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背景下,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中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快速提升中部地区集团竞争力、实现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有效途径。加强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迫切要求。这两个城市群是中部地区分布最集中、人口最密集、规模最大的城市群,也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从黄河中游地区来看,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西
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卷

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单菁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产业转移和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或区域经济共同体正在加速形成,迫使各国、各地区以不同形式、不同优势不断加入到这个进程中来,全球经济、区域经济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内在分工体系的发展整体。在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地区竞争进入了区域性集团化的新阶段。在中国未来整体发展中,区域经济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区域经济联系将日益加强,而以大城市经济圈为核心和载体的区域经济合作体正日益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我国新一轮财富增长的战略平台和动力引擎。在此背景下,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中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快速提升中部地区集团竞争力、实现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有效途径。

一、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然要求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期,但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的双重“夹击”下,中部地区的发展却显得相对落后。2001~2003年的统计资料表明,中部地区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低于东、西部地区1.8和0.4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低于全国6.4个百分点,GDP在全国份额中所占比例下降了0.7个百分点,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十年内竟扩大了6倍之多。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第一次从中央政府的高度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为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来,这为广大中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历史契机。

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崛起,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竞争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在我国,随着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形成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整个西部地区的迅速发展,地区竞争出现了新的局面:由过去单一的城市之间的竞争,转为依赖大经济圈综合生产力的竞争,进而形成大经济区域之间的竞争。以大都市为核心和主要增长极、以城市密集分布、全面互动为主要依托的经济圈的发展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加强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迫切要求。

二、中部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基础

经济圈是指经济发展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它通常是依托一定的城市群在广域空间内实现对各种经济要素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经济圈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目前,中部地区已初具形态的经济圈主要有河南的中原城市群、湖北的大武汉城市群、湖南的长株潭经济圈(长沙、株洲、湘潭)、安徽的马芜铜经济圈(马鞍山、芜湖、铜陵)和江西的昌九工业走廊(南昌、九江、景德镇),其中又以中原城市群和大武汉城市群发展最为成熟。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等9座大中城市、48个县(包括县级市)、843个乡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00多万。大武汉城市群以中部地区唯一特大城市武汉为中心,包括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潜江等16个城市,379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7962平方公里,人口3070万。这两个城市群是中部地区分布最集中、人口最密集、规模最大的城市群,也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笔者认为,可以以此二者为中心大力推进黄河中游经济圈和长江中游经济圈的建设,通过双核带动,全面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一)经济区位

从经济点轴理论分析,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的黄河中游经济圈和以武汉城市群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分别位于国家一级重点开发轴线——长江和二级重点开发轴线——京广线、黄河的交汇处,是我国经济地理的核心地带,点轴优势非常突出。从经济板块理论分析,此二者所处地区是沿海经济板块与内陆经济板块交汇的枢纽,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内地欠发达地区实行产业与技术推移的中转站和支撑点;从梯度发展理论分析,这两个地区正处于沿海技术优势和边远内地资源优势两个反向梯度的交汇处,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异质性以及经济落差需要中部地区的梯度性过渡和对接;从中心辐射理论分析,位处中部地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经济区东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西连以成、渝为中心的大西南地区,北傍京津环渤海地区,南临以深、港、穗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要素西进、东出、北上、南下的理想通道和枢纽。

(二)交通条件

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的黄河中游地区地处全国铁路网中枢、陆路交通咽喉,京广、陇海、焦枝、新焦、新石等铁路干线、107、207、310、311等国道在此经过,是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和各大区物资交流的主要通道。随着国家大通道连霍、京珠等高速公路的贯通和京广、陇海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这一地区的综合交通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提升。而以武汉城市群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地区汇聚了8条铁路干线、近20条地方支线、8条国道、68条省道、8个机场和20多个内河港口,已经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密集的立体交通网络。

(三)经济与产业基础

从长江中游地区来看,武汉是国家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具有相对完整成熟的产业体系。目前,以武汉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以光电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沿长江的“宜昌—武汉—黄石”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沿汉江的“十堰—襄樊—武汉”汽车工业走廊,其经济实力、产业规模、科技水平、发展前景等都较为突出。而长沙、株洲、湘潭是湖南的“金三角”,三市人口约占全省的1/5,GDP约占1/3,地方财政收入约占2/5,已初步实现了“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沿京九铁路布局的昌九工业走廊,包括7个省级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江西省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引进外资的主要平台。上述区域主要城市之间的通勤距离基本上都在3小时车程内,无论是从经济规模、产业规模还是交通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打造3小时都市圈的条件。

从黄河中游地区来看,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郑州的汽车、卷烟、电子信息制造业;洛阳的装备制造、铝电、石化、建材业;平顶山、焦作的能源生产;新乡的轻纺、电器工业;漯河的食品工业等都在国内享有一定声誉。目前,该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条主轴,两条副轴”的较为合理的空间发展格局。以中原城市群为基础的黄河中游地区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已经初具大经济圈雏形,区域内交通快捷,各主要城市之间的通勤距离均在1.5小时车程内。

(四)发展环境

长江中游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基础深厚、交通条件便利、经济联系紧密,历史上就是我国的城市密集地区,具有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渊源与基础。现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又为这些地区进一步开展全方位的区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上述地区也是我国主要的科教中心和智力密集区。中原城市群的普通高等学校占了全省的76.6%,有44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3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两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6家中央及省级科研院所。而在长江中游地区仅武汉就拥有35所普通高校、736家科研院所、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45万专业科技人才,拥有知识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科研创新与技术创新优势。

综上所述,从中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来看,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群已经成为吸纳产业和人口的强聚集体,具有经济、人口进一步集聚的巨大空间和潜力,随着核心地区与周边腹地联系的不断紧密,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到其经济辐射互动范围内,经济圈的空间规模也将随之扩大,这为中部地区加速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促进中部崛起的总体思路

根据国家“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为目标,重点加强经济圈建设。具体地说,就是在长江流域以现有的武汉城市群为一体向长江中游沿岸地区逐层推进,圈层式发展,把长株潭和昌九工业走廊囊括进来,建设以武汉为核心,以长沙、南昌为支点的长江中游经济圈;在黄河流域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中原城市群为基础建设黄河中游经济圈。同时以经济圈为平台,以市场为基础,整合地区优势资源,加强区域分工协作,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全面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对区域的功能整合和空间整合,促进区域内产业集群和城市群体的发展与联动,形成具有强大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的南北“双核”,双向带动中部地区的整体发展。其重点是:

(一)创新合作机制,积极探索跨行政区的区域统筹管理体制

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中部地区的经济圈建设面临着行政区划分割的突出矛盾。由于缺乏卓有成效的区域协调和管理,城市间的合作往往只是临时性、局部性和非制度化的,不能形成长效机制。因此,推动中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尽快建立由各地方政府参加的、制度化的区域协调和监督机构,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政策、法律等多种调控手段,建立高效的市际、省际沟通、协调与合作机制,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制度和管理保障。

(二)加强区域整体规划,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在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的组织下,加快编制区域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对区域内的城镇体系构筑、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重大项目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分配关系等进行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为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深化产业分工与合作等创造条件。

(三)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一体化的交通网络

结合市场化改革,建立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坚持“资金共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加强不同层次基础设施之间的协调,包括区域间基础设施的衔接与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与城市内部基础设施的衔接与完善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同时,以构建大交通为目标,大力发展区域立体交通体系,构筑一体化的内外交通网络。

(四)打破贸易壁垒,规范市场运作,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

市场是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和基本手段,一体化的市场体系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更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中部地区的发展要特别注意规范政府行为,打破区域间的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区域内阻碍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服务体系,为市场运营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和制度供给;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行机制、市场准入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将市场经济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培育和建立面向区域及全国的统一大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西部开发与东、中部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10期。

2.喻新安:《中部地区崛起的问题与对策》,《红旗文稿》2004年第12期。

3.盛广耀:《中国城市密集区发展战略研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委托课题。

4.张秀生、卫鹏鹏:《中部五省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2期。

5.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中国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原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