颁布的《天盛律令》中规定“生荒地归开垦者所有,他和他的族人可永远占有,并有权出卖”。征收地租和田赋,是西夏国家和地主对农民进行剥削的主要方式。在《天盛律令》和《新法》中,都明确规定了赐田每亩应交地租的数额,并规定了土地买卖时,要在官府的赋税册上更换买主的姓名。这些规定是用法律的形式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土地自由买卖,说明土地的私人占有已十分普遍。这些以法律形式对土地所有制的规定,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定。

2.办学校,兴科举

夏人庆元年(1144)六月,仁孝下令各州县设立学校,让各地官僚贵族子弟入学。又在宫中设立小学,凡宗室子孙七岁都必须入校学习。人庆二年(1145)八月,仁孝又设立太学,并“亲释奠,弟子员赐予有差”[60]。人庆四年(1147)八月,立唱名法,策试举人,同时,又设童子科,让学习优秀的宗室和皇亲贵族子弟少年登科。从此,通过科举策试选拔任用官员,在西夏国内逐渐成为风气。人庆五年(1148)三月,又设立内学,仁孝亲自挑选名儒主持讲授。天盛十三年(1161)正月,还设立翰林学士院,以王佥、焦景颜、杨彦敬等人为学士。

3.弘扬佛教,崇儒尊孔

仁孝笃信佛教,竭力弘扬佛家思想。一方面在国内倡导百姓在各地兴修庙宇、筑造佛塔,大量印制佛教经典,另一方面,遣使至金国购买儒、佛书籍。仁孝除尊崇佛教外,还大力提倡孔孟之道,尊崇儒学。崇儒也必然尊奉儒学宗师孔子。夏人庆三年(1146)三月,“尊孔子为文宣帝”[61],令各州郡“悉立庙祀”,使孔庙“殿庭宏敞,并如帝制”[62]。这就首先打破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对孔子的封谥规格,抬高了孔子的儒学地位。仁孝用儒学和佛教作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4.确立封建等级制

仁孝对政权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官僚等级制。据西夏文刊本《西夏官阶封号表》所载,其中所列封号名称分为七个等级,并列有皇后、公主、嫔妃、国师、大臣、统军等封号。《天盛律令》第10章,从法律上将西夏政权机构分为上、次、中、下、末五品,所列官职机构的完备,品位的系列以及严格的等级,与中原王朝所差无几。党项族学者骨勒茂才所著的《番汉合时掌中珠》中,也列举了西夏的一些主要机构和官职。这均说明仁孝时期,官职等级制度已在西夏社会中得以确立。

5.灵活的外交政策

仁孝执政时,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夏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采取了附金、宋的外交政策,使夏国免遭金国的吞并。不仅保持与金国的使臣往来,而且还相互合作、支持与援助。夏国使臣不断赴金,而金国也遣使至夏。仁孝时期也与西州回鹘和平相处,居伊州外的回鹘遣使至夏贡献方物。夏与邻国和周边民族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对西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创造了祥和的外部环境。

仁孝时期的一系列治国措施,使西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太平盛世,然而盛世的背后,也孕育着一场篡权分国的权力之争。夏乾祐元年(金大定十年,1170)五月,以军事起家的外戚、楚王任得敬要挟仁孝分夏国一半归他统治,另立楚国,又强迫仁孝为他向金国求册封,遭到金国的反对。八月,仁孝在金国的支持下,“诛得敬及其党与”[63],粉碎了任得敬篡权分国的阴谋。

夏乾祐二十四年(1193)九月二十日,仁孝卒,年70,在位54年,谥曰圣德皇帝,庙号仁宗,陵号寿陵。

四、西夏的衰落与灭亡

自夏仁宗仁孝之后,为西夏晚期,此时由于皇室腐朽,外部蒙古威胁,因此,34年中,历五代帝王,兵连祸结,内忧外患迭起,西夏政权走向衰落、灭亡。

仁孝死后,子纯祐继位,时年17岁,是为桓宗,金册封为夏国主。纯祐时期基本上继承仁孝时期的内外方针政策,国内佛教兴盛,养民安国,对外附金和宋,使西夏社会继续出现安定与繁荣的局面。但随着国家的安定和封建关系的发展,党项地主阶级开始日益腐朽堕落,从盛到衰已成西夏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此时,来自蒙古的威胁加速了西夏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

夏天庆十三年(1206)正月,仁孝弟越王仁友子安全与纯祐母罗氏合谋废纯祐,自立为帝,是为襄宗,改元应天。三月,纯祐暴卒,时年30,谥曰昭简皇帝,庙号桓宗,陵号庄陵。安全在位6年,其间蒙古两次征伐,中兴府首次被围,安全纳女请和。此时,夏金关系恶化,双方友好的局面被打破,安全采取附蒙攻金的策略,自是国势衰微。

夏皇建二年(1211)七月,宗室齐王遵顼发动宫廷政变,废安全,自立为帝,是为神宗。遵顼是宗室齐国忠武王彦宗之子,少时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始以宗室策试进士及第,为大都督府主”[64],统领军队,即位时年49岁。实行附蒙攻金政策而遭致失败,夏光定十三年(1223)十二月,在内外交困中,“自号上皇,传位于其子德旺”[65],是为献宗。

献宗德旺接位后,改变遵顼依附蒙古政策,重新结好金国,遣使至金朝议和,共抗蒙古。但此时蒙古已兵临金国都城之下,金国已岌岌可危,自顾不暇,无力援夏。夏乾定三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五月,在蒙古强大的军事攻击下,遵顼病死,时年64,谥曰英文皇帝,庙号神宗。七月,德旺也忧悸而死,时年46,庙号献宗。

德旺弟清平郡王之子南平王嵬名目见为帝,史称“末主”。乾定四年(1227)一月,末主目见以蒙古兵临城下,国势衰弱,继续使用乾定年号。这时中兴府被蒙古军围困,六月间,又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粮尽援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最终献城投降。蒙古军队遵照成吉思汗遗嘱,将末主等杀死,西夏灭亡。

灭亡后的西夏,其主体民族党项人或留在西夏境内,或迁徙分布到河西、鄂尔多斯等地区,而移居到内地的西夏遗民分布在河北、河南、安徽、四川、云南、江浙等地,甚至在西藏、康藏以及中尼边境、中亚地区,也有西夏遗民。西夏遗民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已不复存在,他们通过汉化、藏化、蒙化、回化等方式,融合在其他民族之中。

【注释】

[1]《隋书》卷83《党项传》。

[2]《旧唐书》卷198《党项传》。

[3]《后汉书》卷87《西羌传》。

[4]苏乾英:《〈旧五代史·党项传〉族姓考》,白滨编《西夏史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1—293页。

[5]《新唐书》卷221上《党项传》。

[6]《新唐书》、《旧唐书》均载为“野辞氏”,杜佑《通典·边防六》、马端临《文献通考·四裔考》作“野律氏”。唐宋以来的文献中,记载野利氏是党项羌中有势力的大姓,《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党项》作“野利氏”。《宋史·宋琪传》以“南山野利”与“平夏拓跋”相并称。《宋史·尹宪传》作“南山野狸”。“野利”、“野狸”即“野律”,“辞”疑为“律”之误。

[7]《隋书》卷83《党项传》。

[8]《新唐书》卷221上《党项传》。

[9]《新唐书》卷221上《党项传》。

[10]《册府元龟》卷995《外臣部·交侵条》。

[11]《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

[12]《新唐书》卷221上《党项传》。

[13]《新唐书》卷221上《党项传》。

[14](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28册《陕西上·延绥镇志》。

[15]《宋史》卷264《宋琪传》。

[16]该史料中所载“北连丰、会”,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第3—4、7—8、20—21图,会州位于北纬36度—东经104度间,辽丰州约在北纬41度至东经112度区间,宋丰州约在北纬39度至东经111度区间,显然,会州在丰州之南,能与丰州北连的州为云内州或东胜州,绝非会州,故疑“会”误。

[17]《长编》卷44咸平二年六月戊午。

[18]参阅汤开建《五代辽宋时期党项部落的分布》(《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

[19](宋)张咏著、张其凡整理《张乖崖集》卷8《麟州通判厅记》,中华书局2000年,第75页。

[20]《宋史》卷491《党项传》。

[21]《宋史》卷491《党项传》。

[22]《宋史》卷253《李继周传》。

[23]《宋史》卷323《周美传》。

[24]《宋史》卷491《党项传》。

[25]《宋史》卷491《党项传》。

[26]《西夏书事》卷5。

[27]《宋史》卷491《党项传》。

[28]《辽史》卷46《百官志二》。

[29]《辽史》卷36《兵卫志下》。

[30]《辽史》卷33《营卫志下》。

[31]《西夏书事》卷17。

[32]《宋史》卷491《党项传》。

[33]《宋史》卷264《宋琪传》。

[34]《长编》卷504元符元年十二月乙未。

[35]《宋史》卷144《兵志五》。

[36]《西夏书事》卷35。

[37]《资治通鉴》卷282《后晋纪三》。

[38]《长编》卷50咸平四年闰十二月戊子。

[39]《西夏书事》卷35。

[40](宋)王称:《东都事略》卷127《附录五·西夏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太平兴国七年五月己酉作“四州八县”。

[41]《旧五代史》卷132《李彝超传》。

[42]《西夏书事》卷2。

[43]《长编》卷23太平兴国七年五月己酉。

[44]《西夏书事》卷3。

[45]《西夏书事》卷4。

[46]《长编》卷44咸平二年六月戊午。

[47]《西夏书事》卷7。

[48]《长编》卷50景德元年正月壬子。关于李继迁卒年,史载不一,有咸平六年(1003)说,月份又各不相同,马端临《文献通考》作十一月;又有景德元年(1004)及二年说,月份也各不相同。今采《长编》说法。

[49]《西夏书事》卷7。

[50]《西夏书事》卷9。

[51]《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52]《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53]《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54]《西夏书事》卷18。

[55]《长编》卷214熙宁三年八月戊午。

[56]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西夏陵区108号陪葬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8期。

[57]《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58]《西夏书事》卷39。近年来国内外西夏学者对改兴庆为中兴府的时间问题作了探讨,指出了吴广成记述的错误,参阅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四章第二节;[美]邓如萍《兴庆和中兴府及有关问题的考证》(《中国民族史研究》(二),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59]《金史》卷134《西夏传》。

[60]《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61]《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62]《西夏书事》卷36。

[63]《金史》卷134《西夏传》。

[64]《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65]《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