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的护理

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的护理

时间:2022-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颈椎病是指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继发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引发的脊椎、神经、血管损害的相应症状和体征。1.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中最基本的原因。若病人感到放射痛或疼痛加重,即阳性。压颈试验阳性病人,头后仰及偏向患侧,检查者用手压迫头部,出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即阳性。孕妇、高血压和心脏病病人禁用。

第五节 颈、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颈椎病病人的护理

颈椎病是指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继发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引发的脊椎、神经、血管损害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主要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四型,以神经根型最常见。

病因就发病机制

1.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中最基本的原因。退变使椎间隙狭窄,关节囊、韧带松弛,脊柱活动时稳定性下降,进而引发椎体、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及项韧带等变性、增生、钙化,最后发生脊髓、脊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的表现。

2.损伤 急性损伤可使原已退变的颈椎和椎间盘损害加重,而诱发颈椎病;慢性损伤对已退变颈椎加速其退变过程,而提前出现症状。

3.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 在此基础上,即使退行性变比较轻,也会出现压迫症状而发病。

病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等;有无颈肩部急、慢性损伤史和肩部长期固定史;询问病人此次发病的诱因和情况;了解以往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2.身体状况

(1)神经根型:是由于颈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的结果。开始多表现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放射痛范围根据受压神经根不同而表现在相应皮节。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撞患肢,即可出现剧烈的闪电样锐痛。检查可见患侧颈部肌群痉挛,故头喜偏向患侧,且肩部上耸。病程长者,上肢肌可有萎缩,并出现压痛。上肢牵拉试验阳性:检查者一手扶患侧颈部,一手握患腕外展,双手反向牵引,使臂丛神经受牵拉。若病人感到放射痛或疼痛加重,即阳性。压颈试验阳性病人,头后仰及偏向患侧,检查者用手压迫头部,出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即阳性。

(2)脊髓型:因颈椎退变结构压迫脊髓,此型最严重,可表现为手部发麻、活动不灵活,特别是精细活动失调,握力减退,下肢无力、发麻,步态不稳,有踩棉花感觉,躯干有紧束感觉。随病情加重出现自下而上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3)交感型: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头痛或偏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心搏加快、心律不齐、血压升高,耳鸣、听力下降等。也可出现交感神经抑制症状,如头昏、眼花、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以及胃肠胀气等。

(4)椎动脉型:眩晕、头痛、视物障碍、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猝倒等一过性脑缺血或脊髓缺血的表现;头部活动时,可诱发或加重;随着体位改变,血供恢复后症状缓解。

颈椎病若有两种或多种类型的症状同时出现,称“复合”型颈椎病。

3.心理-社会状况 因疼痛长时间反复发作和肢体功能障碍,影响病人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病人常产生焦虑或烦躁。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则担心手术及术后能否康复,从而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

4.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①X线检查:神经根型颈椎病者和脊髓型颈椎病者,X线正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形、缩小;过伸过屈位片可见颈椎不稳等征象。

②脊髓造影、CT、MRI: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

(2)脑脊液动力学试验:脊髓型颈椎病者显示椎管有梗阻现象。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有受伤的危险 与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及下肢乏力有关。

2.慢性疼痛 与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交感神经兴奋、椎动脉供血不足等有关。

3.焦虑 与担心治疗效果不佳、手术风险较大有关。

4.躯体活动障碍 与脊髓受压或术后活动受限有关。

5.潜在并发症 如喉上、喉返神经损伤,以及压疮、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等。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体位:非手术治疗应避免长久坐位;术后采取平卧位或半卧位,并在颈部两侧置沙袋或佩带颈围,搬动病人或翻身时,切勿旋转颈部。

(2)饮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与粗纤维食物,多饮水,以预防便秘

2.病情观察 非手术治疗应注重观察牵引效果,头颈痛的变化、肢体运动和感觉改变;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切口出血、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引流液的情况,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3.治疗配合

(1)颌枕带牵引:适用于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颈椎病。坐位或卧位均可进行牵引,头前屈15°左右,牵引重量2~6kg,每天数次,每次1小时。若无不适者,可行持续牵引,每天6~8小时,2周为一个疗程。

(2)颈托和颈领:主要用以限制颈椎过度活动,而病人行动不受影响。

(3)推拿按摩:对脊髓型以外的早期颈椎病,有减轻肌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4)物理治疗:有加速炎症水肿消退和松弛肌肉的作用。

(5)遵医嘱用药:目前,无治疗颈椎病的特效药物,所用药物如非类固醇抗炎药、肌松弛剂及镇静剂等,均属对症治疗药物,但长期使用可产生一定不良反应,故宜在症状剧烈、严重影响生活及睡眠时,可短期交替使用。

4.心理护理 向病人及其亲属解释有关颈椎病的知识,使其了解颈椎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作好长时间治疗和康复锻炼的思想准备;同时向其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

5.健康指导

(1)注意纠正日常生活、工作、休息时的头颈部不良姿势。

(2)选择正确睡眠姿势和适当的枕头。睡眠时,应保持颈、胸、腰部自然屈曲。枕头宜选用透气性好、松软适宜的材料,中间低两头高,长度以超过肩宽10~16cm,高度以头颈部枕后10cm高为宜。

(3)学会自我保健,加强功能锻炼。长期伏案者应定期远视,缓解颈部肌肉慢性劳损。工作之余,应坚持功能锻炼,作颈部及上肢活动。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所引发的一种综合征。好发于腰4、腰5和腰5、骶1椎间隙。可分为膨隆型、突出型、脱垂游离型、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常见病因为腰椎间盘退变和损伤所致。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病人的年龄、身高、职业及病人对运动的喜好,了解病人受伤时的情况,治疗经过及疗效;排除结核病史;了解有无其他部位的肿瘤,治疗经过及疗效。

2.身体状况

(1)腰痛:是大多数本症病人最先出现的症状,常为腰部急性剧痛或慢性隐痛,有时也影响到臀部。

(2)坐骨神经痛:绝大多数病人是腰4、腰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所以约95%的病人会出现坐骨神经痛。典型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足背或足外侧放射,并可伴有麻木感。咳嗽、排便、打喷嚏等增加腹内压的行为,都可使疼痛加重。

(3)马尾神经受压综合征:中央型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型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鞍区感觉迟钝,大小便和性功能障碍。

(4)脊柱变形和活动受限:脊柱正常生理弯曲消失,呈现腰椎侧凸、前凸或后凸,腰部各方向活动受限。

(5)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两者均阳性(图19-11)。

img135

图19-11 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

(6)神经系统检查:当神经根受压时,受压神经支配的相应部位出现异常或麻木,肌力减退,部分病人表现为膝反射或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心理-社会状况 病人病程较长,时轻时重,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病人常出现焦虑或抑郁。

4.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①X线检查:能直接反映腰部有无侧突、椎体退行性变和椎间隙有无狭窄等。

②CT:可用于鉴别有无椎间盘突出或突出方向。

③MRI:可显示椎管形态,全面反映出各椎体、椎间盘有无病变及神经根和脊髓受压情况,对本病有较大诊断价值。

④脊髓造影:可间接显示有无椎间盘突出及其程度。该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应慎重。

(2)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可协助确定神经受损范围及程度,对本病诊断意义不大。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慢性疼痛 与椎间盘突出、髓核受压水肿、神经根受压及肌痉挛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 与椎间盘突出、牵引或手术有关。

3.潜在并发症 如脑脊液漏、尿潴留或感染等。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一般护理:初次发作时,应绝对卧硬床休息。卧床3周后,可考虑戴腰围下床活动。3个月内不作弯腰持物动作。卧床期间给予易消化、吸收食物,同时注意皮肤、呼吸道、大小便的护理。

(2)病情观察:牵引期间,观察牵引是否有效,牵引带有无松动,疼痛时是否减轻。手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切口出血情况,引流液的性质和引流量的大小。

(3)治疗配合

①采用骨盆持续牵引,可使椎间隙略为增宽,减少椎间盘内压,扩大椎管容量,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牵引重量根据个体差异在7~15kg,也可抬高床足作反牵引,共2周。孕妇高血压和心脏病病人禁用。

②理疗和推拿、按摩,可使痉挛的肌松弛,进一步减轻椎间盘压力。对某些早期病例有较好的效果。

(4)心理护理:多与病人及亲属交流,鼓励说出对疾病及康复治疗的意见及建议;介绍减少疼痛发作的措施,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和躯体不适。

2.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术后24小时内平卧,不翻身,以压迫伤口,以利于止血。一般持续卧床1~4周。同时注意皮肤、呼吸道等生活护理。

(2)病情观察:注意观察病人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手术切口和敷料的情况。

(3)治疗配合:术后第七天即可开始行腰背肌训练,先用飞燕式、五点支撑法(图19-12),1~2周后改为三点支撑法。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次数。但腰椎有破坏性改变、内固定物植入、感染性疾患、年老体弱及心肺功能不佳者,不宜进行腰背肌锻炼。

img136

图19-12 腰背肌锻炼仰卧法和俯卧位示意图

3.健康指导 向病人及其亲属介绍有关腰腿痛防治知识,遵医嘱用药,同时应戴腰围或石膏背心固定3~6个月。指导病人及亲属采取正确的坐、卧、立、行和劳动姿势,以减少急、慢性损伤发生的机会。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