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岷江到梵净

从岷江到梵净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民族歧视和压迫,他们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报为汉族。通过调查和考证,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1986年6月27日和7月4日,主要居住在江口、石阡两县的这部分羌族分别恢复了自己的民族成分。当时,和琳部队主要以四川士兵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羌族士兵。于是,有羌族士兵滞留在湘黔边境。石阡县羌族以夏、姜两姓为主,他们散居在石阡县城及各乡镇。
●从岷江到梵净●_莎朗舞心声:羌族

羌族人口

1953年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羌族总人口仅有3.47万。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羌族有人口30.9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境内,另在贵州省东部、甘肃南部、陕西西南、云南部分地区有散居。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贵州羌族有1431人,分布在32个县(自治县、市、区、特区)。大部分聚居在铜仁市石阡、江口两县,约1200人。

他们是什么人?他们来自何方?

居住在黔东梵净山区的当地人,对一个特殊的族群感到深深的好奇。虽然大多数时间里,他们与其他人的穿着一样,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在某些时候,他们又表现出与其他人群不一样的地方。他们,就是后来被称为“羌族”的人。

从羌族人口分布地图可以看出,贵州羌族只占整个羌族人口中很小的一部分。现代羌族主要生活在四川省西北部岷江流域上游的高山之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等,另外,在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陕西西南,云南部分地区有散居。那么,黔东梵净山区域的这些羌族,他们是何时从何地来到这里的?

关于贵州羌族的来源,我们根据贵州羌族的传说、古歌或家谱等来追本溯源。

人口稀少的贵州羌族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淹没在其他民族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民族歧视和压迫,他们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报为汉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羌族同胞纷纷要求正本清源、追宗寻祖。通过调查和考证,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1986年6月27日和7月4日,主要居住在江口、石阡两县的这部分羌族分别恢复了自己的民族成分。

很显然,生活在黔东的羌族的根不在这里,他们如同一棵大树上的一片树叶飘落到了此地。

羌寨的大树枝繁叶茂

黔东大地上的羌族从哪里来?学者们试着去考证,羌族同胞自己也在寻找答案。

关于贵州羌族的族源,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的根在四川岷江上游的群山间。四川羌人何时进入贵州,史籍并无明确的记载。在民间,羌族同胞有自己的说法,这些说法或来自祖辈的口口相传,或来自族谱的记载。

在贵州羌族唯一聚居地——江口县桃映乡漆树坪羌族迁来的时间,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明代初期,距今六百多年;一说清朝初期,距今三百余年。漆树坪羌寨的胡云高老人介绍说:“我祖胡仁朝住四川茂汶(今茂县、汶川两县),有九个儿子,第四子胡宗礼是我们的直系祖先,胡宗礼之子胡云才从茂汶迁至湘西,又从湘西迁到铜仁,再迁到江口桃映乡瓮稿沟龙家屯胡家坡,住了几代后,才由胡再江迁匀都乡木城村奔西坡定居,在此处栽了棵漆树,改地名为漆树坪,子孙繁衍至今。从胡云才开始入黔,到我是十二代,下面还有两代,共十四代人。”由此看来,贵州的羌族主要从四川迁移而来,按“十二代”、“十四代”推算,时间约在明末清初。另外,胡氏家谱中有“始祖迁辰以来,流离转徙”的文字,“辰”指的是湖南的辰水,江口县位于武陵山区辰水流域的上游。

流传在漆树坪的两首古歌生动地描述了羌族先民的迁徙情况。一首叙说:“古时羌人住在美丽的岷江河畔,自从人间出现了恶魔,好像豺狼虎豹太凶狠,仿佛云雾遮地不会散,如同河水涨来泛滥成灾。羌众不能定居,多难的羌人要从家乡迁走,多难的羌人要从家乡迁去。”另一首叙说:“我们羌族人,经受了无数的苦难,美丽的日补坝虽然好,天灾人祸太多我们不能在,子子孙孙都不要到坝上安寨。高高的羌寨,山清水秀灾害少,山高不怕大水淹,坡陡坏人很难爬上来,密密森林难开路,恶人也不敢随意进村寨,从今以后,子子孙孙都在山上安寨。”从古歌的叙述可以看出,当地羌族在四川遇到战乱、天灾等,不得已背井离乡。他们在明末清初从四川迁过来,先到湘西,后至铜仁,再迁至江口桃映乡瓮稿沟龙家屯,住了数代又迁至木城村的漆树坪。

云上的居所

不过,还有人认为,漆树坪羌族的先祖可能是来自清朝军队当中的羌族士兵。有学者称,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初,“乾嘉苗民起义”在湘黔边区全面爆发,乾隆皇帝派云贵总督福康安、四川总督和琳、湖广总督福宁带兵镇压。战斗中,清军损失巨大,和琳、福康安相继死于军中。镇压苗民起义的清军群龙无首,四处溃散。当时,和琳部队主要以四川士兵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羌族士兵。和琳去世后,其部队分化瓦解,逃居各地,作为镇压苗民起义的漆树坪羌族先人,当然无法融入苗民居住区,于是便选择山高林密的偏僻地区居住下来。清道光年间编制的《铜仁府志》,对福康安、和琳率兵在湘黔边境与苗民进行战斗有较为详细的描写,但是否有羌族士兵不得而知。也许可以这样设想,在二百多年前,一群羌族士兵离开家乡——川西北的高山,随着部队来到了湘黔边境。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战斗后,部队处于一种松散状态。于是,有羌族士兵滞留在湘黔边境。经过不断地迁徙,最终到了江口县桃映乡的奔西坡定居,在此处栽了棵漆树,后代子孙便在这重新被命名为“漆树坪”的地方生活繁衍至今。

羌寨炊烟

关于石阡夏姓、姜姓等羌族的来源也有着不同的说法。

石阡县羌族以夏、姜两姓为主,他们散居在石阡县城及各乡镇。石阡县汤山镇羌族夏熙清说:“我们的祖先夏正大大约在明末由四川迁到石阡摩罗,已繁衍了十一代以上。”流传于夏姓羌族中的《迁徙歌》说:“我们祖宗原来住汶川,草坡、寿江美如画,因为要躲避战乱,只好含恨离开家。老家住不下,要把生路寻。”歌中的草坡、寿江,即岷江上游的草坡河、寿江河,在四川省汶川县境内。而姜姓族人介绍说:“姜姓原在甘肃天水郡,后迁四川,因官家征调,由川入黔,到石阡聚凤已十二代人。”他们在古歌中唱道:

我们羌族祖先,

住在什么地方?

就在沱水两岸,

种的是青稞

只因官家征调,

从那雪山一带走出,

祖公沿河往前走,

孤孤单单向前行。

民族的历史通过一代一代的传唱与诉说,得以保留在贵州羌族的记忆中,所有的来路都汇聚在川西北岷江畔的高山上,那里是他们的根。可能他们离开祖居地的原因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生命中都镌刻着同样的民族基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