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北师大“东师品牌”是怎样炼成的

东北师大“东师品牌”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育部公布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中,东北师大近年来一直名列前茅,闯出了全国闻名的“东师品牌”。东北师范大学“内合”东北高师院校,“外联”用人单位,建成了规模大、影响大、占有市场份额大、活跃的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被称为“东师现象”。四个环节形成良性互动东北师范大学打造“东师品牌”形象,提高毕业生质量,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与用人单位形成良性互动。

在教育部公布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中,东北师大近年来一直名列前茅,闯出了全国闻名的“东师品牌”。以东北师大为首、20所高师院校参加的“东北高师联合供需洽谈会”更是影响深远,与长春市举办的农博会、汽博会、电影节一起并称为吉林省“四大盛会”。2004年东北师大毕业生就业仍然走势良好,总体就业率达到97.18%,其中研究生为98.85%,本科生为97.18%。

“内合外联”拓展市场空间

如何整合毕业生资源,应对变幻莫测的就业市场,搭建毕业生与市场对接的平台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共同面临的一大挑战。东北师范大学“内合”东北高师院校,“外联”用人单位,建成了规模大、影响大、占有市场份额大、活跃的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2004届东北高师联合供需洽谈会吸引了2000余家用人单位云集长春,总供需比达到1∶8,拉动东北20所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提升了2—3个百分点。被称为“东师现象”。

以规模造就市场,建设大区域、开放式、专业化的教育人才市场,在竞合中实现“共赢”成为东北师范大学市场开发培育的基本战略。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北师范大学就提出了要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的想法,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百所毕业生就业基地,在此之后,就业基地的建设不断拓展和优化,由百所就业基地拓展为建成以市(地)、县(市、区)为单位的区域性就业基地,并在区域性就业基地中选设基地联系校,形成以联系校为“点”,基地为“面”,“点面结合”的格局。2003年,进一步拓展为“百所城市就业基地”。至此,完整的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基地网络集群最终形成。

通过协作,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得到了有效拓展,参加就业洽谈会的用人单位从2001年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430家攀升到2003年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2400家;需求信息从4000条上升到近40000条。

四个环节形成良性互动

东北师范大学打造“东师品牌”形象,提高毕业生质量,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与用人单位形成良性互动。

一是在培养环节上主动适应市场,瞄准市场需求。确立“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规格;构筑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自主规划课程组成的多样化课程体系。

二是在毕业生“营销”环节上,严把质量关。东北师大在全国首次在毕业生招聘中实施了“诚信认证”制,即由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用人单位提供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评奖、评优等情况的认证,如有“假冒”“伪劣”“包退包换”。

三是在“售后服务”的环节上,在毕业生就业集中的重点地区建立“东北师范大学教师职业发展中心”,利用学校完备的继续教育体系,优先满足毕业生回校进修和学历再提高的需要,与学校毕业生就业重点地区签署协议,联合培养教育硕士,进一步强化“师”字品牌效应

四是在信息反馈环节上,疏通渠道,积极与用人单位互动。早在1997年,东北师大就提出了“出口引导入口,就业指导培养”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一整套市场信息反馈机制。近3年来,开展不同规模就业基地回访活动近20次,实地走访用人单位近2000家,选聘“东师信使”300多名,毕业生就业咨询委员会成员提出教育教学改革建议500余条。2004届毕业生就业中,春秋季两次走访和发函邀请到的用人单位需求占信息总量的95.3%。

信息服务“一对一”

目前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就业信息服务是“一对多”,即通过学校的就业信息网发布大量的就业信息供学生查询,由于存在着信息的繁杂和无效信息的干扰,给学生在信息的收集、梳理、甄别上带来很多麻烦,甚至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东北师大变革信息服务手段,通过手机短信定制和E—mail需求定制实现了信息服务的“一对一”。只要学生在他的手机或学校为其提供的电子信箱里定制相关地区和专业的信息需求,每天相关信息通过就业信息网自动发送到手机或E—mail里,从而实现了对毕业生的信息服务由被动向主动、由复杂向简捷、由低效向高效的转变。

为确保实现“一对一”服务,东北师范大学先后投入资金150万元建成200平方米的就业信息网络工作室。组建了由30人组成的专兼职信息收集工作队伍。本着“以学生需求为第一”的原则,进行信息的扩大收集和按需收集;加大投入,花大力气建成了上万家用人单位组成的用人单位资料库,扩大了信息量,拓宽了信息渠道;通过二度加工、按需收集,基本实现了对学生的就业信息的“零干扰”服务。2004年落实单位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是通过学校提供的有效服务而与受邀来校的用人单位签约的。

就业指导个性

东北师大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职业化、专家化标准选聘了1名博士生导师、2名博士、9名硕士研究生组建起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认真做好毕业生的共性就业指导的同时,东北师大着力在学生的个性指导上下功夫:通过实施就业指导“四个一”模式,把就业指导做实、做细。一是对每一名毕业生至少进行一次电话沟通;二是对每一名毕业生至少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咨询指导;三是对每一个有就业意向但未签约的毕业生在离校前至少进行一次单独推荐;四是给每一个毕业生至少提供一次对母校话别的机会。在2004届3500多名毕业生中,进行电话沟通5000余次,面对面咨询指导4000多人次;对派遣前想就业而未签约的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再次收集有效用人信息,逐个进行单独推荐。除学院、班级组织毕业话别会外,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按毕业生就业区域组织毕业生毕业话别会15场。

东北师范大学 杨晓慧

【注释】

[1]《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