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中国社会科学的根本责任

论中国社会科学的根本责任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中国形态的社会科学及其层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可以称为中国形态的社会科学。
论中国社会科学的根本责任_建构和发展中国形态的社会科学_社会责任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论中国社会科学的根本责任——建构和发展中国形态的社会科学

常荆莎 吴东华(1)

中国社会科学的繁荣需要共享世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共享和借鉴本身不是目的,只是途径,建构和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探究中国社会形态下的社会运行规律,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这是中国社会科学的根本责任,也是中国社会实践向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提出的急迫任务。

一、中国形态的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每个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都立足于本国的社会状况。

1.黑格尔“让哲学说德语”的启示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说过:“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同时期的黑格尔,写信给把荷马译成德语的J.H.沃斯说:“路德让圣经说德语,您让荷马说德语,这是对一个民族所作的最大贡献。因为,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那最优秀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它还将是野蛮的。”“现在我想说,我也在力求教给哲学说德语。如果哲学一旦学会了说德语,那么那些平庸的思想就永远也难于在语言上貌似深奥了。”(2)

表面上看,“让哲学说德语”反映的是人类共享作为世界优秀文化的科学知识需要转换语言表述形态。而在本质上,则是说明这样的道理:无论是把哲学思想译成德语介绍给德意志民族,还是哲学思想先用德语表述,哲学在德意志文化土壤上生长都有重要意义。两者都可以反映社会科学经由民族意义达到的世界意义。“让哲学说德语”一方面可以表明德意志民族需要共享源于其他民族的人类思辨工具;另一方面,康德、黑格尔等一批古典哲学家成就德国为世界顶尖级“哲学民族”,他们的贡献使一部分哲学思想先说德语,德意志人揭示的哲学原理也成为世界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推进了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2.中国形态的社会科学及其层次

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可以称为中国形态的社会科学。中国形态社会科学是研究、解释、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符合社会运行规律内在要求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这里强调了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一,中国形态社会科学的目的是研究、解释、解决中国问题,将研究的焦点约束在中国社会问题上;其二,符合社会运行普遍规律内在要求,将研究的全程约束在科学轨道上。两者偏一都会失去实用性或走向伪科学。

中国形态社会科学是社会科学国家形态在中国的表现。社会科学的国家形态是运用社会科学的普遍原理,回应、解释、解决一个国家社会现象、问题,从而可能形成一个国家处理社会问题模式的知识体系。社会科学国家形态是社会科学重要的形态,它有不同的发育层次。一般地说,社会科学已经揭示的规律及其相关原理,可以运用到具备适用条件的任何国家解释、解决社会问题。这是社会科学原理的普遍性与个别国家社会运行的特殊性结合。它更多地体现系统因素差异所致的社会科学适用性特点,是一种较为基础层次的社会科学国家形态。但是,当一种社会问题最先发生于一个国家时,探讨和揭示前所未得的规律成为社会科学的新课题,突破这些新课题意味着揭示出新的规律。这种突破将形成原创性意义的社会科学新知识,是较高层次的社会科学国家形态。新的社会科学知识对丰富整个社会科学,推动社会科学发展会做出重大贡献。

社会科学的国家形态与国家形态的社会科学,前者强调形态,即规律的特殊性;后者强调科学,即所包含的知识。但是二者相互关联,社会科学国家形态的探索,主要是针对一国问题和社会条件,其结果必然会形成该国形态的社会科学。所以,如不涉及严格定义,二者也可以混称。

中国形态的社会科学同样包括前述不同层次:运用社会科学的普遍原理,回应、解释、解决中国社会现象、问题,从而可能形成一个中国处理社会问题模式的理论体系,这是反映适用性特点的中国形态社会科学;最先探讨中国独有或先有的社会问题,揭示前所未得的规律,是社会科学新课题的突破,会形成社会科学新知识,这是反映原创性特点的中国形态社会科学。

二、建构和发展中国形态的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的根本责任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具有与其他国家共性之外的更多个性。分析研究中国社会问题,既需要适用性的中国形态社会科学,更需要原创性的中国形态社会科学,因而建构和发展中国形态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的根本责任。

1.建构和发展中国形态的社会科学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列宁说过: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每一种情况都适合于它的一个特殊。毛泽东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3)“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能做好那件事”(4)“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5)

人们熟悉由自然科学揭示的自然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也懂得因为事物运动变化的环境及其相关因素不同,自然规律作用过程及结果有异。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揭示社会运行规律。社会通常以国家为载体,国家的性质、状态等是社会运行规律发生作用的环境。一国的社会环境因素不同,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和结果也不同。这决定了各国社会科学研究必然也必须从自己国家的社会形态出发,并以解决本国问题为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的繁荣需要共享世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而面对中国社会环境集结的中国社会特殊矛盾或矛盾的特殊性,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对探究中国社会形态下的社会运行规律,解决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有更加急迫的实践意义。

2.建构和发展中国形态社会科学是中国取得社会科学典型成就的基本经验

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虽然落伍于世界科学的发展,但是中国社会科学在探讨社会运行规律的进程中,适用性和原创性的中国形态社会科学均有重大建树。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作出了建构和发展中国形态社会科学的典范。其中最重大的典型成就当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系列成果:解决中国革命、中国人民站起来问题的毛泽东思想;取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探讨中国共产党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求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对于构建和发展中国形态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系列成果的典型性和基本经验在于:

第一,这些一脉相承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系列成果,运用社会科学的普遍原理,回应、解释、解决中国社会典型现象和重大社会问题,顺应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形态提升的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根本要求,共享了世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是具有适用性的社会科学中国形态。

第二,这些中国形态社会科学典型成就,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中国社会环境及其变化趋势,对中国问题作出的解释、探究,有效解决了中国特色的重大社会问题,探索、积累了具有原创意义的中国形态社会科学。

第三,“科学不能或者不愿意影响到自己的民族以外是不配做科学的”(6)普朗克)。中国形态社会科学的这些典型成就,经过重大的实践检验、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挑战,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发展、完善,其引领中国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借鉴、推广,具有对人类社会科学体系丰富、推动、发展的作用。“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在一个人口超过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总和的国家,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发展”(7)等,都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成就获得国际认同的证据。

3.建构和发展中国形态社会科学是理论回应中国社会现实的基本任务

回应现实是理论的品质,回应具体和不断变化的现实问题要求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建构和发展中国形态的社会科学,回应、解决中国的当代社会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根本责任和基本任务。这既是由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特定国情决定的,也是由理论一般的品质决定的。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历经61年的摸索,有些问题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我国的国情对国民经济结构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秩序进行安排,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技术、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文化,搭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等,首先是通过借鉴和学习进行的。但是,在借鉴和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遇到,社会运行中矛盾原来的主要方面得到调节后,矛盾的次要的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如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为了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我们选择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集中优势资源建立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完整的国民经济结构。但是当没有工业基础和完整的国民经济结构等旧的主要问题解决后,效率低下、微观经济没有生机活力、民众的生活水平不能快速大幅度提高等成为新的主要问题。又比如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增长问题获得大的突破后,体制完善、民生改善、执政党建设、科学发展等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提了出来。

对运动变化及其带来的新问题,理论必须有所创新。当代中国社会运行提出一系列的新问题,大到社会发展的体制改革、路径选择、制度完善,小到百姓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都不断地在中国社会的生产力硬环境和历史、文化、制度等软环境的渐变中发生由小到大的变化。这些社会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没有现成可以套用的格式,诸多现实情况都呼唤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形态社会科学的新理论予以系统地认识、剖析、回答、解决。

总之,经验和教训证明,仅靠借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单纯地借鉴可能还会带来新的甚至更尖锐的矛盾;没有哪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完全相同或相似,中国社会科学必须不断回应、解释、解决新问题,揭示、探索新规律,预测、预防新情况。借鉴达到一定程度,创新就日益重要。

三、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增强中国社会环境责任意识

“必须经过祖国这一层楼,然后更上一层楼,达到人类的高度”(罗曼·罗兰)。

1.中国社会环境的基本特点

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系统的分析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构建和发展中国形态社会科学,从一定意义上是不断认识中国社会这些矛盾运动的过程、趋势、结果等变化规律。因此,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对中国社会环境的基本特点有清醒而深刻的认知和认同。

广义的中国社会环境特点有诸多方面,包括全面反映中国经济到政治、自然到社会、国内与国际等领域的历史与现实。这些环境特点都是构建和发展中国形态社会科学在回应具体问题时可能涉及的内生变量。然而,从整体或狭义角度看,依据“十七大”精神,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环境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我国已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61年中获得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但又尚未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生产力整体水平及其结构、科技、教育等还比较落后,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仍然并将长期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二:社会主义道路既是我国的历史选择,更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和制度背景。

第三:经济体制、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得到了发展,但发展步伐、速度、成熟度还明显不够,也滞后于经济发展。

第四:本世纪完成工业化、现代化任务,面临技术、环境双重压力

第五:国际影响力和承受的国际挤压力都很大。

总之,当代中国社会各方面发育虽不够成熟但正在逐渐成长。

2.建构和发展中国形态社会科学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环境

中国社会环境是建构和发展中国形态社会科学的土壤,植根于中国社会环境才能实现社会科学所揭示的一般规律的普遍价值和实际意义。中国形态社会科学立足于中国社会环境,对于物质技术基础等硬环境,学界认识得较为清楚,而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值得特别强调。

第一,中国形态社会科学必须基于人民为本。

对于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无须刻意隐晦其具有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狭义地可以被理解为一定阶级的价值取向。这是人们常常质疑社会科学科学性之软肋。其实,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性并不必然降低其科学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和坚持保证科学性的条件和基本原则。其中,必要的一条,要反映这个社会的客观现实,任何社会都不是超阶级、超制度基础的,这是客观存在的,因而意识形态性不会全面和必然冲突于科学性所要求的客观性;另外,充分的一条就是要符合社会运行规律决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构成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其本质可以集中为一句话: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主并由劳动群众当家做主。当代中国社会科学以构建和发展中国形态社会科学为根本责任,应该毫不疑虑和旗帜鲜明地在回应中国社会问题时代表人民的利益。人民大众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体,人民大众的利益是中国社会科学的主题,因此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基础上。这样的具有浓厚意识形态性的社会科学,不但不会违背科学性和客观性,恰恰只会绽放最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人民创造历史,代表历史前进的要求和方向。人民为本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我国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责任,也是保证中国形态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并使其得到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

今天我国的人民,从内涵来看,应该是拥护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并愿意实际地投身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阶层中国民众;从外延来看,应广泛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个体劳动者、新社会阶层等职业岗位上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做贡献的人士。

以人民为本更不能把人民与自然对立起来,人与自然本身也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古今中外越来越深刻的教训告诉人类,与自然对立不但不是以人民为本,恰恰是加速人类的灭亡。

中国形态社会科学如果离开人民为本,既不会有利于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而只能流于庸俗,走向伪科学,也必将被中国人民所抛弃,特色、风格、气派便无根无源。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在目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已经存在,甚至引为时尚或误认为是创新,局部还有泛滥趋势。其前车之辄,早有17世纪的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在18世纪中叶后的庸俗化,今有拉美、东欧教训,建构和发展中国形态社会科学须以此为鉴。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代中国社会科学以人民为本需要勇气,摆脱俗气,达到大气。

第二,中国形态社会科学应该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看,迄今为止,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形态,而中国选择这样一种高级的社会形态,是基于中华民族通过长期历史摸索,找到了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客观存在的,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基本制度。人民创造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人民为本,人民为本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基本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为本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进步,最能推动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系统的优化运行,也最能实现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般要求:国泰民安。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应该可以做到更加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国内与国外、地区之间、部门或行业之间、人群之间等矛盾冲突。

在我国本世纪要完成工业化、现代化任务,面临技术、环境双重压力,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承受的国际挤压力都很大等现实面前,有人认为这些压力和困难是纯技术的,与社会主义制度丝毫不相干。这是何等无视国际格局的现实和愚昧。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国防、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安全及在此基础上的发展,没有一个可以超越于社会主义制度之外。那些超越社会制度、隔断社会基础的研究,除了浪费社会的研究资源,还使诸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得不到理论支持,甚至误导政府的政策。社会问题发展到积重难返时,不可能不危及社会主义制度基础。

社会运行一般规律作为运载工具,承载中国社会问题才有普遍意义。学界对建构和发展中国形态社会科学这一命题的讨论尚未展开,但是这一问题在实践层面已经先行。笔者拙见为抛砖引玉,以期促进对繁荣中国形态社会科学的讨论。

【注释】

(1)常荆莎,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博士生;吴东华,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苗力田译编:《黑格尔通信百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页。

(3)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页。

(4)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3页。

(5)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四八年四月一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8页。

(6)第一范文网:关于科学的名人名言。

(7)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