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退场骑兵进场大阅兵之礼

中国古代退场骑兵进场大阅兵之礼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校阅之礼则有“都试”之制。宋代校阅之法号称最为严密而完善,宋代在京师四周设置了四个大校场,皇帝亲自参加讲武典礼,步、骑、水等各军兵种都要参加演练,演练的内容更注重从实战需要出发,并根据战士在演练中所表露出来的技战术水平,品定士兵的等级,作为升迁、赏罚的重要依据。
校阅之礼_中国的礼制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军队的平时训练,这种经常性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使之常备不懈,而且一旦碰到战事,马上即可上阵应战。古代军队的训练,大多是在专门的训练场——校场上进行,在锣、鼓等敲击乐器敲击出的节奏指挥下,战士们进行着变换阵形、格斗以及前进、后退、疏散、集合等各类基本功的训练,这种训练的成果,将在每年都要举行的大阅兵上体现出来,因此,古代又把军队平时训练的各类活动和制度,统称为校阅之礼。

周代已有部队日常训练的制度,据《礼记·月令》中说,每年的孟冬之月,天子亲临讲武,命将帅操练士卒,讲习射、御、角力之技。这就成为后世冬季大阅兵的大阅之礼的源起。

汉代校阅之礼则有“都试”之制。都试,在每年十月由中央和地方郡一级政府同时举行。在各级军事长官的负责下,从所属范围内抽调军队,集合演练骑射诸技,并当场比试考核,以定各部队平时训练水平之优劣,优者赏,劣者罚,从而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东汉时,为防地方势力坐大,废除了地方都试之制,但中央的演武校阅仍照常举行。东汉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也是最为有名的校阅,发生在东汉末年的灵帝中平五年(188)。当时东汉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西方羌人叛乱,各地暗流汹涌,地方军阀拥兵一方,普通百姓不断举义。为稳定腐朽的汉王朝统治,在大将军何进的主持下,召集四方兵将会集京师,举行了大规模的讲武,意在向天下炫耀武力。讲武于平乐观举行,观下建有大坛,坛上张十二重五彩大华盖,汉灵帝坐于其下,步兵、骑兵数万人在“西园八校尉”的统领之下,个个结营为阵,进行操练。西园八校尉中,后来逐鹿中原、争雄天下的一世之雄如曹操(典军校尉)、袁绍(中军校尉)等俱在其列。

北魏时,校阅演兵由讲练阵法、操练基本功等内容转向了更重实战效果的对抗演习。全军分成南、北二军,各由主将统领,先由步军操练阵法,共达二十余种之多,作遥相对抗之势。阵法操演完毕,两军各选骑士六千人互相挑战,进行实战模拟演练,最后以北军胜而南军负结束。

后齐讲武,更重视战阵之法的演练。其演练的重点分为目、耳、心、手、足五大环节,所谓目,要求每个战士都能熟知各式旌旗及各式旗语的意思,旗卧则跪,旗指则起,使全军行动整齐;所谓耳,要求战士熟知军中金鼓的意思,击鼓则进,鸣金则止,使全军行动如一;所谓心,要求战士了解军法严明,严格按军令从事,从而使全军一心,能如意指挥;所谓手,要求战士能熟练运用各类兵器,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都能适当地运用格斗技术,以求克敌制胜,从而发挥各类兵器的特长,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所谓足,要求战士们能练出一副铁脚板,跋山涉水,长途奔袭,都能应付裕如,从而使军队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通过这五个重点环节的训练,使全军万众一心,阵法严整,能有效地抗击任何来犯之敌。

唐代于仲冬之月讲武,全军集合于都门之外的校场上演练,皇帝、文武官员、地方使臣、蕃邦宾客皆前往观看,百姓也可在校场外观阅。参加演练的步、骑军一分为二,成东、西两军,相向而立。待主将代全军宣誓及申明纪律后,演武随即开始。先由步军登场,听得战鼓擂响,令旗举起,全体士兵行进,击钲停步。鼓响三声,令旗偃倒,士卒皆跪。如此反复操演数遍之后,接着演习阵法,东、西两军结阵相向,依五行相胜之法,不断变幻阵法,互相抗衡。随之两军各派出五十名能征善战之士,手持刀盾,捉对厮杀。最后,两军皆变为直阵,由旗鼓指挥,同时向中线而进,面对面地进行模拟攻防演练,以检阅战士的技击水平。如此对阵法、指挥系统、技击水平、兵器运用能力等全面检阅后,步军退场,骑兵进场,其演练内容、程序等俱与步军相似。

宋代校阅之法号称最为严密而完善,宋代在京师四周设置了四个大校场,皇帝亲自参加讲武典礼,步、骑、水等各军兵种都要参加演练,演练的内容更注重从实战需要出发,并根据战士在演练中所表露出来的技战术水平,品定士兵的等级,作为升迁、赏罚的重要依据。此外,宋代对演练的各项内容都规定了明确的标准,成为一项制度而颁布执行。据记载,宋代对步战技巧、马战技巧、水战技巧、各类兵器运用技巧,如发射弓箭的执弓、发矢、运手、举足、移步等各步骤都详加分解,制定了规范化的条文,还绘图加以详细说明,规定所有战士都要熟加记诵。宋代对阵法的演练特别讲究,他们总结了前人对阵法运用的心得,确定了多种多样的阵图,要求将领和士卒都要熟知各阵的排列与运用,甚至在战时也强令军队按照皇帝御定的阵图作战,而不考虑战场具体情况是否适合。所以,宋代这种脱离实际情况的教条化的训练,虽然使训练的制度和方法等都更趋规范,战士个体的战斗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在实战中却作用不大,脱离实际的瞎指挥往往使宋军屡战屡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积贫积弱的王朝。

明代政治黑暗,大多数皇帝昏庸腐朽,故自明中叶以后,武备懈弛,军队空虚,壮兵多充将领劳役,而老弱之徒充斥军营,吃空额的更是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大阅讲武自然流于空谈,大多走过场了事。到了明代末叶,甚至连这种形式也都不再举行。

清以弓马得天下,对军队训练比较重视,清初有三年一大阅的规定,这一制度一直坚持到嘉庆帝时。清康熙时又另创“会阅”典礼,由清军会同蒙古各盟旗藩王共同举行。清代时火药兵器已广泛运用于实战,故清代大阅之礼除有传统的检阅以冷兵器装备的各兵种作战水平之外,还要检阅以火器装备的部队。据载其操演之法是每前进五丈作一次实弹射击,如此连续九次,到第十次时则进行连发射击演练。校阅场上的枪炮声,预示着传统的军队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而以新式的火药武器装备起来的各军兵种,日益成为叱咤风云的战场主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