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赫哲族以什么为生

赫哲族以什么为生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众多的关于虎的民间传说中,普遍将虎信仰为“山神爷”,这是与赫哲族的狩猎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
哲学思想_中国赫哲族

第三节 哲学思想

一、思想特征

古时,赫哲族信仰“万物有灵”,他们崇拜自然,认为万物都在神的主宰之下,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神”,而这些“神”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如赫哲族赖以生存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岸的群山,人们每天在江中捕获鱼儿,到山上猎取野兽来充当食物维系人的生命。因此,人们产生了对万物崇拜的思想,其实崇拜也是一种喜欢喜爱,人类社会凡是对喜爱的事物,都希望其永远伴随在自己身边,希望所喜爱的事物永远不死,由此产生了万物有灵,灵魂不死。不死的事物人们认为就是神。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说:“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人类来说就是神”[4]。神是人所向往的,向往人的灵魂不死,信仰人死是灵魂离开肉体,好人转生轮回人类,坏人不能投生,贬为人类所不齿的低级动物。这说明赫哲族信仰“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果”,这是人类爱憎分明的共识,而这个共识蕴涵着人类向往美好、消亡丑恶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试图改变现状,改变命运的原动力。在封建社会中,科学还没有普及应用于人类,尤其是医学,赫哲族只能用唯心主义的“萨满神教”来安慰或试图消除所遭受的噩运。其实这也是一腔心愿,但这个心愿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潜在的影响,这就是欺骗。人们在毫无察觉的欺骗中走向了末日的命运,在无端的欺骗背后,那是人们的无奈。在无奈中,人们只能利用自己想象的平安和美好来解释所发生的一切现象。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把实践引入哲学,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历往数代的萨满神教的信仰,在没有科学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里,唯心主义在实践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在现代社会里,科学的飞速发展与普及逐渐夺取唯心主义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只有科学才能改变自然,只有科学才能改变世界。

二、神话传说里的哲学内涵

赫哲族崇拜与之相生的动物,特别是较强盛的动物,把最高的精神寄托赋予这些动物,称其为神。但对神的产生、信服也是通过流传下来的神话而逐渐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

在诸多动物里,赫哲族人尤其崇拜虎。在众多的关于虎的民间传说中,普遍将虎信仰为“山神爷”,这是与赫哲族的狩猎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在神话传说《山神爷》中,就有人与“山神爷”相互依赖、和睦相处的故事。在《山神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虎的爪上扎了木刺,无法自拔,就来到山屋将爪子从窗中伸进屋里求助于老“玛玛”。老“玛玛”给它把刺拔出来,此后,老虎为了报恩,给老“玛玛”送来好多猎获的野猪和狍子。虽然老“玛玛”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但老虎却感恩不忘,涌泉相报。其实老虎是凶恶的害人的野兽,但它有了困难却求助于人类,就是这个纽带,使它有了人的品性,具有了恶有恶果、善有善报的品德,这就是赫哲族人理想中将恶转成善的愿望。因此,“山神爷”在赫哲族人眼中是爱护人类、保护人类的“神”,“神”将吃的东西送给老“玛玛”,表达了它的报恩的善举之情,这是由物质转换为精神的哲学理念,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其实在某些事态中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神话中人们信仰“善有善报,恶有恶果”的道德理念,人们把野兽当成人来对待,并不是因为它本质上强势,而是出于善的本质。又如神话《北虎》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额地”(丈夫)出于好奇从山里捡回一只虎崽,“阿斯恩”(媳妇)用自己的奶水将它喂养成活,夫妇俩把小虎当成亲儿子一样喂养长大。后来在一次外出中,夫妇俩及村民遭遇狼袭,在即将成为狼的食物之时的紧要关头,“虎儿子”出现咬死了头狼,把夫妇俩从狼口中救下来。又在一次强盗侵袭时,“虎儿子”救下妹子,又找来群虎咬死了所有的强盗,而“虎儿子”却在救妹之时中了强盗数箭,伤势过重的它倒在“额莫”(虎妈妈)的怀中死去。故事在悲壮中完美了人们信仰的“山神爷”以德报恩、扬善惩恶的历程。世间的恶,不是生来固有的。它是因环境和思想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观念和结果。在根深蒂固的观念里,虎是凶恶的,是害人的,人们便对其恐惧,恐惧在无奈之下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由无奈的恐惧变成了敬畏,由敬畏变成了试图赞美和接近,由接近便自然产生善待,这就是人们对虎的认识的过程,而最终人们信仰老虎为“山神爷”。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与恶,扬善弃恶。尽管它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6]。这是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结果,是人对自然寄予美好善良的希望。由此可见,美好和善良是用善美的行动培养出来的,不是生来固有的,对人类来说大自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有理性的,也都是有感性的,有善良的开始,就有善良的过程和结局。

三、道德观

赫哲族的道德观是真情重义、崇美向善的。自古以来的口头民间传说中便极其普遍地宣传了这种道德观。赫哲族人热爱着哺育自己的清山秀水。在口头民间传说中,善的总是最终战胜恶的,正义的总是打败邪恶的,这不仅是人们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希望,也是人们心目中衡量道德的尺度和标准。

赫哲族人自古以来文明向善,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有着仁爱宽容的心胸,如果在山中捡到狍子崽,就会抱回家里精心喂养,哪怕是猎人的强敌虎崽,也会珍惜其生命,抱养喂活。

赫哲族人心胸宽广,像蓝天一样任小鸟自由飞翔,像大海一样纵鱼儿尽情游弋。早年在赫哲族村落,虽然每家都很穷,但每天使用的家什和物品有时放在院落外的街边,不论多少天也没人拿走,人们心纯心净,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触碰它。

赫哲族人还有谦和礼让的品德,在狩猎过程中,如果猎人打了一猎物,而此时正巧被过路人看到,那么这个猎人就把猎物分给过路人,这就是在赫哲族人中流传的口头语:“见面分一半。”还有的时候捕鱼的人首先见到一片有鱼的渔场,这时其他人就不能来此下网了(赫哲族的捕鱼规矩是谁先占到一片渔场,这渔场就是谁的),而有的年轻人不懂规矩也来下网,老渔民就谦和而慈爱地分给他一半渔场。赫哲族在钱财面前是很重情重意的,有着美好的品德和良好的风尚。

四、生命观

赫哲族热爱大自然,因而信仰“万物有灵”,崇尚生命,热爱大自然界中所有有灵性的生命。因为大自然的生命只有一次,世界所有的生灵都来之不易。为了让大自然的生命不受破坏,延续下来,赫哲族把它们冠之以世界最令人敬畏的无所不能的“神”,这些生命在“神”的外衣保护下安然无恙、吉祥幸福,这说明赫哲族是用智慧爱护生命、保护生命。鹿是令人喜爱和美丽的山野之物,但这是一个弱势的动物,常常被凶恶的野兽、残忍的猎人咬死或射杀,成为自然界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牺牲品之一。越弱势的事和物越被人们同情,越脆弱的生命就越是令人担忧,聪慧的赫哲人观察到鹿角的雄威的姿态,便产生了保护生命的理由,给鹿冠之以“神”,即“鹿神”。人们不仅赋予弱势以神力神威,而且张扬活动,“跳鹿神”的萨满其本质的内涵就是敬畏生命、热爱自然,以此使人们唤起呵护生灵、爱惜生命的共鸣。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7]生命有限,而人类对于生命作出贡献的意义则是无限为后人去思考、去应用的。这是一个渔猎民族在特定时代的生命观。

五、生态观

赫哲族人对身边周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大自然中所有的动植物都有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因为丰富资源是大自然给予赫哲族人的恩赐,所以人们非常珍惜和热爱。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赫哲族人民就有保护生态的观念,在捕鱼劳动中,赫哲渔民不论冬季或夏季捕鱼,都用大网眼,只捕大鱼。渔民捕到的鲤鱼在三斤以下放生。将捕到的鳇鱼每条五十斤以下的放回水中。他们将鳇鱼鼻尖软骨咬一下放回江里,待若干年后捕上一条秃鼻子的鳇鱼就知道是自己曾经放生的,便很是有趣。

赫哲族人很注重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了祖祖辈辈,造福子孙,他们十分注重对鱼类资源的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