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狂欢在亡灵前的舞蹈

狂欢在亡灵前的舞蹈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姑梦”、“揽酱”是畲族葬礼上的专用仪式,时间在晚夜家祭之后,次日凌晨起灵、出殡之前,伴随“开东家路”同步进行。寄这种祖源仪式的来处,就是畲族始祖盘瓠的葬仪。为此,同样的内容,在他族为决绝,在畲族却是依恋。畲族认为生者有七魄,死人有三魂。在畲族的祖源传说中,畲族的迁徙历程,是异常辛苦艰难的。
●狂欢在亡灵前的舞蹈●_黔岭山哈嗣:畲族

贵州畲族的葬礼上,有一个很特别的环节,即唱畲歌跳畲舞。

他们所跳的畲舞,名叫“姑梦”,唱畲歌时舂击的粑槽,畲语叫做“揽酱”,俗称“打浪槽”。“姑梦”、“揽酱”是畲族葬礼上的专用仪式,时间在晚夜家祭之后,次日凌晨起灵、出殡之前,伴随“开东家路”同步进行。

准确说来,无论“姑梦”,还是“揽酱”,都是畲族“开东家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鬼师领七人在室内开东家路,其余的人聚在灵堂前的晒坝上,将粑槽反扑,一人以鼓起引,三位膀粗腰圆的大汉,各手执舂杵,三方站定呈三角形,按鼓点提示,嘭嗒嗒、嘭嘭嗒,不断变换节奏,移形换位,下杵上击,尽力舂击粑槽,不惜力气,以最终舂破粑槽为吉。舂粑槽时,杵头下击,“嘭嘭”之声浑厚沉郁;回提时轻舒猿臂,杵头后斜,使杵尾在空中交错互击,“嗒嗒”之声清浅干脆,与下击形成呼应,刚柔兼具,顾盼有情。

简化了的“开东家路”

“姑梦”打浪槽的时候,祭灵的各项程序已基本完成,但尚未“起灵”离屋。所以亡人的棺材依然停放于丧家的中堂。此刻,神龛上的烛火依然通明,棺材前的香烛依然缭绕,棺材下的“地龙灯”依然长明。此时冲杵高举,万众瞩目,大家的兴奋点被移到了灵前门外的晒坝。但见手执舂杵的男儿,沉腰矬腿之间,嘭嘭之声暴起;展腰扬手之际,嗒嗒之声清越。当鼓声与舂击粑槽声融为一体的时候,在场的宾朋都沸腾了,男人群相呼和,女人跃跃欲试,姑娘媳妇们踩着鼓点、踏着节奏,在乒乒乓乓的旋律中冉冉而起,摆腰回首,甩胯踢足,婀娜多姿的身影舞起来了,娇俏和暖的面容舒展开来,而旁观的男女,仿佛也都神魔附体了似的,不计辈分,不管亲疏,一体扬声呼喝,热热闹闹,既为舂粑槽的汉子们加油,也为跳舞的姑娘媳妇们鼓劲。

这时候,舂粑槽是卖力的,跳舞是投入的,喝彩是真诚的,孝家的参与,更是倾力的。外来的人看了就不明白:慈亲的灵柩还摆在堂上,这些人怎么就如此“迫不及待”啊?

畲族粑槽舞

葬礼上的“送猪”

他们不知道,贵州畲族灵前的“姑梦”、“打浪槽”,本来就是祭灵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比普通的祭奠具有更高更广的人文关怀。畲族灵前舂粑槽,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十里相送”,是生者为死者送别的欢乐仪式,与别族无关,与欢乐无关,却与历史有关,与严肃有关。贵州畲族坚信,此刻,亡魂已领了鬼师的法旨,探明回归祖居的路线,正站在远行的路口,向亲人们频频挥手,准备启程……而他的身旁,会一路带着家人、亲族、寨邻们赠与他的鼓励与欢乐。有了这些热闹的场景,这孤身行进的亡魂将不会迷茫,也不再惧怕。

由此你知道,“姑梦”、“揽酱”作为贵州畲族专用于丧葬的一种仪式,亦如长歌当哭,是一种寓欢乐于庄重,形滑稽于典雅的祭仪,不仅有其遥远的依据,也有其合理的来历。寄这种祖源仪式的来处,就是畲族始祖盘瓠的葬仪。广东畲族民间流传的《重建盘瓠祠铁书》载:“(盘瓠)殡后,长腰木鼓,长笛短吹,男女连声歌唱,窈窕跳踢舞……”作为盘瓠后人,尤其作为一个对远祖常怀感激之心的民族,如果还聚居在一起,如果还没化为他族的话,是没有理由不承袭的。而贵州畲族在承袭中又增加了一些新意:沿袭“姑梦”,欢歌舞蹈入葬仪,借助“打浪槽”,帮助新鬼返回盘瓠身边。如此重亲孝祖,似此孝传孝行,这世上,真不多见。

为亡灵开路时,用畲语逆数来时的路径,引导亡魂亦步亦趋,步步靠近。其中有两个因素很关键,一是开路必用东家话(亦即畲语);二是必用东家古女装的上装一件。理由是,畲族的先祖只懂得畲语,只认识畲服。据此推断,畲语应是“交际语”,而畲族女古装,应该就算“信物凭证”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畲族的祖先们似乎也懂得了与时俱进,如今一些地方的“开路”,可开“东家路”,也可开“客家路”了。当然,开客家路时,祖先们肯定也学会了汉语,也就用不着畲族女装作凭证了。畲族的祖宗所住的地方既不是西方极乐净土,也不是什么天堂,但进入了祖宗的居地,对畲族而言,于生也有望,而于死也安心了。

葬仪上的“喊饭”

同是丧葬的仪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表达。为此,同样的内容,在他族为决绝,在畲族却是依恋。引导亡魂返祖地的《开路经》,也就宛如《林海雪原》中“小炉匠”手里的联络图,缺任何一环节,都将断掉下线。这就是不同民族对阴阳、对人鬼、对过往的不同态度。传统文化认为人有三魂七魄,他族并无分属,畲族却有专指。畲族认为生者有七魄,死人有三魂。人死以后,一魂守坟土,一魂上香火进祖鼓,一魂长途跋涉回祖先之地。畲族为亡魂开路时要用七人,就暗寓以生者的七魄,送死者之三魂,这就显得有情有义,温暖感人。

在畲族的祖源传说中,畲族的迁徙历程,是异常辛苦艰难的。群众一路呼喝,相互壮胆鼓劲,这才穿越了高山大川,赶跑了山魈野兽。现在亡魂要独自回归,那些凶险之地,又是必经的路途,于是生者担心亡灵害怕迟疑,担心孤魂为野鬼吞噬,所以专门安排男的“打浪槽”(舂击耙槽)女的“姑梦”(舞蹈),男人拼死猛撞粑槽,造出山鸣谷应的响动;女人们伸腰扭臀舞蹈,力求美妙婀娜。旁边的人群起围观,也要尽力欢呼闹笑,不拘形式,也不分老幼,只求声势浩大,气氛热闹。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极力模仿来时的气势,为亡魂壮胆,吓走猛兽恶灵。这样一来,生者欢乐,死者安心,完成了生与死的衔接。

家祭后诀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