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免疫功能低下吃什么药

免疫功能低下吃什么药

时间:2022-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免疫功能低下,就是多种原因使免疫系统不能正常发挥保护作用,在此情况下,极易引起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甚至引发肿瘤。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可将免疫功能低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是先天发育不全所致,大多数与遗传有关,多发生于儿童;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则由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或药物、肿瘤、疲劳、失眠、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可见于各种年龄的人群。

第十九章 免疫功能低下

所谓免疫功能低下,就是多种原因使免疫系统不能正常发挥保护作用,在此情况下,极易引起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甚至引发肿瘤。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可将免疫功能低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是先天发育不全所致,大多数与遗传有关,多发生于儿童;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则由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或药物、肿瘤、疲劳、失眠、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可见于各种年龄的人群。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感冒、扁桃体炎、哮喘、支气管炎、肺炎、腹泻、败血症、皮肤感染等反复发作,尤其是严重感染多次发生。得病后治疗效果不佳,疾病长期不愈。有时正常预防接种后亦会出现严重的感染。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学的“虚劳”。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而《素间·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并提出治疗大法,如“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详述证因脉治。《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虚劳的原因及各类症状,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明代张景岳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则。李中梓《医宗必读》强调脾、肾在虚劳中的重要性。汪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及护理均有较好的论述。

综上所述,虚劳其发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易于罹患疾病,病后久虚不复,使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日甚而致;后天烦劳过度、饮食不节、久病失于调理而致。其病多发于秋、冬寒冷季节,每当寒气来临,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疾病即发作或症状加重,夏季不发作或症状轻微。根据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季三伏到来之时应用温补脾肾之阳的方法加以治疗,即可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免疫能力,减少或减轻其在秋冬季节的发作。

一、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1

取大椎、风门、膏肓俞、脾俞、肾俞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风门、膏肓俞、脾俞、肾俞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培元固本、补脾益肾的功效,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正气不足所致的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气虚水肿、咳喘。

穴位贴敷法2

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丰隆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柱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丰隆穴,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各穴上,用5厘米×5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他穴。

此方法具有培元固本、温中理气的功效,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的胃痛腹胀,消化不良。

二、热敷熏洗法

热敷法1

用“热敷膏”。取葱汁150克,姜汁150克,蒜汁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用时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患者大椎、风门、膏肓俞、脾俞、肾俞、关元、气海穴上。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培元固本、补脾益肾的功效,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正气不足所致的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气虚水肿、咳喘。

热敷法2

取肉桂30克,吴茱萸90克,生姜120克,葱白30克,花椒60克。上药粉碎炒热,将药放入厚纱布,热熨于大椎、风门、膏肓俞、脾俞、肾俞、关元、气海穴上,冷则再换炒热的。

此方法具有温阳补肾、通经止痛的功效,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正气不足所致的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肾虚腰肌劳损疼痛。

三、针灸治疗法

(一)针灸法

针灸法1

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穴。中脘、天枢、气海穴用热补法,使腹部及会阴部有热感;足三里穴用热补法使下肢有热感。留针20~30分钟。

此方法具有暖脾温中、益气涩肠的功效,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所致脘腹隐痛、消化不良、脾虚泄泻等。

针灸法2

取关元、大椎、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曲池、阳陵泉、百会穴。百会穴用艾条温和灸30分钟,或隔附子饼灸3~5壮;关元、气海穴行隔姜灸3~5壮;大椎、足三里、三阴交穴或行灸法,或施以针补法;曲池、阳陵泉穴皆用平补平泻法。诸穴留针30~40分钟,间断行针。

此方法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症见少气懒言、体倦肢软、便溏食少、面色白、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消化性溃疡、功能性子宫血、重症肌无力、高血压、低血压、眩晕、耳鸣。

针灸法3

取脾俞、胃俞、中脘、下脘、梁门、足三里穴。脾俞、胃俞穴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腹部,不留针;其他各穴用热补法,使腹部和下肢有热感,留针20~30分钟。

此方法具有补益阳气、温中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所致虚寒胃痛、消化不良。

针灸法4

取肾俞、关元俞、次髎、气海、关元、三阴交穴。肾俞、关元俞、次髎穴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腰骶和腹部,不留针;气海、关元、三阴交穴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腹部及下肢,留针10~20分钟。

此方法具有温肾壮阳、固摄精关的功效,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所致阳痿、遗精、遗尿、腰膝酸软等症。

(二)铺灸法

取穴以背部督脉为主。取督脉后正中线,上自“大椎”,下至“腰俞”的脊柱段,共计13个穴位。用铺灸法。将附子、桂枝、桑枝、伸筋草、透骨草、海风藤、川乌、草乌、丁香、肉桂等药等量粉碎制成药粉,将斑蝥适量研成粉状,加少许麝香或冰片,用陈醋、蜂蜜调成泥状。患者取俯卧位,裸露背部。用75%的酒精在施术部位常规消毒。用药棉醮取蒜汁涂擦施灸部位。在自“大椎”至“腰俞”的脊柱段,沿督脉正中线将制好的药泥铺成带状,厚1~2厘米,宽约4厘米、轻轻按压药泥带的中间部位,使两边微高,中间凹陷。将艾绒搓捻成的三角形条状,长10厘米左右,分段放在药泥带中央的凹陷槽。分别在每节艾条的两端点火施灸,艾炷1壮燃尽后,可用手轻轻按压,移去灰渣,重新铺置艾绒(新的1壮最好提前半分钟点燃,以使与上一壮的艾火温度相当),继续施灸,需灸5~10壮。有强烈灼热痛感觉时,可用手在患者背部自上而下轻轻按摩,通过按摩使灼痛感扩散,减少痛感。灸后可移去药泥,用湿热毛巾轻轻擦干即施灸结束。施灸后可见背部充血潮红,随渗出液增加而局部表皮出现小水疱。水疱小的如粟米,大的如鸡蛋,应保护其不被碰破造成感染。灸后可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禁食海腥甘肥食物,以免留恋病邪。睡时应侧卧或俯卧。因天热出汗过多,可用热毛巾轻轻擦干。水疱应尽量养得“老”一些,超过3天后才可挑破放水,这样可使病邪排除干净。小水疱逐渐增大成熟后,用消毒针引流出水,自上而下,逐一引流。引流时出水务尽,以使病邪排净。最后涂上甲紫即可。铺灸选择在每年盛夏三伏天进行,以天气晴朗、气温高、白天为佳。因盛夏季节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盛,腠理疏松,百脉通畅,是铺灸的最佳季节。盛夏时节每月铺灸1次,连续3月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益肾壮督、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功效,面积广、艾炷大、火力足、温通力强,是一般灸法所无法比及的。对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目前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可以明显改善体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患者的抵抗能力,使患者血红蛋白升高,血沉下降,类风湿因子转阴,其他有关检查指标也有明显改善,有改善症状和减缓病情进展的作用。

四、中药内服法

中药内服法1

用“益气固本汤”。取制附子15克,黄芪20克,党参10克,白术12克,茯苓18克,淫羊藿16克,杜仲12克,菟丝子15克,鹿角胶10克,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炙甘草10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00~4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补脾益肾、益气固本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正气不足所致的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气虚水肿、咳喘或慢性疾病伴有细胞免疫低下、免疫功能紊乱。

中药内服法2

用“加味培元固本散”。取全胎盘2具,坎气(脐带)100克,鹿茸片50克,红参50克,五灵脂50克,三七30克,沉香30克,蛤蚧6对,人工灵脂孢子粉100克。上药共研细粉,于每年“夏至”日起至“末伏”终了,服药2个月左右,连续3年。服用时,初期宜采取小量缓补,每天2~3次,每次1~1.5克,饭前服。热黄酒或温开水调服,用药30天,食纳大增,可使体质增强,不再罹患感冒。第2阶段,每天服2次,每次3克,饭前服,切忌不可贪图速效而用大量。

此方法具有培元固本、平喘纳气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慢性咳嗽、习惯性感冒、免疫功能低下、体质虚弱、容易罹患疾病者,尤其对脾肾阳虚型哮喘,具有极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内服法3

用“人参蛤蚧散”。取蛤蚧1对,红参30克,葶苈子30克,川贝30克,茯苓30克,海浮石30克,紫丹参30克,黄芪30克,黄芩30克,紫河车25克,桃仁25克,橘红25克,生甘草25克,光杏仁20克,麻黄10克,细辛10克。将药物晒干,粉碎过100目筛,每次服散剂5克,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常于每年夏季来临时服用,连服3个月。

此方法具有培元固本、补肺清热,化痰定喘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慢性咳嗽、习惯性感冒、免疫功能低下、体质虚弱、容易罹患疾病者。

中药内服法4

用“壮本丹”。取肉苁蓉(酒洗、焙干)15克,杜仲(酒洗)15克,巴戟天(酒浸、去皮)15克,青盐15克,核桃3克,补骨脂(盐炒)3克,小茴香3克。上药共研为末,用猪腰子1对,剖开去白膜,入药在内,扎住,再用面包紧,入火内烧熟,然后去药与面。每服次1个,酒送下。

此方法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用于治疗习惯性感冒、慢性腰肌劳损、免疫功能低下、体质虚弱、容易罹患疾病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