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学信息系统的评价与管理

医学信息系统的评价与管理

时间:2022-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信息系统开始实施后的评价,是对信息系统应用成效的测量,是为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信息系统开发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逐步细化。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过于复杂,应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信息系统的维护是指信息系统的构成部分发生变化,以满足实体系统的需求的过程。负责管理和维护信息系统以支持其功能的正常使用,功能管理是面向用户的,是用户与应用管理和技术管理之间的纽带。

5.4 医学信息系统的评价与管理

5.4.1 医学信息系统的评价

在信息系统决定开发之前,通常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评估,这是为了科学而有效地选择。在信息系统开始实施后的评价,是对信息系统应用成效的测量,是为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所以,应该把信息系统的评价作为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及时科学地评价,使机构看到付出努力的回报,坚定信息化的信心,也能对下一步行动进行调整。

成本效益评价是其他工程中常用的方法,因为信息系统开发而直接增加的收入很少,直接效益并不明显,更多的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堵住某些漏洞、提高工作效率、改进管理水平等间接效益。间接效益的评价指标不易量化,如挂号系统是否有预约挂号,有几种预约挂号方法,这样的评价指标会诱导用户对系统的使用流于形式,重实施轻改进,重技术轻管理,功能都用了,但效果却不佳。真正的评价指标应该评价系统实施的效果,如患者基本信息登记的质量,平均挂号速度,平均排队人数或等候时间,退换号率,预约挂号占日均挂号人次的比例,预约挂号实施对就诊等候时间的影响等等。引导用户不断发现问题,持续改进。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信息系统开发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逐步细化。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过于复杂,应简单明了,易于操作。评价指标可以由定性和定量两部分组成,注意收集在系统实施之前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实施后评价的对比基础。

如门诊系统的目标之一是解决看病难,由目标列举实施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系统相应的问题,最后确定评价指标,部分问题、目标和指标示例如表5-1所示。

表5-1 门诊挂号信息系统的目标指标

img52

标杆式评价法是树立信息化的典型机构,以其实施的经典案例作为本行业信息化的评价标准,其他机构可参观学习,引进相同的信息系统,模仿经典案例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方法,同时以实施经典案例的机构为基地,进行新的信息系统开发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

对于辅助临床诊断治疗的临床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必须经过系统的客观评价,才能进入临床应用。客观评价意味着在评价之前要建立客观的标准评价体系,如通过手术、尸检等方法获得临床客观证据,通过组织专家研究文献、病历等收集处理大量经过验证的数据,建立标准的“真值”数据库,应对评价标准数据保密,系统的开发、应用者不参与数据库建立工作,保证评价的双盲。这种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分阶段进行,从设计、开发开始,进入临床应用后也应持续开展。

欧盟支持的通用心电图定量标准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心电图解释系统波形识别的准确度;第二阶段:将心电图系统的诊断性分类与其他临床证据和心脏病专家的集体解释比较。第一阶段于1985年完成,共有15个心电图解释系统,标准是由文档数据库构成,该数据库由5个不同国家的5位心脏病专家审阅,采用Delphi技术的反馈方法减少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差异。第二阶段于1990年完成,共有10个心电图系统的诊断性分类与心电图以外的临床证据比较,与心脏病专家的集体解释结果相比较,8位专家分析1 220份记录完整的心电图,将其分为7个主要诊断类别,最好的系统的判断结果与临床证据的总体符合率为70%,与专家组意见的一致率约为80%。

5.4.2 医学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任何医学信息系统都与应用它的实体系统相互影响,实体系统运行的需求导致了医学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和变更,医学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否直接影响实体系统业务的正常开展,而医学信息系统与实体系统又同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医学信息系统一经应用,就需要对它进行管理和维护。荷兰M.looijen等提出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和维护工作(MCM,Management、Control and Maintenance)必须与信息系统元素(硬件、软件、数据库、处理过程和人员)的使用、环境因素和特点所影响的需求和前提条件相一致,以最有效和高效率的方式提供服务,以积极的方式影响组织机构的目标,并设计了MCM模型,如图5-3。

img53

图5-3 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和维护工作模型

信息系统的管理是根据实体系统的需求,制订计划,组织计划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人员、资金、物资等,并控制资源发挥作用,使信息系统正常运行,满足实体系统的需求。信息系统的维护是指信息系统的构成部分发生变化,以满足实体系统的需求的过程。维护按字面理解有维修和养护两重含义,所以有纠正性维护、预防性维护、改进性维护、适应性维护、附加性维护。

按管理学理论可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分为三个层次。

(1)战略层次:确定管理和维护的战略目标,编制规划,寻找获取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途径。

(2)战术层次:管理战略规划的实施过程,包括分配资源和控制进度。

(3)运行层次:具体实现管理和维护的任务。

img54

图5-4 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任务领域及其与用户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和维护的工作相互关联,管理工作要使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发现各种问题,就有各种维护工作产生,而维护工作对信息系统的变更,又带来新的管理工作内容。所以,这里将管理和维护的任务一并考虑,按它们共同的对象和任务所侧重的领域来分类,可能更符合现在医院的实际情况,便于人员分配、工作安排和规范制定。

从任务内容上分功能、应用和技术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的任务又可按上述战略、战术和运行分层。三者之间及其与用户的关系如图5-4。

1)功能管理和维护

负责管理和维护信息系统以支持其功能的正常使用,功能管理是面向用户的,是用户与应用管理和技术管理之间的纽带。

(1)使用管理:用户管理(培训和应用支持、权限管理),系统功能管理(功能规范维护、功能测试),业务数据管理(按标准和规范采集数据)。

(2)功能维护:手册维护,功能维护(功能设置、功能与业务的配合、功能优化需求收集)。

(3)数据维护:基础数据管理(基础数据定义和编码、基础数据的标准化)。

2)应用管理和维护

负责管理和维护软件及数据库,应用管理是面向信息系统的,它管理和维护软件及数据库以支持信息系统满足用户的要求。

(1)技术应用管理:数据库管理,技术软件管理。

(2)应用维护:应用软件维护,应用软件实施。

3)技术管理和维护

负责管理和维护支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所有各方面,技术管理是面向信息技术的,它结合实际应用进行管理和维护,以支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并满足信息系统不断变化的需求。

(1)运行控制:系统实施技术支持,系统运行业务过程技术管理,包括技术的性能和调整管理。

(2)技术基础设施维护:硬件维护,网络维护,安全管理。

(3)技术服务:服务范围和成本管理,帮助,技术支持。

问题与讨论

(1)如何用系统的观点看待信息系统?

(2)为什么说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

(3)信息系统的规划与机构战略有什么关系?

(4)为什么说选择开发公司就是选择战略合作伙伴?

(5)为什么今天更多的医疗卫生行业用户选择购买软件包?

(6)瀑布式和螺旋式开发方法有什么不同?

(7)需求获得有哪些问题?在不同的开发阶段用户如何管理需求?

(8)系统实施的准备工作有哪些?为什么用户还要进行系统测试?为什么说制度是系统实施成功的保障?

(9)为什么把信息系统的评价作为实施的一个步骤?建立临床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的评价标准要注意什么?

(10)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的任务领域如何划分?

(黄学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