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急进性肾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Ⅰ型RPGN
因Ⅰ型RPGN和Goodpasture病的发病机制相同,无进一步区分的意义,故同视为Ⅰ型RPGN。
(一)临床表现
发病有两个高峰,20~30岁和50~70岁,在我国以年轻男性多见,发病前部分病人有接触碳氢化合物(如汽油)的病史,多有“上感”样前驱症状,起病急骤,个别也可隐匿。
1.肾脏表现
(1)急性肾炎综合征的表现。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浮肿、高血压。蛋白尿常见,但大量蛋白尿不常见。
(2)肾功能改变。多表现为少尿或无尿,且多在肺部受累后或与其同时出现,常伴急性肾功能衰竭,个别轻症者可无肾功能损害(比例不一,报道为5%~35%)。
2.肾外表现
除Goodpasture病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或咯血外,其他的全身系统性受累不多见。吸烟和感染可加重出血。
(二)临床诊断
Goodpasture病主要表现为三联征:肺出血(程度不等)、肾炎(轻重不等,但常为急性肾衰)、和抗GBM阳性。RPGN则应具备后二者。
1.X线胸片
80%~100%异常。急性肺出血表现为以双侧肺门为中心的浸润或阴影,反复发生的少量出血可造成肺间质纤维化,表现为网状或毛玻璃样。
2.抗体检查
抗GBM抗体阳性。其中10%~30%可同时或在肾炎发生后出现ANCA阳性,其主要靶抗原为MPO和PR3,被认为是Ⅳ型RPGN。
3.其他检查
中-重度贫血(常与肺出血和肾功能不平行),血沉增快、血白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阳性
(三)病理诊断
荧光:IgG、C3呈线条样沿GBM沉积。
光镜:主要改变是新月体性肾炎。少数轻症患者(肾功能正常者)可仅表现为系膜轻度增生肾炎。早期主要为壁层上皮细胞和血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后期可见巨噬细胞和纤维母细胞,肾间质可有单个核细胞浸润和水肿。
二、Ⅱ型RPGN
此型实际上是由多种不同疾病所导致的,其共同特点为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肾小球沉积。本型在我国多见。本病可发生于IgA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急链后肾炎,也可发生在非IgA肾炎、膜增生性肾炎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基础上。
(一)临床表现
主要见于中、青年人,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除血尿、蛋白尿明显外,肾病综合征常见,全身多系统损害也少见。
(二)临床诊断
符合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血清抗GBM抗体、ANCA阴性。
(三)病理诊断
荧光:IgG或IgM(伴或不伴C3)在系膜区和毛细血管襻沉积,IgA沉积为主者,主要见于IgA肾病和过敏性紫癜。
光镜:除新月体形成外,常有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
三、Ⅲ型RPGN
也称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临床主要包括韦格纳肉芽肿(WG)、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CSS)(见表10-4),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表10-4 Ⅲ型RPGN中三种小血管炎的临床特征
摘自: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9):617
(一)临床表现
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多在50-60岁发病,男多于女性,好发于冬、春季节,病前多有“上感”样前驱表现。肾脏和肺脏是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最常累及的两个器官。约近90%的患者有肾脏受累,60%以上者有肺脏受累。
1.肾脏表现
(1)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浮肿、高血压。其中血尿见于所有的患者,绝大多数为镜下血尿。除个别人外,几乎都出现蛋白尿,但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即大量蛋白尿)不多,多为轻-中度,高血压不多见。
(2)肾功能改变。占3/4,且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和无尿,也可为非少尿型。少数肾功能呈缓慢进展,个别患者肾功能正常。
2.肾外表现
(1)肺脏。是最易受累的器官,占75%,表现形式多样,主要为哮喘、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或咯血。
(2)其他。可表现为发热、体重下降、多发性关节疼痛、肌肉痛、紫癜,结膜炎、色素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中耳炎、耳鸣、听力下降,腹痛、腹泻、便血、不易愈合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心衰、心律失常。单发神经炎等。WG还常有鼻窦炎和鼻甲肥大。其中耳和眼的表现常为早期症状。
(二)临床诊断
对于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上呈多系统受累表现时应高度怀疑本病,组织活检如见到典型的寡免疫沉积性小血管炎病变,如局灶、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可以确诊(见表10-5)。
表10-5 Ⅲ型RPGN中三种小血管炎的临床诊断
1.X线胸片
肺部常有阴影(此时易被误诊为肺感染、肿瘤、结核,但抗生素治疗无效),少数为游走性,少数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肺内多发结节和多发薄壁空洞(主要见于WG)。经合理治疗后,胸片常可呈戏剧性变化。
2.抗体检查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其中C-ANCA(胞浆型)阳性,其主要靶抗原为PR3(蛋白酶3),见于WG;P-ANCA(核周型)阳性,其主要靶抗原为MPO(髓过氧化物酶),见于MPA和CSS。
3.其他检查
中-重度贫血(常与肾功能不平行),血沉增快、血白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阳性。
(三)病理诊断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局灶节段纤维素样坏死性血管炎;一是新月体性肾炎。少数轻症患者(肾功能正常者)可仅表现为系膜轻度增生性肾炎。免疫学检查极少有免疫复合物流积。
四、各型之间的特点及诊断
(一)急进性肾炎与新月体肾炎的关系
见表10-6。
表10-6 急进性肾炎与新月体肾炎的关系
急进性肾炎是临床诊断,而新月体肾炎是病理诊断,虽两者有很大程度上的吻合但并非完全一致。
(二)各型急进性肾炎的特征
见表10-7。
表10-7 各型RPGN之间的临床特点
(三)急进性肾炎的鉴别诊断
见表10-8。
表10-8 常见急进性肾炎的鉴别诊断
(四)急进性肾炎的病理改变
见急进性肾炎特征和彩页。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长华,蔡林祥,陈建祥,等.新月体肾炎20例临床和病理分析,临床内科杂志,2007,24(3):195~197
2.张松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免疫学诊断,新医学,2006,37(10):682~683
3.王海燕主编.肾衰竭.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0~190
4.周春雷,陆融综述,姚智审校.巨噬细胞的浸润、活化与新月体肾小球肾炎,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06,26(4):530~534
5.王君,丁洁.肾脏疾病中新月体的形成及相关机制.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9):583~585
6.胡伟新.新月体形成机制及治疗对策.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8,7(4):370~374
7.廖文俊,范雪莉,胡雪慧.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9)617~6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