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稳定博士生规模,控制博士点数量

稳定博士生规模,控制博士点数量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博士生招生规模如此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稳定博士生招生规模。2000年前,许多地方高校博士点为零或仅仅是零的突破,研究生大规模扩大招生,给许多地方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滋生了攀比的心理,现在许多地方高校领导班子都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使学校获得快速发展,并把学校快速发展直接理解为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校园面积的扩大、博士点和硕士点数量的增加。

稳定博士生规模 控制博士点数量

顾云南[1] 陈 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全国博士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2000年全国博士生招生数为25 142人,2004年博士生计划招生总规模已经达到53 096人,全国在学博士生数量达14.35万人,其培养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

在博士生招生规模如此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稳定博士生招生规模。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教授曾撰文提出“我国博士生教育发展必须考虑社会需求、科研投入、导师力量、学校办学条件等制约因素,应该加强宏观调控,稳定博士生教育规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淑林撰文指出“简单模仿西方学位制度,批量制造博士学位,最终并不能真正培养出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学术精英。目前一些重点院校主动减少规模,把重点放在质量上,应予提倡。”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一次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大会上也明确指出“我们今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当是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去努力。我们虽然有了研究生数量上的扩张,但从质量上讲,我们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

尽管领导、专家、学者都认识到,当前我们博士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博士生招生规模,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然而2005年11月1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示的2005年开展的第十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结果是: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05个。而在此之前的九次学位授权审核,总共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97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 717个。本次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点竟占到了前9次总和的三分之一还多,似有博士点数量的“大跃进”之嫌。博士生招生规模要稳定,可博士点数量却如此快速膨胀,这是形成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对新矛盾,这一矛盾意味着在研究生教育投入不足和可利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博士生规模还要进一步扩张。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各高校第十次申报增设二级学科博士点共有2 700多个。第九、第十两次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时间相隔只有两年,申报单位真的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设备等方面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就、骄人的成绩,可以如此“铆足了劲”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吗?申报增设博士点,高校如此热情高涨,说明了什么? 2000年前,许多地方高校博士点为零或仅仅是零的突破,研究生大规模扩大招生,给许多地方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滋生了攀比的心理,现在许多地方高校领导班子都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使学校获得快速发展,并把学校快速发展直接理解为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校园面积的扩大、博士点和硕士点数量的增加。因此,不论综合性大学,还是文科、工科、医科、师范、农林等大学,都在攀高、求大、求全,都自称要办成一流大学。国家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对许多高校来说就成了“发展”的契机。有条件的,理所当然要申报博士点;没有达到条件,也要千方百计地申报博士点,将拥有多少博士点作为学校办学成绩、本届学校领导的政绩大加宣扬。为了申请博士点(以下简称“申博”)成功,运用住房、工资、津贴、科研经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挖他人墙角,不惜重金引进学术上有影响的领军人物;为了“申博”成功,不仅凑合本校的学术力量,还通过各种途径把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招揽过来,成了本校的教师;为了“申博”成功,及时了解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相关信息,设立驻京办事处;为了“申博”成功,从学校领导、相关学院和学科点的教授直到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都紧张忙碌,各路神仙纷纷出动,各种手段各显神通……“申博”工程变成了功夫在学问之外,“申博”工程劳民又伤财。一些关心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同志为此感到茫然,高等学校申报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申报博士、硕士学位点,是依靠下大力气抓学科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学校学术内功的修炼,还是靠金钱、物质铺路开道,靠各种攻关?靠“歪门邪道”这样的方式获得的博士、硕士授予权和博士、硕士学位点,其学术含金量又有多少呢?对社会又有多大益处呢?

当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少数研究型大学承担着精英教育的任务,而大量高等学校则承担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任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这是客观要求。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高等学校都自称要办成一流大学,都向精英教育模式靠拢。连一些刚从高职、高专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也成立研究生教育办公室,要申请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中,这些新近升格为本科的大学,在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并未得到同步提高。这种高等教育结构的趋同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方向是相违背的。

二、控制博士点数量的几点对策

为了有效控制博士点数量的膨胀,让真正具有学术实力的高校学科点担当起培养精英人才的重任,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鼓励高校正确定位,办出特色

高等学校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办学、分级管理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比较通行的做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有不同的分工,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建设重点和办学特色,在学科发展模式上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博士点固然重要,但不应该是大学之间相互竞争的焦点。国家应当制定高等学校分类办学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办学层次上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例如,对于一些国家重点建设的“985”、“211”工程高校,已经具备了比较强的科研能力,拥有高水平的学科点,应当重点在这些院校中建立博士点,着力于博士生层次的培养,并努力使其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方向发展;对于更多的一般高等院校,其目标则应当以各自的专业特点为基础,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在自己的优势资源和办学能力方面积聚力量,着重发展硕士生教育;还有很多的地方高等院校则应当主要定位在本科生教育上,着重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本科生教育方面办出特色。

一所学校要有水平,必须有其特色,它能保证学校竞争力的提升,是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完全不考虑自身的层次和定位,都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方向上靠,盲目追求博士生、博士点的数量,视其为衡量一所学校水平的最核心因素,那么这所学校必将失去其办学特色,留下适得其反的后果。国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能够使各高等学校明确自己的类型和层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定位,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中长期奋斗目标。

2.延长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时间间隔,对学位授权单位及学位授予点实行总量控制

现在,国家几乎每两年进行一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安排。两年时间,对博士点的生长是极其短暂的,无论是领军人物、学术梯队、学术成果、实验设备都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如此频繁地进行博士点授权审核工作,必然使新增博士点的质量一次不如一次,导致博士点水准下降。第十次审核通过的新增博士点是“回炉”品或新增长博士点,第九次没有通过或没有条件申报,难道两年的时间就足以使其学科领军人物、学术梯队、学术成果、实验设备都发生了大的改观吗?恐怕是“老面孔”或“攻关到家”的缘故。要改变这种滥竽充数的状况,建议适当延长两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时间间隔,比如改每两年一次为每5年进行一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虽然每次对申报学位授予单位的数量进行限制,可如此频繁地进行博士点、硕士点的审核和授权工作,照此下去,那不成了所有高校都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了吗?因此,对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及学位授予点采取定数申报制度,一旦满员就不再进行增列学位授予审核工作,只有在学位评估中,有单位或学位点被取消,才进行适当数量的学位授权点的增补,严格控制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和学位授予点的增长,确保学位授予质量。

3.对学位授权申请材料及专家评议意见要实行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网上公示了经专家通讯评议审核通过的第十次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予点。但是人们无法从中了解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有关高校新增博士、硕士点的学科建设、学科专业点的人员组成、学历和年龄结构、学术成果等,也无法了解专家通讯审核评议的意见,网上公示成了形式和走过场,根本无法真正起到接受社会监督的作用。

现在互联网信息含量大,内容更新速度快,检索便捷,将这些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的申报材料及专家评议意见进行网上公示,不仅能够让公众了解申请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和有关高校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的所有信息,还能够了解专家通讯评议同意增列的理由,这样才得以使这些新增的学位授予单位真正接受社会的监督,避免掺杂过多的人为因素和较大的偏向性。

笔者曾经在一次极其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一份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材料,其中有笔者熟悉的同志,该同志从外地某高校考入上海攻读博士学位,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原单位工作,后工作调动全家迁到了上海。2005年,他早已成为上海工作单位的研究生导师,可仍作为原单位申报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主要成员。像这样的事例也已经屡见不鲜。正如前面所说,为了“申博”成功,一些单位运用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引进学术上有影响的领军人物;为了“攻博”成功,一些单位“借用”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学科专家学者,拼凑学科梯队……网上公示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的申报材料及专家评议意见,让弄虚造假的材料无藏身之地,旨在杜绝见利忘义的行为,保卫学术殿堂的纯洁性。现在申报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的申报材料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应不应该在提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前就搞清楚呢?要对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05个和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进行具体审核,工作量非常大,时间上也不一定允许,抽样到实地审核应该是可行之举。俗话说“树大招风”,样本就选“招风”之地,这样得出的结果更有说服力,更能说明问题。

4.鼓励高校根据自己的学科建设特点申报学位授予点,按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学位授权审核

现在,任何高校都可以按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申报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从工作的操作层面看,这样做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其实不然,国家、地方政府对高校的财政资金投入、扶持不同,它们的起点也不一样,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它们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任何高校都可以按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申报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犹如要求大人和小孩同到一棵树上去摘苹果,大人很轻松就可摘到苹果,小孩要摘到苹果就得动脑筋走“捷径”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导致了一些高校不顾自己学校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不能实事求是地提出学位授予权的申报。事实上,国家已经有一些重点建设的“985”、“211”工程高校,这些大学已经在国内展露出它们的学术实力,国家就让这些有学术竞争实力的高校按一级学科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而新的学科生长点则按二级学科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对大部分“地方军”的高校,应该尊重它们现有的学术实力、学科特点、师资队伍水平等,要求和鼓励它们按二级学科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不要使这些“地方军”高校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领导的政绩和所谓的学校长远发展,在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工作中注入“水分”。另外,国家应该按照不同类型的高校提出不同的申报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要求,鼓励高校根据自己的学科建设特点申报学位授予权。

三、结语

博士生教育是目前世界上的最高学历教育,博士生是一个国家、一所学校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承担的任务是培养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能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它不仅关系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储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笔者认为,在稳定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的同时,应当采取有效的方法对高等院校的博士点申报工作进行严格把关,使博士点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真正过硬,使其能够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点的适量增加能够使每个博士生导师所指导的博士生数量有所下降,让导师能够更有精力对个别学生进行深入指导,真正实现言传身教。高等院校在申报博士点的工作中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教学和科研水平上努力创新,大搞政绩工程、盲目追求数量,将带来一系列负面效果。本文提出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国家教育政策制订者提供一些借鉴,在博士点的申报过程中予以更加全方位的考虑,严格审核,使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能够真正担当起培养国家科研精英的重任,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更优秀的高层次人才。

(刊于2006年第2期)

【注释】

[1]顾云南,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