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腕背部鼓起个包是怎么回事

手腕背部鼓起个包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2-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及休息期间避免患肢劳累。小薛今年17岁,是一名男子田径运动员。目前主要认为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黏液性变性或局部慢性劳损有关。腕软骨盘损伤有急性损伤和劳损两种。腕部软弱无力,握力下降。当旋后动作致伤时,主要损伤掌侧部分,则采用前臂旋前位固定。这个动作可使受牵拉损伤的韧带及软骨放松靠紧,有利于愈合。

网球肘,又称肱骨外上髁炎,好多是在打网球时发生,因此叫网球肘,其他如乒乓球、羽毛球及托拉旅行箱翻转时也经常发生。它的表现是:在拧门把手、端水、拧毛巾时肘及肱骨外上髁疼痛,就是胳膊肘外侧的骨头尖处痛,在肱骨外上髁前下联合腱处压痛,抗阻伸腕试验和网球肘试验(MILL试验)阳性。

肱骨外上髁炎为劳损性软组织损伤,属中医学“筋痹”范畴。一般认为,是由于肱骨外上髁总腱、伸肌总腱的慢性劳损及牵扯引起的,尤其是桡侧伸腕短肌至为重要,如乒乓球、网球,由于“反拍”、“下旋”回击急球时,球的冲力作用于伸腕肌或被动牵扯该肌即可致伤。推拿为治疗软组织损伤的良好方法之一,无副作用、长期有效、极少复发为其优点;笔者在随运动队比赛及训练过程当中也使用封闭疗法,见效快,但副作用大,短效且复发率高。通过对比观察,手法治疗效果良好。

通过肘关节解剖可以发现,肘关节由肱骨、桡骨、尺骨及关节囊、韧带组成。肘关节包括肱尺、肱桡、尺桡3个关节和6个相应的关节面。关节的活动有伸屈及旋转运动。屈伸范围140°~150°。肘关节有一生理外翻角称为携物角,约为15°。肱骨小头有前倾角30°~50°。关节的前后韧带组成关节囊部分,上起鹰嘴窝上缘(后)及冠状窝(前)上缘,下止于尺骨及桡骨的关节软骨缘。肘关节两侧有侧副韧带加强,即尺侧副韧带(自肱骨内上髁至尺骨半月切迹下方分为前、后两束)及桡侧副韧带(由肱骨外上髁起分为前、后两束,放散状围绕桡骨小头,附着于环状韧带),防止肘关节过度内收及外展(内、外翻)。环状韧带是包绕桡骨小头颈的韧带组织,前后附着于尺骨的桡骨切迹前、后缘,此韧带对维持桡骨小头的稳定性非常重要。肱骨内上髁为前臂尺肌(屈指、屈腕、旋前圆肌等)的起始处。外上髁为前臂伸肌群的附着点。尺骨鹰嘴是肱三头肌的止点。

手法治疗:先沿肱骨外侧髁向前臂用滚、按、揉、拿等手法,以舒筋活血,约5分钟;拇指静力点压痛点,约3分钟;在疼痛区域用弹拨及摇法,以理筋整复,约3分钟;强力点压痛点肱骨外上髁,约3分钟;最后用揉、拿、搓、抖法放松,并配合远端点穴。以上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及休息期间避免患肢劳累。

功能锻炼可持物屈肘直角平端静力练习。或坐或站,患侧手持一重物(2~5千克为宜,不宜过重)。先直臂平端重物至水平位,后缓慢屈肘至直角,静力保持该姿势。每日5组,每组5~10分钟或遵医嘱。

小薛今年17岁,是一名男子田径运动员。有一天晚上,他结束训练之后,感觉自己的左手腕背面不舒服,想是因训练量太大,累的吧,就没有理会。可没几天他的手腕背部就鼓起一个包来,而且按压时有疼痛感,皮肤下面有个1~2厘米的肿块,摸起来像熟鸡蛋一样光滑、有弹性,可以向四周推移。医生诊断小薛是得了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指发生于关节囊或腱鞘附近的一种内含胶冻状黏液的良性肿块,其多为单房性,也可为多房性。发病原因不明。目前主要认为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黏液性变性或局部慢性劳损有关。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腕背部、腕掌部或足背部出现一个1~2.5厘米大小的半球状肿块,质韧、有弹性、基底固定、有压痛。本病最常发生于腕部背侧,其次是腕部掌面的桡侧,亦可发生于手掌、手指和足背部,少数发生于膝及肘关节附近;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大多逐渐发生或偶尔发现,生长缓慢。极少数病例,囊肿可自行吸收,但吸收的时间较长。

腱鞘囊肿可以自行消退,但需要时间较长。

治疗腱鞘囊肿可采用保守治疗、注射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浅表囊肿可用外力压破、击破、挤破或用针刺破囊壁,用脱脂棉做成棉垫压在患处,并用绷带包扎,待其自行吸收。1周即愈,但破坏囊肿时疼痛明显。

注射治疗:局部麻醉下用粗针头穿刺,尽量抽尽胶状液,注入醋酸氢化可的松或泼尼松龙,加压包扎,每周1次,连续2~3次即愈。

手术治疗:手术必须仔细将全部囊壁连同周围部分正常的腱鞘、腱膜等组织彻底切除。

由于腱鞘囊肿形成原因尚不明确,上述不论哪种方法,都有复发的可能。

预防腱鞘囊肿最主要的还是避免手腕、脚踝关节等的反复长期重复一个动作,同时加强关节韧带的锻炼,提高腕、踝等关节韧带负重能力,还要注意避免在潮湿、寒凉场合长时间劳作。

小田喜欢打网球,一次在和朋友打完球后觉得自己的右手手腕下边隐隐作痛,手腕没劲,尤其是在手腕向掌背侧用力压弯时疼痛特别明显,休息几天后自觉没事的小田又约朋友一起去打网球,可是一打球手腕又开始痛起来了。小田到医院骨科拍了X线片,医生说没有骨折,给他开了一些外用药。可是这样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小田还是不能打正手提拉和反手削球。小田的情况是三角软骨盘损伤造成的,腕软骨盘损伤常伴有下桡尺关节损伤,因此,有些书中将其合并一起记述,此伤多见于体操、乒乓球、排球、网球等运动中。软骨盘位于尺骨小头远端与月骨、三角骨之间,其基底部附着于桡骨的尺骨切迹远侧缘,尖端向内并附着在尺骨茎突根部的小凹上。因此,腕软骨盘成为连接两骨下端的重要结构,是构成桡腕关节的一部分,并使之与桡尺远侧关节分开。软骨盘形似三角形,边缘较厚,中央较薄,约40%的人有小孔。

1.病因

腕软骨盘损伤有急性损伤和劳损两种。急性损伤是腕背伸位下前臂过度旋转,使尺、桡骨远端趋向分离,软骨盘被拉紧,若旋转力过大或发生超常范围的旋转时,软骨盘的附着处撕离或本身撕裂,桡尺远侧关节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韧带损伤、分离或脱位。此外,腕掌屈位受旋转应力也可致伤,但较少见,有时也见于桡骨远端骨折。劳损多见于体操运动中,反复旋转前臂和腕部,使软骨盘受到长期研磨或牵扯,导致变性以致破裂;或者在反复旋转中,软骨盘边缘附着处和背侧、掌侧的桡尺韧带受到不断的牵扯,引起软骨盘的劳损。

2.特征

腕背尺侧部疼痛,做腕关节背伸支撑旋转时,出现疼痛或疼痛加重。腕部软弱无力,握力下降。肿胀多见于腕背靠小指一边。手腕多处有明显压痛。腕关节运动受限,旋转手腕、向背侧弯曲及向小指一侧弯曲时常有疼痛。主动旋转腕关节时常有响声。X线片可帮助排除骨折、脱位等其他疾病。

3.治疗

急性损伤:软骨盘损伤时可能是软骨盘本身破裂,或仅为周围韧带和边缘附着处的损伤。后者若及时处理一般预后较好,可以用石膏固定法治疗,当旋前动作致伤时,主要损伤背侧部分,则采用前臂旋后位固定。当旋后动作致伤时,主要损伤掌侧部分,则采用前臂旋前位固定。这个动作可使受牵拉损伤的韧带及软骨放松靠紧,有利于愈合。可配合用中药外敷,及按摩等手段治疗。

劳损:由长期反复研磨关节所致,或由急性损伤后迁延而成。治疗可选择手法按摩治疗或注射封闭治疗。按摩治疗需要在软骨盘边缘的痛点反复点、压、刮。每次10~15分钟,根据病程长短及恢复情况持续治疗。封闭治疗可选择痛点注射,间隔5~7 天1次,可连续3次左右。每次封闭后会有局部反应,需要休息1~2天。

4.预防

首先,做运动前应注意手腕的准备活动,并且一定要充分,将手腕的各个方向都活动开。其次,为了预防手腕损伤可用小哑铃或沙瓶负重做腕部练习,增加腕部力量。次数与重量视个人情况掌握,以每次练习出现臂酸胀为止,加强、改善腕部的肌肉活动能力。也可用砖头代替重物,能加强手指力量。运动时戴上护腕或用弹力绷带加固,练习量视个人情况自行掌握。

某高校大二男生王某是典型的“拇指一族”,他常常以短信输入速度比别人快而引以为自豪,每天都要收发上百条短信。他最近却常感到拇指酸痛无力,而且向内弯手指时还会卡在一个位置,用力通过时发出弹响。经检查,医生诊断为“扳机指”症,是由于收发短信过于频繁而导致的拇指肌腱劳损和拇指下端与手掌相连部分腱鞘的损伤,因此他会感到拇指无力疼痛,反应不灵敏。

1.什么是扳机指

扳机指又叫弹响指,是由于狭窄性腱鞘炎所引起的,常见部位依次为拇指、食指、中指、环指的屈指肌腱鞘。屈指肌肌腱及腱鞘均呈水肿、增生、肉芽组织形成、透明性变及粘连等慢性炎症性病理变化。腱鞘增厚的部位都在掌骨头平面。这也说明腱鞘在此部位易受压和摩擦而增厚,增厚的腱鞘内层则形成纤维软骨,形成一个带状的纤维软骨环。在同一部位的肌腱由于摩擦也变粗,形成一个球状的膨大部。因此当它通过狭窄的腱鞘时则遇到暂时性的阻塞。一旦强行通过时则产生一个弹响,故称弹响指或扳机指。较严重者则肌腱的膨大部不能通过腱鞘的狭窄部,因此肌腱的膨大部被阻于腱鞘狭窄部的近端,手指不能伸直,则称为闭锁。扳机指的起病缓慢,最初表现为早晨醒来时患指发僵、疼痛,活动后症状消失。逐渐发展到醒来时有弹响的疼痛,活动1~2小时后疼痛逐渐缓解。最后发展到患指疼痛无法缓解,直到形成闭锁。患者常自觉疼痛在指间关节而不在掌指关节。在患指的远侧掌横纹处掌骨头上可摸到一豌豆大小的结节,在屈指时可感到在此结节的下方另有一结节在移动,弹响由此产生。

2.如何治疗和预防扳机指

扳机指的治疗一般选择局部封闭疗法,用泼尼松龙0.5毫升,加2%利多卡因1毫升做腱鞘内注射,每隔7天1次,3次为1个疗程。局部封闭后,患指要休息3周,避免过多的手指活动,治疗结合预防才能避免病情复发。如果局部封闭无效或反复发作,就应选择手术治疗了。将狭窄的腱鞘纤维软骨环行部分切除。手术后3天要开始活动患指的屈伸功能,以防止发生粘连。另外针刀剥离也可达到理想效果。无论术前术后均可配合针灸及手法按摩以助缓解症状,利于恢复。

预防扳机指,要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指做重复性的动作,像发短信、织毛衣等;减少寒冷环境下手指的操作,环境温度不低于20℃;经常用手指工作的人可以用温水泡手。

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起于前臂骨间膜和桡骨干,通过桡骨茎突旁的浅沟,拇短伸肌止于拇指近节指骨茎底部,拇长展肌止于第1掌骨基底部。桡骨下端茎突部的腱沟内不平滑,沟的浅面有腕背侧韧带覆盖,形成骨性纤维管。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同在一个腱鞘,长7~8厘米。腱鞘分内外两层,内层与肌腱紧密黏附,外层通过滑液腔与内层分开,在两端内外两层相互移行,构成封闭的腔隙,内外两层之间有滑液,以防止或减少肌腱活动时的摩擦。腱鞘有保护肌腱,免受骨骼和其他组织的摩擦及压迫的功能。肌腱出骨性纤维管以后,有105°的角度折向止点(此角度女性较大)。在做拇指内收握拳尺偏时,此角度更为加大。

腱鞘具有维持手指的正常屈伸和肌腱滑动的功能。当手部固定在一定位置做重复、过度活动时,使肌腱和腱鞘之间经常发生摩擦,以致水肿、纤维性变,引起内腔狭窄。由于肌腱在腱鞘内活动时,通过的径道狭窄,从而出现疼痛和运动障碍,这就是腱鞘炎,又有狭窄性腱鞘炎之称。

本病多发生于成年女性,起病缓慢,亦有因用力过度而突然病者。早期症状仅觉局部酸痛。腕部桡侧疼痛、无力,活动受限制,拇指内收、尺偏时疼痛加剧。有时疼痛可向下放射到手指,向上放射至前臂或上臂。严重病例、病程久者可出现大鱼际肌萎缩(由于长期不使用引起)。检查可见桡骨茎突部轻度肿胀、压痛明显,皮下可触及与软骨相似的豆状(似黄豆或绿豆状)硬结。严重病例,拇指外展和背伸时,能触及摩擦音,个别病例亦可出现弹响声。屈拇握拳尺偏试验阳性。

受伤之后应减轻手指的活动,使局部得到休息;推拿、针灸都可以解决局部症状;另外可以用在痛点局部注射药物封闭的方法治疗,也可取得较好疗效;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上述疗法无效者,可切开狭窄部分腱鞘,并行部分切除,使腱鞘不再挤压肌腱,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腱鞘炎是一种常见病,常见于包装工、装订工、缝纫工、家庭主妇、画家等。所以,手部的工作或运动要注意不要时间过长,每工作1小时需要休息5~10分钟。

45岁的李女士,一天早起穿一条较紧的裤子时,由于用力过猛手指滑脱。事后李女士发现左手食指前端疼痛,且指尖不能伸直。这种情况就是指伸肌肌腱断裂的典型症状,因其好发于棒球运动,又被称作棒球指,其特点为指的末端不能主动伸直。主要是由于力量突然加于指端,使指尖的伸肌肌腱承受过大的力,而发生断裂。从病理上讲有两种不同的改变,一类是指的伸肌肌腱由末节指骨的底部断裂;另一类是伸肌肌腱将末节指骨底撕裂,发生撕脱骨折。两种都是由于肌腱断裂,使指尖的肌肉力量平衡遭到破坏,发生关节畸形。

指伸肌腱断裂症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用金属片或石膏将指端固定在过伸位(如图8所示),即把患病手指指尖向手背方向掰至不能再动时,将金属片贴于患处手指第1、第2指节处,再用胶布固定,或者用石膏做成筒状固定。固定4~6周后将固定物除去。此方法适用于早期新伤时,因此就医应越早越好。

图8 金属片固定法

手术治疗:将指背皮肤切开,用钢丝缝合固定,至少6周。适用于陈旧性损伤,或断裂骨片、肌腱嵌入关节,不能复位者。

但长时间的陈旧损伤,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不能将肌腱再次连接愈合。因为长时间断裂肌腱断端会被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溶解吸收,所以遇到手指尖不能抬起就应立即找医生治疗,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预防指伸肌腱断裂症,首先应当避免手指突然过猛的用力,因为这种时候韧带的顺应性是最差的,十分容易发生断裂。其次对于长时间使用手指工作的人,应当每1~2小时休息10~15分钟,避免长期磨损使韧带产生劳损,这样也会发生断裂。另外除了第1、第2指节间的韧带会发生断裂外,第2、第3指节间的韧带有时也会发生断裂,常见于足球守门员及排球运动员。其表现为第2指节不能伸直,通常是在手指伸直时戳到球或其他硬物时发生断裂。这种情况一般都需要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梨状肌综合征是梨状肌损伤压迫坐骨神经所导致的臀腿疼痛综合征。中老年多见。梨状肌损伤时,患者一般腰部无异常,身体半屈曲,走路跛行,有强迫体位,或有外伤史,像撞、闪、扭,按压委中穴有压痛,可以感到肌肉紧张、肿胀、硬韧,有条索状结节。直腿抬高在60°前疼痛明显,过了60°后疼痛又减轻。直腿抬高髋内旋转时疼痛加剧。臀部或腰骶部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疼痛的特点

可呈现牵拉样、刀割样、蹦跳样疼痛;可因腹压增大(如咳嗽、喷嚏和体位变化如内旋髋关节)时加重,致使患者常呈胸膝卧位;有时疼痛非常剧烈,致使患者坐卧不宁,可影响患者的精神、情绪、食欲和睡眠;疼痛常呈放射性,可沿大腿后侧足底放射;常有放射或触电样串麻感,也可以是疼痛和串麻二者同时并存;有沿神经分布区域的感觉麻木,这主要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和阴部神经受损有关;由于疼痛,常伴有步行困难或跛行。

2.损伤的原因

由外伤引发,下肢外展位时下蹲或起立时引发,像舞蹈演员、羽毛球运动员做相关动作时好发;慢性劳损积累而发,总要蹲起的工作者,如装卸、搬运工作者;由着凉感受风寒引起,像雨天蹚水,冬天不注意保暖;由其他疾病引发,如妇科病(盆腔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刺激腰椎神经根,造成神经变性引发梨状肌痉挛或肌营养不良等。

3.治疗方法

对急性期的患者,可按摩治疗。按摩时刺激要小,不直接刺激疼痛部位,可进行针灸治疗。48小时后,按摩手法可加重,患者一般俯卧,下肢自然放松,按摩臀部、大腿部,放松肌肉,沿坐骨神经进行按摩和点压,同时配合点按委中穴,再进行肌肉的放松,共持续20分钟左右。对于慢性劳损的患者,可在臀部摸到一条索状结节,应用较重的手法点按、弹拨该处,以达到松解粘连,解除结节肿物对神经刺激的目的。对于那些经过按摩、针灸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病痛反复发作,可以考虑药物封闭治疗。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像药物贴敷、理疗、熏蒸等。

4.预防方法

预防梨状肌损伤,一要注意保暖;二是做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身体要先热起来,不做勉强动作;三是抬东西时,要做好准备,做到自我保护,不要突然用力。

经常听到人们说他的髋屈曲时可听到弹响,劳累及炎症时有疼痛和压痛,不敢架二郎腿(膝关节重叠)。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患上了弹响髋,医学上叫臀肌、髂胫束挛缩症。有很多原因能造成髋关节弹响,但大多是臀肌、髂胫束痉挛所致的大粗隆部位弹响症。髂胫束是全身最厚的筋膜,由阔筋膜张肌和臀大肌的腱膜共同组成。阔筋膜张肌起于髂前上棘及髂嵴外唇之前,位于缝匠肌与臀中肌之间,肌腹呈梭形,纤维向下而稍向后走行,大粗隆上方移行为腱性组织,成为髂胫束的前上部分的起始。臀大肌起自髂后上棘到尾骨尖的部位,肌纤维平行斜向外下方,其止点腱膜的外上部分移行于髂胫束,为髂胫束的后下部分的起始,而臀大肌止点腱膜的后下部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髂胫束的下端止点分为两部分,其主要部分止于胫骨上端外侧的粗隆结节,另有小部分斜形腱性纤维止于髌骨外侧缘,因此髂胫束挛缩所导致的大粗隆部的弹拨感有时可下传至膝关节外侧,而被误认为是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弹响。臀肌、髂胫束的作用是腿的内收、内旋。

1.臀肌、髂胫束挛缩症的表现

(1)股骨大粗隆部有弹响,合并滑囊炎症状时大粗隆部有疼痛和压痛。患者屈髋屈膝位先做髋内收、内旋后再伸直下肢时可闻及弹响或在大粗隆处触及弹拨感。患者主动引发的弹响有时较医生被动检查更明显,个别患者可无弹响症。髋关节内收、内旋和屈曲受限。(2)步态异常,特别是跑步时,双下肢呈外旋、外展状。(3)站立位双下肢不能完全并拢,或并拢困难。(4)坐位时双膝分开,不能做(架二郎腿)膝关节重叠动作。有的卧位直腿不能做仰卧起坐。(5)下蹲时屈髋关节过程中必须分开双膝关节再蹲下,轻者蹲下后还能并拢,重者双膝不能并拢。(6)有的患者沿着臀大肌纤维走行方向可触及一挛缩束带,当髋关节内旋、内收时更为明显。(7)骨盆正位X线片可见假性双髋外翻,股骨小粗隆明显可见。(8)若双侧臀肌挛缩程度不同,站立时可出现一侧足跟不能着地并有轻度脊柱侧弯。

2.臀肌、髂胫束挛缩症的原因

造成弹响髋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主要有:先天性髂胫束肥厚紧张、臀大肌内药物注射、运动训练和劳累过度。

3.臀肌、髂胫束挛缩症的预防和治疗

为避免和减少弹响髋的发生,应适当加强髋部柔软性练习(抻压、伸展髋部韧带,适度踢腿),训练的强度和量(劳动的强度和量)要适当和适度。避免和减少屈髋屈膝后用力跺地的动作(如乒乓球的高抛发球、大力扣杀等动作)。

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无明显影响,仅有大粗隆部弹响而无疼痛者,无须治疗;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受到影响,大粗隆部弹响而疼痛,局部压痛者,可采用针灸、按摩治疗,按摩以点压髋韧带为主;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受到明显影响,经针灸、按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应考虑手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