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旅游攻略之文化遗产

云南旅游攻略之文化遗产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文化遗产布朗族虽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除了祖先创造的、传承于口头的精神文化以及可以随着迁徙流动的生产技术以外,目前人们所能看到的大的文化遗存并不多。这里所列举的遗址、遗迹等对布朗族文化的研究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该石范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现存于临沧市文管所。如果忙怀新石器遗址属于“百濮”语族民族的话,澜沧江中游地区青铜器将作为我们研究布朗族文化的源头。
文化遗产_中国布朗族

第六节 文化遗产

布朗族虽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除了祖先创造的、传承于口头的精神文化以及可以随着迁徙流动的生产技术以外,目前人们所能看到的大的文化遗存并不多。这里所列举的遗址、遗迹等对布朗族文化的研究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忙怀新石器遗址

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于1975年被发现。因其位于澜沧江中游地区的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境内的忙怀村而得名。

遗址文物以砾石石片打制而成的肩石斧为主要特征。肩石斧又称双肩石斧、双肩石铲、带榫石器等,双肩石斧器型有楔形、靴形和长条形。遗址内出土的石器还有石网坠、石印模等。未发现有磨制石器,出土陶片极少,少量出土的均为夹沙陶,其纹饰以绳纹为主。

忙怀类型的石器,分布地区很广,因忙怀遗址发现较早,故称“忙怀类型文化”。

因遗址正处于古代“百濮”语族活动范围内,故有很多学者提出是布朗族等民族先民的文化遗址,但也有人认为它属于“百越”或“氐羌”系的文化遗址。

二、凤庆孟府遗址

凤庆县原为蒲满地,元泰定年间(1324~1327年)设府,任命蒲满土酋孟氏为知府,孟氏为官数代,绵延270余年,至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因被奸官陈用宾、邵以仁、吴显忠所害,孟廷瑞被革职灭族。孟府旧址在今凤庆县城麦地,已无实物遗存。另外,今凤庆县新华乡牛肩山有孟氏石城,地处澜沧江边,是当年孟氏军事驻防要地,现石城遗物尚存。

三、艾冷故居遗址

艾冷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芒景村以及与之连成片的勐海县各地布朗族都十分崇敬的人。他热爱并忠实于自己的民族,曾率领这一带的布朗族人民经历过千辛万苦的迁徙。在当地的布朗族中传说,茶是艾冷留给他的后代子孙——布朗族的。

艾冷故居遗址位于今芒景村后山,历史上每年傣历九月上旬,这里的人们都要举行一次叫“夺”的隆重的祭祀活动,实际就是祭祀“蒲满王”艾冷的。这样的祭祀,景迈村及附近的傣族也必须举行,因为他们后于芒景村布朗族来到这里,是归属艾冷“管辖”的。这个祭祀活动一直延续至20世纪50年代末。

img31

双江石范

img32

发现石范的地域图

四、双江石范

双江石范出土于1982年,经鉴定,出品年代为战国时期。它证明当时在这一带生活的人们已有了冶炼青铜的技术。该石范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现存于临沧市文管所。

1998年勐库镇又出土铜针范模一件,现存于民间。

五、澜沧江中游地区青铜器文物

云南古代“濮人”主要生活区域在今昌宁县、凤庆县、云县、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等地,新中国成立后的六七十年,先后出土过很多青铜器文物,可分为十余类,即铜鼓、铜斧、螺旋纹青铜剑、人面纹铜刀、铜矛、铜剑鞘、铜锄、铜手镯、扁形铜盒、编钟等,数量在百件以上,而且大量文物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有的收藏于各县或地州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肩铜斧,不仅在分布点上与当地的忙怀新石器遗址为同一地域,而且在型制上有肩铜斧与忙怀肩石斧相差不大(个别的如出一辙)。这表明,它源自于忙怀新石器文化。如果忙怀新石器遗址属于“百濮”语族民族的话,澜沧江中游地区青铜器将作为我们研究布朗族文化的源头。

六、保山蒲缥古迹

今保山市有蒲缥之地。《云南辞典》注:“蒲缥,一名蒲缥街。位于保山市西南33千米,保山市至腾冲县公路东侧。以东汉末年蒲族、缥族居此得名。历为市集,1958年设蒲缥公社,1984年改镇,今为乡。”在滇西至滇南广大地区,因“濮人”居住过而得名的地方很多,如“蒲满大田”“蛮子城”等。

七、保山蒲满哨

保山蒲满哨在今保山市潞江乡坝湾村境内。高黎贡山东麓原有“蒲满”聚居的村落,明清时在此设哨卡,故名蒲满哨。

八、哀牢山

从地理上讲,哀牢山北起景东彝族自治县、双柏县,伸向东南,迄于屏边苗族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境,为云岭南延分支之一。在历史上与哀牢国密不可分的就是这座位于保山坝中东部的哀牢山。明朝名将邓子龙曾在此题诗一首:“哀牢前属国,山川尚有灵。水池分冷暖,金井幻阴晴。比目鱼还在,封神说汉名。独怜征战地,岁岁草青青。”

哀牢山附近还有哀牢夫人墓、九隆山、九隆池、新石器遗址、青铜墓葬、不韦县城、永昌郡城等众多历史遗迹。

九、望江石郎

望江石郎旅游区位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县城南部10千米处的小黑江上游河畔。因景区内有一奇石而冠名,又称石将军。它高踞于悬崖之上,俯瞰远处富庶的勐勐坝和周围的民族村寨。石高5米,周长约12米,成不规则的卵圆形,小头朝下斜支于另一块山石上,给人以摇摇欲坠之感,远远望去犹如一位哀伤的恋人低头沉思。传说那是一对恋人因婚恋不成,女的跳入江中成了“睡美人”,男的忧伤过度变成了“望江石郎”。二人在绵绵遗恨中永远互相凝望,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img33

望江石郎

十、公弄祭鼓山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公弄村南山脚,距勐库镇约5千米的勐库河边,有一座独立的小山包(今为勐库华侨农场三队茶地)。此山古时为公弄村布朗族祭鼓的地方。鼓的形状是放大数十倍的“蜂桶鼓”。祭鼓活动详情今已难以考知。仅知年年必祭,祭时最上一台是年长者,二为中年人,三为青年人,四为少年人、幼儿。此俗延续千百年,废于清代战乱中,由于兵灾、病害丛生,再无恢复。

十一、公弄“铁力木”和“好心树”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公弄村布朗族村寨有一株稀有珍贵的树木——“铁力木”,树干直径约80厘米,高约20米,经测定树龄500年。据村民传说,该树位置原为一座佛寺,是当年佛寺的和尚到今孟定镇等地云游学经带回种植的。此树是历史的见证,它告诉我们,500年前公弄村已接受南传上座部佛教

公弄村寨心还有一株黄葛树,亦属我国珍贵树种之一。此树经测定树龄亦逾500年,树干直径2米,树高20余米。此树被村民们称为“好心树”。因为它岁龄太大,部分枝干已经枯死,然而,它有一个特点,即枯死的枝干总是从头顶一点点断落,从来没有砸伤行人,也没有砸坏树下的民房。村民们对它敬爱有加,还有人去烧香叩头,而且还用砖设围墙,充分体现出人与树、树与人的和谐融洽,体现出布朗族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上述两棵树都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名木古树加以保护。

十二、“万箭树”

《南诏野史·南诏古迹》载:“万箭树,在永昌,扑蛮乱射以厌之。”而《保山县志》卷十二、正德《云南志》则记有“万箭树在澜沧江西三十里,天井山北,段氏时蒲蛮出没,经过此堵,射其枝以庆胜,今犹树高五丈,而链如猥刺”。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村布朗族有一个传说。古时打仗,他们因有神树保佑,三年不败。后粮草用尽,杀马分食,遗漏一位寡妇,于是她跑到敌方告密,称用铁箭铜箭射神树就能打败布朗族。后敌人用很多铁箭铜箭射布朗族的神树,于是布朗族兵败如山倒,人们只好抛弃家乡土地逃避他方,来到今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村。“万箭树”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地区,澜沧江边到处都有“万箭树”生长。

十三、濮竹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述哀牢国境域即永昌地:“有大竹名濮竹,节相去一丈,受一斛许。”《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也载有“其竹相去一丈,名曰濮竹”。晋郭义恭《广志》也有“永昌有濮竹,围三尺余”的记载。其实所谓濮竹,即今之龙竹。因广泛生长在云南西部至南部地区,也即“永昌濮”的生活区域内,故被称为濮竹。

十四、邦协竜林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邦协村,拥有100余户人家500余人。该村坐落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县城西北面,距县城14千米的山腰上。邦协村布朗族恪守着爱树护树的祖规。寨头后山有一片面积逾千亩的古林,林内千年古树苍苍,寨子与林连接成片,充分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观,是未来开发生态旅游的极好去处。

十五、双江勐库大雪山古茶树林

img34

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林

双江勐库大雪山,位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西北部,海拔3233.5米,为本县最高山峰。所谓大雪山只是冬季下雪,并非常年积雪。1977年当地村民在山上发现大片树林里有高大的古茶树。

img35

一号古茶树

古茶树夹杂在原始森林中,面积广阔,分布在东经99°20′15″~99°4′21″,北纬23°44′25″~23°40′25″,垂直分布于海拔2250~2720米,面积373公顷(5595亩)。植被基本为杂木林和实心竹林,在茶树生长比较集中的地段,每隔5~10米就有株高15米以上、基围1.5米以上的野生古茶树生长,其中株高最高者达22米,基围最粗者3.25米。

一号古茶树位于海拔2650米的高山上,株高15米,乔木,基围粗3.25米,胸围3.1米,树幅13.7米×10.6米,分支密度中等,生长势强,无病虫害。茶叶于初春萌芽,进入开采期后一芽二叶长6.5厘米,一芽三叶长7.5厘米,芽和嫩叶为浅绿色,均无毛;鳞屯呈黄绿色,无毛;叶为椭圆形,长13.8~16.5厘米,宽6.2~7.5厘米,生端渐尖,叶基楔形,叶脉无毛,侧脉9~11对,锯齿明显,叶质较软,叶面隆起,叶柄长0.5~0.7厘米。

从学术上讲,首先,勐库大雪山古茶树林进一步证实了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其中之一。其次,根据附近茶农直接进树林采集幼树到园中栽培来看,野生型茶树驯化为栽培型茶树并非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再次,古茶林正好属公弄村范围,公弄村至今以经营茶叶为主业,人均农田不足一亩,这说明他们的生活是与茶林、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十六、景迈万亩古茶园

景迈茶山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地跨景迈村、芒景村、大糯岗村等十余个自然村。茶树成林成片,面积达2.8万亩,均为千年古茶林,最大的一株高达30余米,粗20余厘米。茶园是一片地道的“茶的森林”。

茶林所辐射的村寨有居住着傣族的景迈村和居住着布朗族的芒景村。据历史记载,布朗族是这里最早的居民,也是最早的茶农。当地傣族老人也说是布朗族最早居住在这个地方的。景迈茶山是云南六大茶山之一。

img36

栽培型古茶树

img37

野生古茶树

十七、蒲缥大磨

保山市蒲缥坝有温泉,其出水处岩壁上有一巨石,形似大磨,传说它原在高黎贡山山顶,而整个蒲缥坝原是一片热海。“濮人”和“缥人”在四周山上居住,日子很艰苦。一天,来了一位老人,他告诉大家,只要搬来高黎贡山上的大磨,日子就会好过。于是人们搬来大磨,刚放在地上,它便自己滚下山去堵住热水洞。霎时水落,现出蒲缥坝来。

传说总是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想象,它有极大夸张之处,然而却也证实了这个美丽富饶的坝子是“濮人”和“缥人”最早共同开发出来的。

十八、桐华布

西晋左思《蜀都赋》说:“桐华布,出永昌。”其他史书也多有记载,如《史记·货殖列传》《汉书·货殖列传》《华阳国志·南中志》《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等书,其中又把桐华布称为“樟华布”“榻布”“答布”“白叠”“帛叠”等。直至今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和普洱市各县的布朗族还用腰机生产“牛肚被”,一些学者认为,此即古书所称“榻布”“白叠”,亦即“桐华布”。

十九、孟寅手迹

在凤庆县郭大寨乡琼英村境内,有一奇洞,洞口隐藏于绿树成荫的悬崖峭壁之下。洞内夏凉冬暖。持火把往洞里走数十步,就有小河萦回于前,水声潺潺,别有洞天。沿洞曲折而下又陡又险,洞内钟乳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宛若千种动物、植物,活灵活现。古人曾有许多诗作,如康熙举人杨琼林《琼英洞》诗一首写道:“古洞幽深别一天,五丁开凿不知年。铿锵石奏钧天乐,错落花生玉女钿。溪水带烟流竹外,野云挟雨过山巅。寻幽问得桃源路,恍惚临风葛稚川。”

最值得提到的是,根据《凤庆县志》载,洞口有“琼英洞天”四个大字,笔力苍劲雄健,这四个大字是“蒲满”土知府孟寅手迹。题字时间当为他任内的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此四个大字,是目前所能确定的属布朗族先民遗留的文物之一。

【注释】

[1]“腕淦”:傣历中的一天。布朗族把一周时间分为腕笛、腕尖、腕淦、腕布、腕帕、腕舒、腕韶,这是一种以农事活动和原始宗教活动命名的特殊历法,与星期无关。

[2]穆文春主编:《布朗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17~120页。

[3]杨毓骧:《布朗族》,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103页。

[4]穆文春主编:《布朗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24页。

[5]杨毓骧:《布朗族》,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107~109页。

[6]穆文春主编:《布朗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26~127页。

[7]杨毓骧:《布朗族》,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110~1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