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西北地区信息产业

世纪西北地区信息产业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世纪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张恒昌 马廷旭“21世纪西北地区信息产业”是199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96ATQ005,课题负责人张恒昌,课题组主要成员周述实、马廷旭、吕胜利、宋秉芳、宋雪飞、严彤、张晋平等。本篇广泛深入地研究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信息化水平。而西北地区深处内陆,交通不便,信息不足,信息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经济的发展。
世纪西北地区信息产业_学苑英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项目精选

21世纪西北地区信息产业

张恒昌 马廷旭

“21世纪西北地区信息产业”是199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96ATQ005,课题负责人张恒昌,课题组主要成员周述实、马廷旭、吕胜利、宋秉芳、宋雪飞、严彤、张晋平等。课题最终成果为专著——《21世纪西北地区信息产业》(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主编张恒昌、马廷旭、吕胜利,全书共28万字。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专著结构为3篇十四章。

第一篇包括绪论、第一章信息产业内涵特征及其产业分类、第二章世界信息产业、第三章中国信息产业的崛起,共四部分。主要研究信息产业一般理论,研究评判世界范围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以及中国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程度与国际信息产业、信息化程度比较。

第二篇包括第四章西北地区信息技术及设备制造业、第五章西北地区信息通信业、第六章西北地区信息传播报道业、第七章西北地区信息流通服务业、第八章西北地区信息资源和数据库网络建设、第九章西北地区信息化的人力资源与教育基础、第十章西北地区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共七部分。本篇广泛深入地研究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信息化水平。按照主要信息部门和西北各省、区分别展开研究分析,尤其是对地区间的差距,西北地区与全国总体的差距,各部门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都进行了广泛和很有深度的研究,并有诸多独到见解。

第三篇包括第十一章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预测、第十二章西北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第十三章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布局、第十四章信息政策法规与发展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建议,共四部分。本篇以世界及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为背景,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国情及西北地区经济社会欠发达的条件,对未来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预测,并对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改造、政策法规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对策建议。如在机遇、发展道路上,主张西北地区应在努力追求信息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工业化发展相协调的前提下,走跨越式赶超型发展道路,适合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观点,并提出优化发展模式、转变运行机制的几种具有可操作性模式。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信息化需要工业化的支持,工业化也需要信息化同步协调发展,则既能促进工业化又好又快的发展,又能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步入新的台阶的观点。在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国际合作与自力更生等重大问题上均提出了一些重要见解。

二、研究成果的理论创新

一是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西北地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及其发展趋势,在信息产业和社会经济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填补了国内理论界跨省区研究信息产业理论和发展规划的空白,具有开拓性意义。二是理论见解有创新。本课题深入研究信息产业的一般理论,尤其是初级阶段中国的信息产业理论,对于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见解,以及政策法规和对策建议,理论见解具有新意。三是关于信息产业发展的评价和预测方法的创新。对于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在采用日本信息化指数法的基础上,又参照美国学者波拉特测算法,立足于西北的实际,对于原方法进行修改、完善,变更增加7项指标,提出了的新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更加符合中国和西北地区的实际,在国内居首创。四是本项研究成果无论是理论成果,还是实证分析、预测及方法论成果,对于中央、西北各省区以及信息产业部门制定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于加快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理论界开展同类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研究成果的特色和意义

“该项成果立于时代和学科前沿,具有超前性。”其鲜明特色:“一是带有战略性,但不是粗线条,而是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很具体、很细致。二是收集和采用国外权威性、代表性理论成果,国外最新的文献资料;国内最新的同类研究成果,中国总体的经济发展资料、信息产业资料,尤其是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资料,很全面,引用的最新文献和统计资料截至1997年。信息量很大,资料面广且时间跨度大,全面而翔实。三是理论研究份量很重,很深入,为本课题取得高水平的成果提供了保障。四是本课题研究成果处处体现出科学、严谨、求实的好学风,显得极其可贵。五是研究方法严谨、先进。整个研究成果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研究成果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等诸多学科和领域,在对大量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使定性研究更具科学性;定量分析运用了先进的数量经济方法,并采用20世纪90年代国内比较流行的日本信息化指数法测算西北地区信息化水平。”本课题研究成果多学科方法相应用,不仅提高了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而且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

信息产业是继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以知识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新兴产业群体。是一种新生的、远非传统产业能比的新的生产力,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西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日益加快,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勃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西北地区深处内陆,交通不便,信息不足,信息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经济的发展。“该项目研究成果很好地适应了国家实施经济建设的重点向中西部转移和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为这一战略转移提供了发展西北地区信息产业的理论准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中央政府和西北五省区制定信息产业发展计划和政策、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宣传信息知识、普及信息技术、增强信息意识、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关于本项研究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省很多相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课题完成后他们又对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给予了衷肯评价。“本课题出色地完成了预定的全部研究任务,取得的成果属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李国璋教授)“本研究成果立意高,选题新,难度明显,工作量又大,方法科学,创新颇多,学术和应用价值显著,在国内同类研究中达到了领先水平。”(高新才教授)“项目涉及和面对的广度、深度、难度,在跨省区域信息产业研究中是前所未有的。该研究成果,对21世纪西北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产生非常深远的积极意义。该项研究成果达到了设计目标,在跨省信息产业研究上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在研究方法上有着积极的突破。”(穆纪光研究员)“此课题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超前性和开放性。研究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多学科方法的应用,使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大为提高;在信息化测算方法上有创新和突破,在国内属首创;对西北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对策,特别是针对信息法规和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理论观点新颖,可操作性强。本研究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聂华林教授)“本研究成果填补了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空白;成果的建议和措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我认为本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李保知教授)“该课题在预测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时,采用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和国内信息化指数法测算,这些现代科学先进方法的应用,使研究成果具有准确和科学的预见性;研究成果在学术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有许多突破和创新,特别是在信息产业的内涵、信息经济、信息资源、信息化预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对我国信息科学的建设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武文军研究员)“该项目以西北地区信息产业为对象,在社会经济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对信息化指数的修订,使其研究体系具有国内创新意义;该项目对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研究具有奠基和推动作用。”(王宗台教授)

本课题成果出版后,省委宣传部理论处以《21世纪西北地区信息产业》一书内容为基础,编写了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普及读本,供省内各级干部学习和作为制定信息产业发展计划的参考。

五、该项课题研究的困难和研究成果的不足

该课题研究成果的特色之一是把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有机结合,重点是实证研究。而本课题的难度也正在实证研究,在理论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有关学者开始介绍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到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在这些领域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科学的、有独到见解的、具有开拓性和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而在实证研究方面,特别是跨省区综合性实证研究方面还未见到研究成果,这使我们的研究无可借鉴。致使该课题实证研究存在两方面的难点:

一是信息产业资料很少数据搜索很难,购置专业图书困难,信息产业相关观众十分淡薄。课题组收集到的西北五省区“九五”发展规划,多数省区规划的内容仍以传统产业为重点,未设置发展信息产业的内容。有的规划虽有发展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内容,但很笼统,课题研究所需要比较翔实的资料、数据很少。所以,本课题的实际调查量很大。

二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信息化水平测评、预测的难度。该课题成果的很大分量是定量研究,这是定性研究准确性、科学性的基础。测评和预测西北各省区的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状况及信息化水平是定量研究之一,是该课题的重要部分。但在测评和预测体系指标的设置上遇到很大困难。我国还没有权威性的信息产业分类法,体系指标的设置缺乏权威性依据。日本信息化指数法,虽然体系指标参数少,指标索取、统计容易方便,计算也比较简便。但正由于其体系指标少,涵盖的面也就窄,测算结果只能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某些方面,不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美国学者波拉特的测算方法及体系指标的设置,虽然新区数据基础广、涵盖面宽,测算结果比较科学、准确,但也有不尽完美之处,其方法所用概念含义过于宽泛,数据的搜集时间长、困难大,尤其是对第二信息部门的测算,有些数据难以从有关部门和产业中分离出来,测算结果也有不甚精确之处。当时西北各省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数据,如果运用波拉特方法进行测算,不仅时间和经费上难以承受,而且许多资料、数据无从查找索取。鉴于种种困难和因素,课题组采取了以日本信息化指数法为基础,参考波拉特方法,根据西北各省区的实际情况和我们调查已搜集到的资料、数据,对信息化指数法进行了修订补充,新增7项指标,并以此体系测评、预测西北各省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信息化水平的现实和未来。这一测算方法当时实属创新,曾有学者评价,此测算法属国内首创。在现在看来,我们所用的测算方法也有不尽完美之处,指标仍偏少,体系偏窄,测算结果的某些方面也有不准确因素。

该课题最终成果2002年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