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最大清真寺在哪里

我国最大清真寺在哪里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 历史遗迹一、手抄本《古兰经》手抄本《古兰经》是撒拉族先民从中亚带来的传世文物。为使这部经典免遭厄运,当时在循化的撒拉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建议省委统战部以参加国庆十周年民族展览的名义将这部《古兰经》送往民族文化宫加以保护。1979年,在西宁召开的《撒拉族简史》初稿讨论会上,专家学者反映撒拉族人民欲寻《古兰经》的愿望。
历史遗迹_中国撒拉族

第七节 历史遗迹

一、手抄本《古兰经》

手抄本《古兰经》是撒拉族先民从中亚带来的传世文物。相传800多年前,撒拉族先民嘎勒莽和阿哈莽率族人牵一峰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一本《古兰经》,离开撒马尔罕东迁,最终定居今循化县境。所带来的水和土现已无存,但《古兰经》至今保存完好。这部珍贵的《古兰经》共有30卷,分上下两函装,函封犀牛皮,其面压有精美的图案,每册封面为天蓝色丝绸精制,全书共681页,正文墨写,书写工整,字体浑厚,校勘精细,外用丝绸裹缠,装在一个约6米长的长方形抽屉式木箱里。由于它是先民东迁所带之物,虔诚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视其为宝,为全族人所珍爱。

img58

得到妥善保存的手抄本《古兰经》

历史上,这本经典归世袭的“尕最”(也称总掌教,其职责是执掌宗教法规和监督宗教仪式的执行,是宗教法庭的总法官)保存。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尕最”制度虽被取消,而《古兰经》仍保存在“尕最”后裔手中。后《古兰经》曾几经易主。据说,甘肃临夏马安良曾仗势夺走《古兰经》,震惊撒拉八工。马安良返回临夏途中,突然狂风不止,雷雨交加,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使他无法翻越达里加山,只得返回循化将《古兰经》还给撒拉人。后来又被青海省主席马步芳安排,将其置于“回族教育促进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归还给循化,照旧保存在“尕最”后代家中(1958年前由尕最后代街子乡农民韩五十八老人保存)。1954年,这部《古兰经》被送往叙利亚参加国际展览会,在伊斯兰世界产生很大反响,盛赞这是今世少有的珍本。展览会后,国家主办单位仍送归原主,现用裹缠丝绸料和精致的木箱为当时因参展所置。

img59

手抄本《古兰经》

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时曾出现焚烧经典等“左”的错误,循化地区也不例外。为使这部经典免遭厄运,当时在循化的撒拉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建议省委统战部以参加国庆十周年民族展览的名义将这部《古兰经》送往民族文化宫加以保护。此后20年无人敢提及。1979年,在西宁召开的《撒拉族简史》初稿讨论会上,专家学者反映撒拉族人民欲寻《古兰经》的愿望。当《光明日报》驻青海记者陈宗立同志得此消息后,于1980年2月28日《光明日报》第1054期《情况反映》栏上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人民要求归还〈古兰经〉》为题,呼吁有关部门协助查找。同年5月,陈宗立同志亲自到北京民族文化宫,在有关人员的配合下,终于在地下藏书室找到这部《古兰经》。1982年,循化县人民政府派专人去北京接收并存放在街子清真大寺至今。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部《古兰经》不仅对研究撒拉族的来源、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研究伊斯兰教具有重大意义,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为此,《人民日报》曾于1982年1月3日介绍称:“这部阿拉伯文手抄本《古兰经》相传明洪武三年传入我国,这种年代久远版本珍贵的《古兰经》,世界上仅存三部。”

2006年,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青海省循化手抄本《古兰经》的保护方案”,于同年9月进行了本体保护、再生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的修复工作,如今,在新建的《古兰经》珍藏馆收藏并将对外开放展示。

新建的手抄本《古兰经》珍藏馆位于街子乡骆驼泉以北,街子清真大寺以东,建于2007年,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高99米,采用阿拉伯和欧式建筑风格,它是一座用优质的汉白玉和大理石雕凿修建而成的高层建筑物。

珍藏馆分四层,供陈列手抄本《古兰经》和展览民俗文化之用,一楼展厅分撒拉族的来历、撒拉族的特性、撒拉族民俗、撒拉族风情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二楼展厅以撒拉族创业发展为主线,分特色农产品、民族工业、文化产品和清真食品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楼展厅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四楼展厅为《古兰经》珍藏馆,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撒拉族东迁内容为主,运用装饰图文,讲述东迁历程,并配路线示意图;第二部分以千年珍贵手抄本《古兰经》为核心,同时收集存放一些其他版本的《古兰经》。总之,整个展厅以图片、实物、浮雕、场景、声像等形式,集中展示撒拉族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富有特色的文化艺术。

该馆为方形平顶,馆顶中央是一前一后的两个空心拱门,前拱门上竖开式镀金的《古兰经》造型,拱门两边耸立着高高的尖塔,像两个擎天柱,尖塔呈乳白色,方棱体,每面开拱形天窗,塔身分两层,每层有观望台,台边有白玉石栏杆护围,依栏杆分别顶立六根圆柱。若人登此放目,撒拉山川一览无余,真觉得这里是“高原江南春来早”。

馆前是叶茂根深的老榆树和两莽(嘎勒莽、阿哈莽)陵墓,每逢黄金周期间,来这里参观手抄本《古兰经》的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img60

《古兰经》珍藏馆

二、骆驼泉

位于街子镇三兰巴海村,距县城5公里,是撒拉乡的一处圣迹。2001年,骆驼泉被命名为地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传,撒拉族先民于元初从中亚撒马尔罕率领同族牵一峰白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一部手抄本《古兰经》,辗转来到循化境内,经夕厂沟,越孟达山,上奥土斯山时,天色已黑,苍茫中丢失骆驼。第二天发现骆驼卧在一眼清泉中,已化为白石,他们试量水土与故乡相同,于是定居此地,遂起名“骆驼泉”。

img61

撒拉族发祥地——骆驼泉

据史料记载:撒拉族的先民是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原本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西突厥的一个支系,游牧于伊犁河一带。后经过迁徙分合。到13世纪前半叶,阿干罕的儿子嘎勒莽被蒙古贵族签军,他率领本族170户东行,辗转行军,从故乡土库曼斯坦马雷州撒尔赫斯地区始发,经撒马尔罕,沿天山北路东行,过新疆吐鲁番、哈密,进甘肃嘉峪关、肃州、凉州,到了宁夏,他们跟蒙古军一同参加了攻占银川(当时为西夏兴庆府)的战役,银川失守后,蒙古军进入四川攻打南宋,而嘎勒莽一行又朝东南到了天水,折而西返,到了甘谷,又到临潭、合作,经拉卜楞,进入夏河的甘家滩,最终到达循化街子,在一泉眼边定居下来。因泉眼边有一个像骆驼卧地的奇石,故此地称之为“骆驼泉”。

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拨款重修骆驼泉围墙和大门,泉边用花岗石雕刻一峰骆驼石像,周围种花草树木,建水榭碑亭。重修的骆驼泉,清澈如镜,涟漪荡漾,蓝天白云,红花绿树,倒影其中,生出翠玉般的颜色。精雕细琢的石骆驼,伫立泉边,昂首峥嵘,栩栩如生,好似诉说着撒拉族先民的沧桑历程。

img62

驼泉神韵

如今,骆驼泉重建工程已完工,占地约6.6公顷,景区内现已建成祈雨亭、篱笆楼建筑、东迁史浮雕长廊、休闲阁及停车场等。整个项目建成后,将为游客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撒拉族民族文化,全面体验撒拉族风情的综合旅游景区。

三、草滩坝清真寺

坐落在循化县城西北角,该寺南临县城西门繁华地段,北瞻黄河,四周杨柳荫蔽,田园错落,渠道纵横。经过530多年的沧桑风云,反复重建,如今该寺已成为风格独特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4420平方米。礼拜殿、唤礼楼、南北配房等均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群秀丽庄重,布局严谨。殿廊为卷棚顶,面阔3间,进深1间。殿堂为歇山顶,面阔3间进深5间,瓦脊花砖,宝瓶凌空,檐面斗拱搭接成攒,砖木雕饰,技艺精湛,中阿建筑艺术相互交融。南北配房为单面坡瓦顶,出檐,面阔5间进深1间。屹立于寺东的唤礼楼于2007年2月开工,11月竣工,混凝土结构,汉式楼阁形制,高63米,共7层,六双柱通柱构造。六角攒尖顶,上置一弯铜制新月。整个建筑的飞檐翼角,斗模额枋均施青绿为主的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体现整体造型的绚丽华贵。寺大门从楼底层穿越,东开,穹隆形木结构,朱色。门面正中安置一对黄铜铺首,颇有装饰味,给人以威严感,其周围布满似星辰的黄铜门钉,显得光耀夺目,大门两边各置拱形小红门。大门顶上雕饰“草滩坝清真大寺”七个行体字,两边为竖式对联,右边为“真光无边翠柏常青清真世代传”,左边为“圣教有源绿水不浊黄河万里流”。大门内两壁绘有山水图案。依唤礼楼南面为混凝土结构的绿顶两层楼,上下各7间,出檐带走廊,室内宽敞明亮,供“满拉”学经住宿之用。院中栽有栾树、柏树及枣、橘树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殿前右侧有一块醒目的,民国11年(1922年)刻立的石碑——水利章程碑。碑上竖写的碑文共511字,记述着循化因雨水短缺,水利纠纷频繁而制定的章程。

长期以来,该寺在传播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1949年9月王震将军率领的西路二军解放循化后,驻扎在寺内,准备抢渡黄河继续向西挺进。草滩坝村民不但热情迎接解放军,而且慷慨捐资援助,借用寺内备用木材、门板,砍伐树木,结扎木筏,把船模当渡船,积极帮助解放大军抢渡黄河,运送军用物资。当时,王震将军就在清真寺西侧村民院内办公住宿,召集会议,谋划军政大计,指挥兵团,抢渡黄河,并建立了地方政权,使循化成为解放青海,建立县级政府的第一个县。1996年,该寺被评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赞卜乎清真寺

在循化县城以西的查汗都斯乡赞卜乎村落的正中央,矗立着一座独具特色的清真寺,因为该寺是由被俘西路红军战士参与修建,为此,当地人又把该寺称之为西路红军清真寺。

1938年,青海省主席马步芳把被俘的西路红军战士400多人编成工兵营(也叫森林警察局),从1939年开始至1946年近7年时间内,先后派往循化的赞卜乎、建设堂、中群、宗吾等地,让他们白天从事修路、修房、垦荒、伐木、修建清真寺等各种极为超负荷的劳役,晚上被押送到集中营(也叫劳改房)。工兵营红军战士先后开垦荒地1700余亩,修建巨型水车5架、庄廓60处,建设房屋300间、学校1所、油坊1处、水磨2盘,还修建了街道、清真寺。

参与修建赞卜乎清真寺的被俘西路红军战士,他们借修寺烧制花砖之机,巧妙地将红五星、镰刀、斧头等象征革命的图案,刻作大殿屋脊上的砖雕花纹镂空。

赞卜乎清真寺是撒拉乡众多清真寺中唯一一座宗教与革命历史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清真寺从设计到施工,选材雕刻都出自于被俘红军战士之手。清真寺由礼拜大殿、唤礼楼、南北配房、大门等组成,整个建筑形式为中国传统的汉式四合院落式布局。大殿是该清真寺的主体建筑,基高三台阶,面阔进深各3间,4梁8柱,歇山式屋顶,屋脊宝瓶两边饰盘龙锐剑,砖木土坯结构,殿内木板铺地,西内壁正中有一拱式壁龛。唤礼楼修建于1米多高的台阶上,共三层、四柱、亭子式,高约20米,四角攒尖顶,飞檐瓦背,壁面以花岗石砌成,并饰有花草浮雕图案,楼内木梯盘旋而上,使人登楼方可唤礼、望月、观景。南北配房为一面坡式互背屋顶各3间,大门为普通的土木结构门楼。总之,赞卜乎清真寺虽然整体规模不大,但做工精细,小巧玲珑结构美观。

img63

赞卜乎清真寺

五、街子清真寺

位于循化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街子镇三兰巴海村,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

img64

赞卜乎清真寺唤礼楼

街子是撒拉族的发祥地,街子清真寺是撒拉族的祖寺。有了这个清真寺就有了撒拉族的更多故事。元初,这个民族的先民们就在骆驼泉旁建造了最早的“嘎勒莽麦斯吉德”(为嘎勒莽清真寺),随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后在原嘎勒莽麦斯吉德附近修造了一座较前大一点的清真寺,其后一位富孀出金一万两扩建了大殿前半部分,1933年马步芳拨款又一次扩建大殿后半部分,才使大殿趋于完整,建成了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国宫殿式四合院轴线布局建筑群,规模宏大、工程浩繁、气势雄伟,成为青海第二大清真寺,闻名省内外。

img65

街子清真寺

原清真寺总占地面积23310平方米,整个建筑雄伟壮观,具有中国古老的宫殿式建筑风格和伊斯兰装饰艺术特色,布局合理、严谨。大殿为唐代建筑的两脊一卷帘式七间殿宇,由殿前卷棚、正殿及后窑殿三部分依次相连,呈“凸”字形。前后殿带前廊二进殿做法,砌上明代殿堂建筑风格,大式木瓦作,木板铺地。木构架有抬梁、卷棚、井架、攒尖、穿斗式,柱顶承梁,梁承桁,桁上架椽,椽上铺望板;殿廊、殿内木构架别具一格,柱承平板枋,其上再置座斗,斗拱昂攒。殿廊进一间,柱承三阶抬式梁,最上平列脊桁,其上密架顶椽,形成棚式梁架屋顶。前殿进深五间,内柱承五架抬梁,梁上立瓜柱,瓜柱承三架梁,顶层瓜柱承脊桁,上下梁端并承上下金桁,南北边五架承托山花墙体,形成歇山式屋顶。后殿缩成面阔进深小三间形,柱承平板枋斗昂,再架井架式数层梁架,方框交叉重叠,逐次加高缩短,形成三面坡屋顶,所有木构件以各种榫卯连接,img66椽以巴掌榫串棍连接,接点形式多样,接口封闭牢固。一殿三式重檐歇山斗拱屋顶,飞檐高翘凌空。结构独特,古朴典雅,造型前低中高后矮,给人以高阔明朗、深浅有别、大小分明、富有变化之感觉。千姿百态的草木花卉、几何图案彩画和阿拉伯文、果木转木雕一绝的雕刻图案组成的繁复装饰,给大殿内外增添了庄重静穆优雅的伊斯兰特色,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

木殿前侧南北台基各5间带廊板地厢房对称协调,东西各出3间耳房,竖梁纵横竖椽木层架,小式木瓦作,单面坡瓦顶花砖吻头脊;檐面雀替、枋板、花墩,雕饰精细,镂浮贴花果、飞龙图案,正面金柱间装置4扇户枢裙板格扇门,内板外置支摘窗、廊墙、榫头以方条青砖砌饰,为阿訇讲经、住宿和满拉学经、住宿房间。南北厢房后又有南北外院,分别设有沐浴室、食堂、厕所等。

“米那楼”(即唤礼楼)楼体建于0.8米高的台基上,三层,高25米,傲然挺立寺东,六柱通造攒尖顶,大式木砖瓦混作,飞檐翘角,宝瓶凌空,顶檐椽长头大体小形,雨水直落台底;楼体底层墙以青方砖砌饰,檐面斗昂鹁鸽头,飞檐椽形式,二层围檐平板枋上装修斗拱昂攒,错列密布,围饰花格栏杆,藻井以斗昂重叠交错装置。楼内每层以木板铺面,斜置台式木梯盘折而上。

宏伟的大门矗立于寺东,大式木瓦作,柱内外戗木支固,柱头斗拱昂攒有序布列,其上承桁,桁承椽体望板,瓦顶花砖宝瓶脊,正间设置高阔双扇攒角板门,边间只置单扇小板门,造型布局优美精巧,立体效果极为突出,庄严肃穆。

这座清真大寺在撒拉族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其他所有的寺具有绝对的权威,也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阿訇、大学者,至今在人们心中享有崇高的盛誉。不幸的是,在十年内乱中被连根拆毁,荡然无存了。

1980年11月3日,街子大寺重新获得开放,并由省政府拨款20万,群众筹资18万开始重建大寺。1982年3月12日动工,1983年11月20日主体建筑礼拜大殿完工,1984年水塘子(淋浴室)建成,1985年两栋(南北各两层)学房楼也完工,新的大寺初具规模。

新建的清真寺,由青海第二设计院仿照新疆喀什清真寺设计建造。大殿总占地面积2394平方米,建成中置圆拱顶钢筋混凝土建筑,全殿72根方柱列支,殿内只有4根巨柱支撑49间大顶,屹立于大殿4角顶的4座宣礼楼玲珑别致,殿顶中央浑厚饱满的绿色穹隆大圆包顶把民族风格与伊斯兰建筑表现得淋漓尽致。典雅的殿堂内四面墙壁为乳白色,素洁淡雅,形象景物一概全无,给人以生动、温暖和深邃的感觉;地上铺有橘黄色地板,上铺草绿色礼拜垫,显得庄严、肃穆;大殿正面中间设置“米哈拉布”窑(是礼拜方向的标记和伊玛目领拜之地),装饰庄重而精巧,采用晶莹洁白的瓷砖构成多圆心的图案壁龛,其上镌刻着镀金的“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等苍劲有力的阿拉伯文书法大字,简洁舒畅。离凹壁右侧两米处是阶梯形讲坛,称“敏拜尔”,每周礼拜五聚礼时伊玛目上台站立宣谕演讲和念“呼图白”,其左右侧墙上安装有华丽的时钟,扩音、照明等现代设备;南北两面安置有14扇大窗,加上正面3个大门和7扇高窗,使得大殿八方来风,四面进光,清爽明亮,向外张望,视野开阔,仿佛伫立于宽广舒展的绿色原野,心驰神往;殿内安装的1大4小吊花灯、40个繁灯、3个水银灯和49个吊灯,金碧辉煌,雄伟壮观。

位于大殿前侧南北两边对称相望的学房楼,集教长、学员住宿、教室、淋浴室、接待室为一体,上下5间带廊砖混结构,具有现代民族风格。寺院开阔清静,显得庄严、圣洁、肃穆,平时在大殿内可供1300多人同时排班礼拜,聚礼时还可在宽敞的东、南、北走廊和院内礼拜,有时多达5000余人,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各地教众来此瞻仰、礼拜者络绎不绝。

六、河东清真寺

img67

河东清真寺唤礼楼

位于清水乡河东大庄村,始建于1425年,清代、民国年间几经修葺,至2008年建成具有中国传统宫殿风格的建筑群。全寺占地面积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225平方米,南北两院式寺建筑布局,以雄伟壮观的建筑工艺,精美逼真的壁画装饰和独特的雕刻艺术著称。礼拜大殿为宫殿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5间,42根巨柱支撑整个殿顶柱额枋构架,用木粗大精良,内外檐面斗拱昂攒,大小多样,密布有序,雕饰独特,植物花卉,图文并茂。前殿内正檐面和后檐围檐、板面、斗拱昂头,镂浮精雕,奇丽壮观。尤其后殿寺壁正中壁龛拱门双层火烟纹用柳木,阿拉伯文体镂饰贴雕,刻工精细,玲珑剔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在全省清真寺建筑中精绝无双。宣礼楼为三重檐六角攒尖顶,由六根通柱支撑,向内倾斜,上小下大,高17米。1986年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孟达大庄清真寺

位于清水乡孟达大庄村,始建于元代,登记开放时间为1983年。初建时建筑用材取于附近1公里的原始森林,砖瓦构件就地建窑烧制。在清朝年间曾4次重建扩建礼拜殿前廊、唤礼楼、南配房、拱北等建筑。

这座古老而完整的古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结构独特、雕梁画栋、设计灵巧,砖木雕饰工艺精致,独具匠心。全寺由礼拜殿、唤礼楼、南北配房、两座牌坊门、影壁、拱北、沐浴室等建筑组成。建筑平面为东西长方形,占地面积134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92平方米,轴线建座布局,正轴线上唤礼楼与礼拜殿东西峙建,横轴线上南北配房相对而建,形成典型的四合院院落式规范格局,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和浓厚的伊斯兰特色融为一体的建筑风貌。1986年5月27日,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国家下拨50000元专款,对礼拜殿、唤礼楼、牌坊门进行揭瓦亮椽,抢救维修,校正毁楼柱架,换补部分砖瓦构件,刷色换新殿内壁画,使它焕然一新。

清真寺朝东而建,东向开门,两座结构对称的牌坊门,南北横线排建,矗立在中央的唤礼楼及其两侧檐翼,从内外两面观望,唤礼楼和牌坊门皆呈中高、边矮的大“山”字形;中高边低的牌坊门呈两个小“山”字形,造型布局优美,立体效果突出。每座牌坊门均为纯木结构。4柱单列3间形,往柱内外以戗木斜支稳固,两根中柱头衔接1米高的短柱,柱承桁,桁上排布6棱饰椽。内外檐面装饰7踩出5昂头,头做如意卷头。牌坊顶呈“人”字形两面坡式样,花砖屋顶瓦脊,宝瓶吻头安置屋脊中央两端。正间设置高阔双扇户枢大板门,边间只置单扇短窗小板门,门楣板枋凹刻“△”形蜂窝状,门簪饰做石榴体,木构件刷色彩画,因日久天长,风袭雨击,漆色脱落,模糊不清,唯留花纹痕迹。

唤礼楼建在高80厘米的台基上,通高17米,屹立寺东牌坊门正中,形如楼阁,3重檐6角攒尖顶,6个(6棱)通柱为轴心,砖木混作。一二层檐椽直插内平座枋,三层楼顶攒椽正中安垂莲柱,梁上下做2拱。三层顶椽向外伸展20厘米,使楼顶雨水直落地面,形成顶大底小飞檐瓦脊,楼顶装有宝瓶。二三层围栏装饰方格、花卉纹镂雕。楼内斜置台式板梯盘旋而上,以供登高唤礼之需。楼体底层砖饰,西面墙中央开一小拱门,上方凸雕《古兰经》文美术体“太思米”,两侧雕饰名树花瓶纹图案。东面墙代影壁,用大青方砖、条砖砌饰中大边小主辅式影壁。壁胸凸雕“升龙凌空”“鹿鹤蝙松”“双鹊喜梅”等图案,上下竖边4角雕饰蟠叶、回纹,其余4面墙胸为圆形,方框内雕刻名树、花纹、飞鸟、狮等动物图案。6角围檐装饰斗拱。上压耍头,其上砖饰飞檐椽,再上为底层楼体木檐飞椽,上覆筒滴瓦件,形成砖木双层檐面。楼体结构复杂,风格奇特罕见。

img68

孟达大庄清真寺

南北各5间带廊配房,建在礼拜殿前南北两侧,东西又各出3间耳房。纵梁横檩小式木作,单面坡式样,飞檐花砖瓦脊屋顶。檐面雀替、额枋镂雕精细花卉、青龙纹图案。正边间金柱安装内板外支摘窗,次间4扇户枢板门,木板铺地。廊墙、榫头以条、方青砖砌饰。

礼拜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坐西朝东,建在高40厘米的台基上,高16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凸”字形平面布局,前大后小,以前后殿带廊通进衔接,具有明朝所造殿堂风格。单檐翼角瓦脊屋顶,内外左右后檐面装置大小不同的斗昂。前廊面阔5间,进深1间,明次间阔于稍间,3阶挑尖抬梁,最上平列两脊桁,其上密架顶椽,形成卷棚式梁架屋顶。檐面有序密布10攒叶拱,每攒内外双层12踩,上压耍头,形似凌空叶林。大殿额枋、雀替镂雕花果纹,风格别致。金柱间装饰板面裙板门。南北廊山墙、八字墙以大小方砖饰砌,胸部镶嵌“鹿鹤蝙松”“五狮滚绣球”等图案,刀法精巧细致,图案构思丰满,丰富多彩,层次分明,墙面光滑牢固美观。殿翼底两侧过道山墙正中开设瓦脊砖旋圆门,增强寺院的封闭性。前殿面阔进深各5间(三转五的大开间),梁架用材较大,抬梁式5架梁,12根明柱支撑长7.2米(直径58厘米)的大梁。梁上立瓜柱。顶层瓜柱承脊桁,上下梁端并承上下金桁,左右边梁承托山花墙体,瓜柱底部插饰云纹驼峰。屋顶形成歇山式,花砖屋脊瓦顶。正脊中央安置蒙古包顶的饰物宝瓶,两端为降龙体吻头,花砖屋脊并砖雕嵌二龙对宝式青龙。垂脊龙首翅昂蓝天,山花墙面用大青方砖立砌,顶部垂悬石榴纹图案。后殿缩成面阔进深3间形,井架式梁架6层,方框交叉重叠,逐次加高缩短,形成庑殿式(3面坡)屋顶,南北墙中各开栏栅窗。西壁正中凸出阿訇领拜的洞式拱形壁龛。内檐面4周平板枋上饰置5踩单昂叶拱。壁龛上部饰置中高边低的牌坊门式3踩出昂斗拱,头压耍头,再上装饰长2米、高70厘米的5株4间形悬式栏杆,侧平置云波纹浮雕长板,犹如凌空,浩瀚仙阁。前后殿分间隔断装修3间形,正间为落地罩形,次间为栏杆式,镂雕牡丹花芽,把前后殿隔成前大后小的两边殿,整个礼拜殿由高4.6米左右的48根巨柱布列支撑,34根边柱过半埋置于墙体。所有木构件以不同类型榫卯连接,接点牢固形式多样,礼拜殿整体造型前低中高后矮,高阔明朗,深浅有别,大小分明,殿内有殿,富有变化,一殿三式梁架屋顶整体为一,汉式建造布局形制,砖饰技艺极为突出。

用中国传统的殿堂壁画艺术彩饰礼拜殿前廊殿内墙面木构架件,椽体刷以天蓝、木纹、土红。斗拱、昂头、驼峰绘做方纹彩色。桁、柱、板面、墙壁绘画做各种名树、花卉、《古兰经》文图案。梁枋绘做大金点旋子彩画,有花锦枋心,《古兰经》文枋心,殿内为明清旋子彩画,前廊为苏式彩画,木构件重要部位伊斯兰特色更为突出。檐柱以牡丹花、菊花为主,披麻捉灰,错彩镂金,美丽动人。突出彩画艺术的渲染力,丰富礼拜殿庄严肃穆优雅的伊斯兰风格。

清真寺院宽阔闲静,3株扁柏郁郁葱葱,寺外东北角生有百年参天古柳,西北角有一罕见稀有古栾,清代在寺西茔地冢北建有一拱北,有小渠流水绕寺西北,点缀寺区环境。

八、塔沙坡清真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沙坡清真寺位于孟达乡塔沙坡村,始建于元代,登记开放时间为1982年。东西中轴线建筑布局,占地面积约1840平方米。寺内主要建筑有礼拜殿、唤礼楼、牌楼门、影壁、南北配房、沐浴室。各建筑体设计布局均匀,用地精确,建筑形体多变,用材较大,砖刻木雕细致,形象呼之欲出,彩绘艺术光泽夺目,中国传统汉式建筑风格突出。

寺东门前南北建一字形照壁,方条青砖灰瓦砌建,壁底为须弥座形,砖面雕饰八宝图案,壁胸以青方砖立砌,壁顶呈“人”字形,瓦顶宝瓶脊,美观牢固。影壁东坡边盘生一棵山榆,长势苍劲,抵挡风雨,横遮寺门。寺门开东,建做四柱三楼式纯木结构,中高边低的庑殿顶牌楼门,楼顶中置宝瓶,边置盘龙体正吻,正间开双扇高阔大门,边开小门,楼体檐面饰置十一踩重翘斗拱,斗拱形体不高,但出挑较长,形成庞大构架。牌楼内接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卷棚瓦顶廊道,门侧正面两墙内外装饰成影壁,墙胸凸雕盘龙名树图案,形体精美。

院中东矗建唤礼楼,建筑面积65平方米,六角攒尖顶六根通柱造,楼阁式三重檐,翼角宝瓶顶。底层以青砖砌饰墙面,内用土坯砌实,基部饰成须弥座形,每面均有砖雕图案,围檐装饰砖雕斗昂飞檐,西开拱形洞楼门,二、三层为纯木结构,装饰内外双层围栏,三层楼内顶部装修精雕藻井,结构重叠复杂。楼体建座形式高大,气势雄伟。

礼拜殿坐西向东,建在高1.3米的土台阶上,前小后大“凸”字形布局,建筑面积537平方米,前后殿开东廊做法,高17米,大式木瓦作,十二脊殿顶,翼角飞檐,花砖宝瓶殿脊,斗拱昂攒装饰内外檐面,木板铺地。后殿进深面阔各为小三间形,井架式梁架。庑殿式顶,内壁南北西以木板装修,雕饰花树云纹。西壁正中拱形壁龛外围精雕凸起大烟纹,赤铜色木质。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抬梁式木构架,壁面饰真主的99个尊名、努哈圣人的方舟、野花奇石等彩绘,殿顶建成歇山式,明次间各开四扇六抹格扇门,格心为三交六宛菱花心。廊檐装饰七踩斗拱攒,平板枋贴雕花草图案,大额枋下均用骑马雀替,面贴雕刻花草云纹,造型宏伟。北面是学房,砖木结构,单面坡瓦顶,出檐,共5间;南面是灶房,单面坡瓦顶,3间;沐浴室置于东北角,砖混结构,共3间。

img69

塔沙坡清真寺礼拜殿

九、科哇清真寺

位于白庄镇科哇村,始建于1403年,登记开放时间为1983年,中国宫殿建筑形体,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科哇清真寺总面积2800平方米,四合院式“十”字形轴线建筑布局,由礼拜殿、唤礼楼、南北配房、影壁、沐浴室、大门等组成建筑群,寺北围墙正中和东北角各开垂花大门一座,造型相似,单檐两面坡,面阔一间,双扇门板、门楣额枋雕饰斗拱云纹镂浮。两门正中围墙用青砖装饰成中高边低的牌坊式内外影壁,影壁由主壁与南北两面辅壁组成。主壁宽7.6米,高6.3米。两侧辅壁各宽3.9米,高4.7米。影壁胸凸起,雕刻海龙凤凰图,上下凸雕栏杆装饰,壁檐垂柱支撑九块花卉云纹,上置九拱五彩。角饰龙首,壁顶筒板瓦覆盖成两面坡式,花砖壁脊。辅壁胸部确立方砖,边饰三环、方胜八宝图样。用铁杆铁角内外固紧,平凸有别,雕饰布局严谨,层次效果分明。砖雕精巧细腻、构图自然、牢固美观。

img70

科哇古城

img71

科哇清真寺唤礼楼

唤礼楼为阁式、砖木结构,大式木瓦作,三重檐六根通柱造,六角攒尖宝瓶顶。底层墙体以砌饰,东面开设出榫垂花大门,西开洞式拱门,门楣竖边凸雕《古兰经》文美术体,其余六面墙胸凸雕花树,檐面装饰花卉、垂柱、斗拱。檐面是五彩斗拱。二层六柱外围,每面装置四柱,共18柱栏杆,三层六柱外围,每面悬吊四柱垂共18柱栏杆,方格、镂雕花纹,檐面密置斗拱,楼体建造复杂气派,牢固美观。寺院南北对建面阔进深二间带廊配房。东面新建耳房,单檐一面坡瓦顶花脊,出廊檐面额板枋莲花斗上置三彩斗拱,雀替花芽贴板雕刻。前间开六抹裙板门,次稍间装置格纹支摘窗,造型优美,古朴成趣。

礼拜殿建筑面积约614平方米,前后殿带廊布建形制,面阔进深各五间,单檐翼角瓦顶花砖十二脊,前后殿歇山式顶,檐面五踩斗拱攒上平列耍头,明次间开设裙板门,廊山墙砖雕花树,台前路道河卵石墁饰斜坡,台两端立有青花岗石望柱,拱形门墩。后殿是梁式七渠架,殿内布列八根贴板八棱彩画,檐面装置花卉雕饰。前后殿分间断装修成边小五间形落地罩,正间为阔而大的落地罩,两次间镂饰各小三间形,井架式梁架。南北面墙内装板壁。南北各开对称双扇裾板门。板壁底层横置镂浮雕饰,壁胸竖装板,彩饰阿拉伯文美术字体和多种花卉图案,围檐垂花柱式栏杆,贴雕杂花八宝图案,其上雕置五踩三昂斗拱攒。每面25攒,四周共100攒,绘红、蓝、白三色,再上饰云纹平板,上架井架梁,围檐斗拱翕头雕饰花树,造型精彩迷人。后殿墙壁、挂体、斗拱做了彩画,绘画题材为杂花名树类。前殿木构件均做彩画,板壁、壁龛内、外缘绘做花卉树木、《古兰经》文书法体,造型逼真夺目,五色斑斓,使人心旷神怡,和谐安宁。南北为配房,用做学房、沐浴室、仓库等。

img72

科哇清真寺礼拜殿

十、张尕清真寺

位于白庄镇张尕村,始建于1406年,登记开放时间为1982年。现占地面积5亩,呈正方形建筑布局。整个建筑群由礼拜大殿、南北厢房、唤礼楼、牌楼大门和照壁等组成。大殿面阔5间,进深5间带后殿,为宫殿式建筑。殿堂外观为汉式建筑,屋脊中部置宝瓶,两边为龙形套兽,内部结构为斗拱式,坐斗为一座大莲花斗,工艺细致。中间壁龛的两旁各刻有条幅式经文图案,殿前大梁刻有套环图案,门面画有“松鹤延年”“福禄寿禧”等各种形式的八宝图案,大殿门上挂着清朝兰州都督赠送的“道冠古今”的匾额。唤礼楼4层,高23米,形如宝塔,呈六角形,飞檐翘角,楼内有木梯盘折而上。南北配房当做学房,各5间,砖木结构,出檐,檐面饰贴木雕图案,1988年该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img73

张尕清真寺

十一、嘎勒莽、阿哈莽陵墓

撒拉族早期民族领袖嘎勒莽、阿哈莽去世后,为纪念他们的伟大功绩,后人在街子清真寺前,骆驼泉西北角修建了他俩的陵墓。陵墓由雕刻大型花卉图案的青砖围墙砌成,长7.1米,宽6.25米,高3.3米。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榆树从两个陵墓一旁分别长出,庇荫一方。陵墓与街子清真大寺、骆驼泉浑然一体,成为青海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

十二、冼阿布拉思陵墓

位于孟达乡塔沙坡村老坟滩中央,在一堵围墙中并列安置三位先贤的陵墓,这三位先贤是冼阿布拉思、撒地格和舍日夫。陵墓以南建有单面坡瓦房三间。常有人来这里诵经,纪念先贤,或祈求真主降雨。

相传,很早以前,阿拉伯地区向中国派来了四十个舍海。其中一个舍海年龄最大、品位最高。他是从伊拉克巴格达来的,不辞艰难,来到孟达地区塔沙坡村时,便歇息下来。过了几天,舍海就“无常”(去世)了。可是,在他洗小净之处喷出了一股泉水,当地人称“舍海爸爸的泉”。此后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一日,在塔沙坡清真寺内一个名叫苦录湾的满拉,睡到半夜,梦见有个穿白袍,长着白胡须的老汉对他说:“哎!满拉,你给阿訇说,有人踏在我头上,请把我的净骨移个地方,然后众人给我修个拱北,千万不能盖顶,将来一定会有人来盖上的。”那个满拉惊醒过来,觉得刚才做的不是一般的梦。他起身做了晨礼后,立即飞奔四十里路外的草滩坝牙子阿訇家里。他把梦中情景,告诉了阿訇爷。阿訇爷有点半信半疑,觉得这事不可能,贵人显灵哪里会显到你这个普通人身上,但阿訇爷还是带着有点半信半疑的心情骑上骡子同满拉一起返回塔沙坡。他们走了一夜,到天亮时,正好走到孟达,就在大庄寺里做了晨礼。礼拜之后,阿訇爷的眼前显出灵体,并对他说道:“我给苦录湾满拉说的是真话,你们就按我说的话去做。”当他们走到塔沙坡时,正好又赶上了沙目。礼拜做完之后,阿訇爷给众人说了此事。大家听后,认为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很快行动起来,用一年时间修好了没有盖顶的陵墓。说也奇怪,离陵墓两米多远的土台上长出了榆树,树冠渐渐盖上了陵墓的盖顶。

十三、羊圈沟拱北

位于循化县城东南6公里处的南山脚下,相传是先前四位道祖归真后,当时的穆斯林大众为纪念他们而修建的,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拱北坐北朝南,占地约240平方米,建筑形制为八卦圆顶穹隆式,顶部大圆宝塔由18根水泥石柱支撑,石柱间17个门洞自成一体,整个建筑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拱北四周群山环抱,山坡上绿草茵茵,野花绽放,珍禽满坡。山体因长年雨涮风蚀,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丹霞地貌颇为奇特,蘑菇形石柱依山而立,土红色擎天柱直冲蓝天,山沟内万丈深洞相互交错分布,尽显大自然鬼斧神工。四周山体一天中,随太阳光照位置的不同,显出不同的颜色,早上为水红色,中午为银白色,等到夕阳斜照又显桃红色。更令人叫绝的是拱北脚下有眼泉(俗称珍珠泉),泉水澄澈清亮,四季不断,这眼泉的来历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该泉与其他的泉水好像别无两样,但只要透过清澈的泉水往水底看就会让人惊奇不已,泉中每隔几秒钟,就会从泉底的杂石缝隙里冒出一个个或一串串大小不一,且不断往上翻滚升浮的银白色的“珍珠”来。这些形状能变的“珍珠”有时是一处冒,有时是多处冒,有时是泉中央冒,有时又是接二连三地冒。珍珠泉、拱北、四周山体彼此照映,成为南山脚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吸引着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的穆斯林及国内外游客前来谒陵或观光。

十四、奴尔·穆罕荣吉尼拱北

位于孟达乡大庄村清真寺大殿后,始建于清代,1980年重建简易八角亭,占地0.5亩,由大庄清真寺管委会主管。

在很早很早的光阴里,有一部分白庄来塘人迁到孟达地方住了100多年后,大家商量要修个清真寺,供大家做礼拜,向真主祈祷。他们请来了白塔寺的汉族木匠,可是在修寺期间,木匠们在麦扎(坟地)里大小便。有一天,孟达村有个人做了个梦,梦中有个老阿爷对他说:“托你给庄子上的清真寺学董说一下,再不要糟蹋我,我叫奴尔·穆罕荣吉尼,你们不要找我的尸体,我已经下到四十丈以下的地层,我的麦扎就是那个长着白刺的地方,你们在我的麦扎上修个拱北。”这时他从梦中惊醒,心跳得再也没有睡好觉,晨礼邦克念了以后,他就去清真寺给众人说了他梦中的情况。众人不相信,还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舍海显灵怎么显在你这个二流子身上。”有的说:“你平时不做礼拜,不做好事,舍海哪里会显在你这个脏人身上”等。那个人给者麻提说了梦中的情况,不但没有说服众人,而且还受了一肚子气,就低着头回家了,他在家思谋来思谋去,总是有点想不通,倒头便睡了。

睡到半夜,又梦见了那个老阿爷,阿爷对他说:“明天你可要到寺里去给众人说,庄子上有个叫‘道哇提’的人,这个名字庄子上的人都不知道,只有一个叫‘汉耶保’的人才知道这个名字,你给他讲就成了。”第二天,那个人又到寺里给众人说了昨晚梦中的情况,一提“道哇提”这个名字,汉耶保从人群中站出来说:“‘道哇提’,这个名字真的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看来他说的是真事,我们要相信,我们要给奴尔·穆罕荣吉尼舍海修个拱北,占个舍海的吉。”

众人说,我们孟达人祖祖辈辈指望着舍海的好都哇,占着舍海的吉,所以我们没有遭到大灾难,过着平安的生活。

十五、奄古日拱北

从县城往西沿黄河西上至27公里处便到公伯峡,沿着公伯峡水库乘汽艇向上约6公里处,便是著名的旅游区之一——奄古日拱北。

奄古日拱北位于黄河南岸的悬崖绝壁上。西距宗务河口18公里,因地势险要,气势磅礴的黄河水从奄古日拱北山脚下奔腾而过,使这里显得更加险峻、更加幽深和奇妙。过去这里舟车不通,只有两条从山里和黄河蜿蜒而上的羊肠小道。步行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这里,只有牧羊人和羊群常从这里通过。据《循化厅志》记载:“循化厅治西60里有山,山有小林,山名‘元固山’,后来逐渐演变成奄古日。因山内有座拱北(贤者之陵墓),也叫奄古日拱北,公伯峡的名称是由拱北二字演变而来。”至于穆斯林所称的“奄古日”、藏族人所称的“夏吾”到底是人名还是地名,拱北究竟建于何年何月,又如何建造,因无任何详细资料可查,后人也就只能以传说相续了。

奄古日拱北,不但受到西北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部分撒拉族、回族穆斯林的景仰,而且黄南、化隆、循化等地信奉喇嘛教的部分藏族群众也景仰它。在不同的季节里(穆斯林每年4月10日是贤者的祭日,藏族可能不定期),他们怀着虔诚的心意,纷纷前来拱北朝拜求福。多少年来,奄古日拱北一直是信徒们向往的一片净土。关于奄古日拱北的传说,各族都有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但其基本内容大同小异只是叫法不一而已。穆斯林群众中几种说法,有说当年哈三拜索拉(圣门再传弟子)的显迹,因他在循化传教,在他去世后信徒们选山顶险要之处为他修建了寝陵——拱北。有说是传教师阿里巴巴,还有的说是黑大耶通拉亥的显迹等众说不一。

“奄古日拱北”和“阿米夏吾”之所以颇负盛名,是因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撒拉族、回族和藏族群众中有一个共同的神奇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来吾滩的地方,这里水草丰满、森林茂密,有一天,有个牧羊藏族小伙子看见一匹骏马,前蹄踩在黄河北岸,后蹄蹬在南岸,一位白发白须的老人,头戴白巾身着白袍,骑在马背上手提汤瓶,侧身从黄河舀水。尔后白马一耸身四脚落在南岸瞬间消失,而老人却手提汤瓶朝南向一条山沟缓缓走去。正在放牧的小伙子见此情景又惊又喜,急忙朝白衣老人走去的方向紧追不舍。老人见有人跟随,便转身问小伙子:“你为何要跟着我呢?”小伙子反问:“你要到哪里去?”老人说:“你回去把羊看好,小心被狼吃掉……”眼看小伙子执意要跟随,便对他说:“那好吧,你干脆替我办件好事,你到盐碱滩(撒拉语:乔汗都斯)给我叫几个老人到这里,告诉他们说有个头缠白戴斯塔尔,身穿白袷木袈(撒拉语:长袍)的老人叫他们来一趟来吾滩,说有事相告。”小伙子说他的羊没人看管,老人说:“放心吧,你的羊一只也不会少。”小伙子一溜烟跑到盐碱滩,找到几位撒拉老人,向他们详细说明了来历。者麻提(阿拉伯语:大众)头人们认为这可能是舍伊亥(长老、贤者)的显迹。经商量决定派十几个强壮的人由小伙子带路上了山。当他们走得气喘吁吁路断径绝时,突然发现左面山间有条弯弯曲曲的小道通往山顶。他们顺道缓缓而上,再盘旋72个弯子终于到达来吾山下,却看不见老人,只见那小伙子的羊群在一座平坦处悠闲地在一起卧着,周围有5只白狼转悠看护着羊群。人们很是惊讶,小伙子失声痛哭,认为这些狼吃掉了他的羊,等点清了数目发现羊1只也没少,5只狼瞬间消失。人们又惊又喜,都认为这是贤人所施的法术,大家顾不上休息便分头寻找舍伊亥(当年5只狼看护羊群的地点,现已被水库淹没)。他们四处寻找没找到白衣老人,这时夜幕降临,他们也只好在黄河岸边沙窝子里过夜了。半夜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他们的帐篷和用3块石头支起的锅灶全部掀翻在地。第二天清晨,他们在沙地上发现有数尺长的大脚印顺着西南方向朝山坡走去。这恰好与藏族牧羊小伙子所说的方向是一致的。于是大家顺着脚印方向经过一段小路拐进了一个石头窝,再也无路可走了。他们再次向石崖攀岩寻找,当爬过一道山梁时却闻到一股沁人肺腑的芳香,大家认为这里可能是舍伊亥落脚过夜的地方,便决定选择这块地方修了个简易拱北以作纪念。

此后,前来拱北朝拜的人逐年增多。约在光绪末年,在拱北左下方依山修建了3间过亭廊桥,供朝拜者静修瞻仰之用,后经几次修缮,现已形成造型美观、攀岩方便的朝拜之地。每年4月15日前后,来参拜的穆斯林群众络绎不绝。藏族群众来此主要是祈求神灵保佑,或消除病灾、或赐予儿女,有的干脆把有病的亲人或小孩带到这里,在阿米夏吾神灵前祈祷和许愿后改名换姓,因而凡是名前冠有“夏吾”二字的如夏吾才让、夏吾东智、夏吾加、夏吾吉等,都与朝拜阿米夏吾有关。

在来吾滩离村不到200米处,有一块几十吨重的巨石,由中间劈成两半。据说藏族群众和高僧经过此地也都下马磕头后前行;撒拉族和回族的部分穆斯林接都哇(祈祷词)然后才走。据来吾滩老牧人讲,从前有一位藏族大力士和撒拉族“都哇持”(念祷词显奇迹者)偶尔在此相遇,俩人各施其能、互不相让。藏族大力士一把将这块石头从北面山坡搬过来堵住了“都哇持”的去路;“都哇持”也毫不示弱,口中念念有词,用手中的拐杖一指,将大石劈成两半,人从中而过。为了纪念大力士和“都哇持”,藏族同胞到此烧香,撒拉族同胞到此接都哇,然后再到奄古日拱北朝拜。在来吾滩的北面有堆碎石玛尼堆,这便是当年舍伊亥指使狼群守护羊群的地方。藏族同胞来到这里后先要煨桑念经,以表达虔诚之心,而后祈求神灵牛羊壮大,家人平安。可惜由于公伯峡电站水库蓄水,使这片圣洁之地沉睡于汪洋之底,难以辨别确切位置。

奄古日拱北建置于山崖的半腰上,从谷底沿山路径两小时左右的爬行才能到达拱北亭。

拱北亭呈八卦,高约5米,并用铁链系在悬崖上。亭顶呈葫芦状,像古代勇士的头盔。八角亭角,像一根根展翅欲飞的天鹅长颈,亭内正中是“舍海”(伊斯兰贤者)的墓庐,上盖印有经文的多层幔幛,周围番烟袅起,回绕升空,若逢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前后,来此地拜谒的穆斯林和藏族信徒更是络绎不绝。凭栏俯视,是呈庙宇状的横架三间卷棚式过亭,供信徒礼拜静修之用。再极目远眺,可见峡谷间那深绿色的一望无际的水库。湖上游艇在行驶,像一片叶,此时,切斜面的坝面上,水在闸门的外边形成几朵很大的牡丹花形的白色浪花,发出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冲起的浪花比岸上的山头还高,是激流,是浓雾,旋卷在一起,浩浩荡荡,汹涌澎湃,远去、远去、再远去。

在离拱北过亭往上攀崖约30米处,有一狭窄的石缝人称“善恶缝”,藏语称“阳槽石”,长约6米,宽约25厘米,石面上凹凸不平。曾有人说,此缝蹊跷,好人再胖也能顺利通过,坏人再瘦也过不去,甚至也可能夹在中间进退两难。继续爬行,路已穷尽,满眼只有突兀的山石,攀着悬崖峭壁,借助铁链,时而匍匐前进,时而以臂攀崖,忽见两脚悬空,头晕目眩,侧看两旁渊壑,冥不见底,云从身上掠过,真是险象环生。经过曲曲折折,才登山崖之巅。

十六、马尔坡拱北

从循化县城往东行进13公里到清水乡马尔坡村时,看见东面的山巅上耸立着一座明清时期的建筑物,那就是马尔坡拱北,对这个先贤的拱北,在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神奇的传说:

很早以前,有一位传教士牵着一条哈巴狗从阿拉伯出发,越过千山万水,走到中国的青海境内,当他来到孟达山岭,遇上一帮强盗,不仅抢走了他的钱财,还割下了头,那个传教士的头顺着山坡一直滚到山下。哈巴狗看见主人被害,就急忙下山到庄子里喊人,小狗先到了河东清真寺,当时人们正在做礼拜,小狗喊叫了几声,不但没人应声反而把它赶出了清真寺,小狗又跑到了河西阿什匠清真寺,连连叫了几声,可是刚做完礼拜的人们又把它赶出了寺外,小狗最后跑到了田盖清真寺,人们刚做完礼拜往回走,小狗像疯了似的“汪汪”叫起来,人们一看这情景感到很奇怪,准备把它赶走,这时寺里的阿訇出来挡住打狗的人们说:“哎,不要打,这小狗急成这样,说不定发生什么要紧的事。”于是,众人跟着小狗去看看究竟。

就这样,小狗一直把人们领到马尔坡山下,人们看见一个人头落在地上,正商量时,突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雷雨阵阵,过了一会儿,雨过天晴,从那人头的地方出了一道耀人的彩虹,那彩虹的一头一直通到了马尔坡山顶,倏地,传教士的头也不见了,人们随着彩虹爬上山顶时,只见那落地的头好端端地长在传教士的尸体上。那小狗卧倒在地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在场的人们看到这情景都惊呆了,阿訇坐在地上晕晕乎乎地做了梦,梦见那亡者给阿訇说了他的身世,醒来后,他把梦中的事告诉了众人,众人这才明白,这亡人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个“舍海”。事后,大家把他的尸体埋葬在马尔坡山顶上,还给他修了一座拱北,把“舍海”的哈巴狗也埋在拱北的旁边。”

典雅秀美的拱北坐北朝南,形制为尖顶八卦亭,高约12米,雕砖压脊,每角背上雕一象鼻子和凤爪形象,斗拱、椽梁、颜坊、雀替、楣子、花牙子均施彩绘,檐面上装饰山水、花草、纹样等形象,构图饱满,色彩浓艳,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壁面为砖混结构,上下沿也雕饰二方连续的纹样,中间部分雕刻翠竹、寒松等植物图案,造型典雅。有一壁面开拱形木制彩门,内有传教士陵墓。陵墓为穹隆顶,长形、青砖砌成,上面覆盖多层绘有经文的幛子,每逢夏季有很多信徒来这里拜谒瞻仰,纪念舍海。

十七、苏四十三故居

位于循化县街子乡古及来村,已毁,现存遗址。现存的故居遗址约占地1.2亩,南、北、西面是高约6米的残垣,均用夯土筑成。墙基厚约1.5米,西墙长约25米,依旁矗立一棵古核桃树。院内杂草丛生,其间生长着几棵果树,据当地老人们讲:苏四十三的故居在当时情况下,在整个街子地区的民宅中属于最豪华气派的,房屋层层叠起,用料粗壮,木雕工艺精湛。

img74

苏四十三故居

据史料记载,撒拉族反清首领苏四十三清雍正七年(1729年)生于该村的一个外来户人家,祖籍甘肃临夏。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拜马明心为师,信奉新教,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新教、老教发生了冲突,马明心被官府逐出循化。之后,苏四十三等继续传播新教,新教继续发展,形成了“新教反盛于老教”的局面。

新教的迅速传播引起了老教首领的反对,新老教之争愈演愈烈,最后因官府处置不当,教派纷争发展成为民族起义。苏四十三领导新教群众,不但攻占河州,还进攻兰州,后与清军的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年53岁。苏四十三作为民族起义领袖和民族英雄受到当地民众的尊敬,其故居也成了名胜古迹。

【注释】

[1]费孝通:《费孝通文化随笔》,群言出版社,2000年。

[2]关于撒拉族饮食文化,详见马兴仁:《“吾吉”(羊背子)与撒拉族饮食文化》,《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3]吓热亥:一种牛皮靴,将牛脚皮从踝骨囫囵褪下,其边用牛尾巴梭成的线串连而成。

[4]毡履窝:用青平绒或者布镶边的毡面千层底布鞋。

[5]头圭:一般用银制,上面装饰多个银制的簪草头花,还有点缀许多翡翠,前面挂珍珠串成的一排帘子。

[6]胸护:是用银制的链子将桃形的银制胸牌连接挂在胸前,胸牌下垂多个链子,每个链子一头吊小铃铛。

[7]荷包:是插针的针包,分外套和内芯两部分,内芯用装棉花的布料制成,针就扎在其上。外套是保护内芯的,形状有月牙形、锥形、石榴形、菱形等,用线挂在衣着上,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8]海纳:又叫指甲草,是一种草本植物。包“海纳”时,先把指甲草和明矾混合捣烂后,放到手指甲上,然后,把手指甲用塑料包住,第二天,揭掉手指上的塑料,这时,指甲全都变红了,鲜艳夺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