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菌感染是怎么引起的

细菌感染是怎么引起的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见的病原菌有结核分枝菌、白喉棒状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些病原菌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及创伤感染。3.菌群失调 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称为菌群失调。若发生二重感染,应停用原抗生素,并对机体存在的菌类进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使用有关微生态制剂调整菌群,恢复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切实做到这些,就能有效地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一、细菌的分布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1.土壤中的细菌 土壤中具备细菌生长繁殖必需的营养物质、水分、适宜的酸碱环境及气体,所以细菌能在其中生存。一般在离地面10~20cm深度的土壤中细菌含量最多,土层愈深,细菌数愈少。土壤中大多数细菌为非致病菌,它们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土壤中含少数致病菌,它们来源于人和动物的粪、尿、痰等排泄物,以及传染病病死的人、畜尸体。常见的病原菌有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破伤风梭菌等。

2.水中的细菌 水也是细菌生存的天然环境,一般地面水比地下水含菌多,静止水比流动水含菌量多。它们来源于土壤、尘埃、人畜排泄物、垃圾等。水中病原菌可能有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霍乱孤菌等。水源的污染,可引起消化道传染病的流行,保护水源和注意饮水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3.空气中的细菌 空气中缺乏营养物质,又受日光照谢,不适宜细菌生长繁殖,因此空气中细菌含量和种类相对较少。它们来自土壤、尘埃以及人和动物的呼吸道和口腔排出物等。常见的病原菌有结核分枝菌、白喉棒状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些病原菌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及创伤感染。此外,空气中的非致病菌还可污染生物制品、药物制剂、培养基等,因此病房、手术室、制剂室、实验室等要经常进行空气消毒。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正常人体的体表及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见表2-1)。

表2-1 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img10

1.皮肤 皮肤上经常存在细菌,当皮肤损伤时可引起伤口感染。

2.口腔 口腔中有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环境,因而存在着数量和种类都较多的细菌,这些细菌与口腔感染和龋齿有关。

3.胃肠 道胃中因胃酸的作用,一般是无菌的。当胃功能障碍或胃酸分泌减少时,胃中可出现乳酸杆菌等;小肠分泌液中有杀菌物质,细菌很少;大肠中则含大量细菌。

4.呼吸道 正常人体的细支气管、肺泡是无菌的,上呼吸道黏膜则带有细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5.眼结膜 通常是无菌的,有时有葡萄球菌和结膜干燥杆菌。

6.泌尿生殖器 尿道口、外阴部、阴道及子宫颈有细菌存在,当菌群失调时,这些细菌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

正常人体的血液、内脏、骨骼、肌肉等部位均无菌。在医疗实践中,要进行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机体引起感染。

(三)正常菌群

1.正常菌群 正常人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人体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为正常菌群。

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

(1)生物拮抗:正常菌群通过营养竞争或产生代谢产物等方式使病原菌不能在人体定居或被杀死。

(2)营养作用:正常菌群参与物质代谢,营养转换和合成,如大肠杆菌合成B族维生素,这些维生素可被人体吸收利用。

(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可促进宿主免疫器官成熟,另一方面可刺激宿主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4)抗衰老作用: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双歧杆菌有抗衰老作用。

(四)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被打破,形成生态失平衡而导致疾病。这样原来在正常时不致病的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条件致病菌。这种特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寄居部位改变 如大肠杆菌从原寄居的肠道进入泌尿道,或手术时通过切口进入腹腔、血流等。

2.免疫功能低下 如应用大量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或放射治疗等,可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从而使一些正常菌群进入机体组织或血流,出现各种病症,严重的可导致败血症。

3.菌群失调 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称为菌群失调。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菌群失调时,往往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即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时产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体内正常菌群受到抑制或被杀灭,未受抑制菌或外来耐药菌趁机大量增殖而致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多引起二重感染,临床表现为肠炎、肺炎、鹅口疮、尿路感染或败血症等。若发生二重感染,应停用原抗生素,并对机体存在的菌类进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使用有关微生态制剂调整菌群,恢复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

(五)医院内获得性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常见于下列几种情况。

(1)交叉感染:由医院病人、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2)内源性感染或称自身感染:由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3)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械等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原则:①建立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②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认识,增强医务人员对病人的责任心;③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④合理地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切实做到这些,就能有效地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