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的免疫学检查

常见的免疫学检查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常人免疫球蛋白含有2个重链和2个轻链,链间靠二巯键连接。免疫球蛋白是抗体的表现形式。是指Ig呈单克隆或多克隆异常增高,前者属于良性或恶性疾病,后者则继发于一些疾病。有关ANCA阳性的意义详见小血管炎一节。迄今已有20余种抗核内各种不同成分的抗核抗体相继被发现,其中有不少抗体对某种疾病的诊断有着高度的特异性或/和敏感性。高滴度ds-DNA抗体罕见于其

第七节 常见的免疫学检查

一、补体检测(complement,C′)

19世纪末,Bordet通过实验发现,新鲜免疫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56℃30min可使其灭活,这种成分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的血清中,并可辅助特异性抗体所介导的溶菌作用,Ehrilich认为:这种因子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称为补体。后来发现,补体并非单一成分,而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称补体系统。补体是新鲜血清中正常蛋白质的一部分,它由9种成分(按发现顺序命名为C1-C9)11种蛋白质连同衍生物等补体系统共含20多种蛋白组分。补体和其他体液因子或免疫细胞共同完成机体的免疫反应(见图2-20)。

1.提示补体激活途径

如C1系列、C4和C3降低,提示经典途径被激活,而单纯C3下降则提示旁路途径被激活。

2.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除下列疾病外,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肾综合征出血热、肝硬化肾小球病(合成下降)、感染性心内膜炎、冷球蛋白血症等都可以使C3降低(见表2-36)。

img82

图2-20 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

表2-36 能使补体变化的常见肾脏疾病

img83

虽然血中含有补体的种类很多,但含量都很低,相对C3最高,其次是C4、C1q和B因子,所以临床上常测定C3、C4、CH50,而且这些检查正好可以了解补体的激活途径,从而对某些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诊断都有重要意义。

二、血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正常人免疫球蛋白含有2个重链和2个轻链,链间靠二巯键连接。与IgA、IgG、IgM、IgD、IgE相对应的重链分别是γ(gamma)、α(alpha)、μ(mu)、δ(delta)和ε(epsilon),轻链则仅含κ(kappa)和λ(Lambda)。免疫球蛋白是抗体的表现形式。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分泌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具有免疫功能的Ig,也称为抗体(Antibody,Ab),所有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大部分免疫球蛋白属于γ球蛋白,一小部分是α、β球蛋白(见表2-37)。

表2-37 人体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img84

Ig的增高分为单克隆和多克隆两种情况。是指Ig呈单克隆或多克隆异常增高,前者属于良性或恶性疾病,后者则继发于一些疾病。单克隆增殖是某一单个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无限增殖,产生大量的均一单质的Ig,由于结构、功能完全一致,因而也称为单克隆蛋白(monoclonal protein,MP)或副蛋白(paraprotein),也常叫做M蛋白。多克隆增殖是指多种Ig的增殖,分两种情况,一是多种Ig,如IgA、IgG、IgM都高,一个是单一Ig增殖,虽只有IgG增高,但并不是单一性质,用重链基因重排(IgH)、PLR扩增或轻链分析,可发现这种Ig具有多样性,多克隆增殖是随意的,多为继发(见表2-38)。

表2-38 Ig异常的常见临床意义

img85

三、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是存在于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中的一类自身抗体,其抗原是多形核粒细胞(PMN)和单核细胞的胞浆成份。有关ANCA阳性的意义详见小血管炎一节。

以酒精固定的中性粒细胞为底物,应用IIF可产生两种荧光形态,从而分为二型。胞浆型ANCA(cytoplasmic,c-ANCA)和核周型ANCA(perinuclear,p-ANCA)。其中c-ANCA呈现中性粒细胞胞浆弥漫性颗粒样染色,并在核叶之间有重染者,c-ANCA诊断WG的特异性大于90%;p-ANCA表现为环绕细胞核周围,成连续带状胞浆亮染者,该型别主要与MPA、NCGN、CSS相关。c-ANCA的主要靶抗原为蛋白酶3(proteinase3,PR3),p-ANCA的主要靶抗原为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见图2-21)。

img86

图2-21 ANCA图谱(左为c-ANCA,右为p-ANCA)

四、抗核抗体谱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包含一组自身抗体,无种属和器官特异性,见于多种疾病,缺乏特异性。在自身免疫疾病当中,细胞核常成为自身免疫反应的重要靶子,细胞核的核膜、核内染色质、非组蛋白,以及由核糖核酸(RNA)和相关的蛋白质构成的各种核糖蛋白粒子等都可成为自身免疫反应攻击的靶子,产生ANA。所以ANA是抗核酸抗体和抗核蛋白抗体的总称。通常是7sIgG,但也可以是19sIgM。迄今已有20余种抗核内各种不同成分的抗核抗体相继被发现,其中有不少抗体对某种疾病的诊断有着高度的特异性或/和敏感性。

关于自身抗体的命名,主要遵循了4个原则。①按抗原的化学组成命名,如抗DNA抗体、抗核糖核酸蛋白(RNP)抗体等;②根据首次检出这种抗体的疾病,如SS-A/SS-B:(其中SS为干燥综合征Sjoegren′s syndrome的缩写)干燥综合征抗原A/B,Scl-70:(其中Scl是硬皮病Scleroderma的缩写)抗硬皮病抗体,70是指分子量为70KD;③根据首次发现带有该抗体的患者的名字,如Sm、Ro、La、Ku、Jo-1;④按抗原在细胞的位置命名,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着丝点抗体等(见表2-39)。

表2-39 抗核抗体的分类及主要抗体的临床意义

img87

注:CREST综合征指软组织钙化、雷诺现象、食道功能障碍、指(趾)端硬化、毛细血管扩张

抗核抗体的核型:用免疫荧光方法,依据其被染形态,分为5种:①均质型:核质染色均匀一致,此型与抗组蛋白抗体和抗DNA抗体有关;②颗粒型(斑点型):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核膜存在,此型多与可溶性核抗原(ENA)抗体有关,多见于混合型结缔组织病;③核周(核膜)型:即周边型。荧光包绕在核膜周围,多与抗双链DNA抗体有关,主要见于累及肾脏的SLE患者,且和疾病的活动性明显有关,缓解期以均质型多见;④核仁型:仅核仁染色,与4~6sRNA抗体有关,在系统性硬化症中较常见,也可见于口和眼干燥及关节综合征等;⑤着丝点型:处于分裂时相的Hep-2细胞为底物可出现依着丝点散在排列的特殊点状圆形,与颗粒型的区别是前者核膜消失(见图2-22、表2-40)。

img88

图2-22 5种抗核抗体的荧光图象

表2-40 5种抗核抗体荧光模型与对应抗体及临床意义

img89

抗DNA抗体又可分为单链(变性)和双链(天然)DNA抗体:①抗ss-DNA抗体:染色质是由双链DNA和组蛋白所组成,双链DNA变性后,双链拆开形成单链DNA。单链DNA不仅存在于SLE病人中,也可以存在于非SLE的其他疾病中,包括炎症性疾病、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物性SLE、硬皮病等。虽然它在致病性方面与抗ds-DNA相同,但特异性差,对SLE诊断价值较小;②抗ds-DNA抗体:对诊断SLE有较高的特异性,几乎仅在SLE患者中发现抗ds-DNA,特异性为95.2%,阳性率为74.0%。高滴度ds-DNA抗体罕见于其他疾病,如果在健康人检测到此抗体,其中85.0%在5年内可发展为SLE。抗ds-DNA阳性提示与狼疮性肾炎有关。且抗ds-DNA抗体与疾病活动度、特别是与活动性狼疮性肾炎密切相关,可以用来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一项指标。

抗组蛋白抗体:抗组蛋白抗体采用ELISA检测,可以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中出现,其中药物性狼疮的阳性率达90%以上,抗组蛋白抗体的滴度在服用异烟肼和SIE患者中最高。抗组蛋白抗体具有H1、H2A、H2B、H3和H4五个亚单位,不同的药物所致的抗组蛋白的亚单位抗体不同。

抗非组蛋白抗体:抗ENA(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抗体:ENA是指在盐水中可溶解的一部分核抗原,包括SS-A、SS-B、Sm、nRNP、Scl-70和Jo-1等抗原,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监测起着很大的作用。抗ENA抗体谱在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呈现不同组合,其中有的抗体仅见于某一疾病,成为诊断该疾病的血清标记性抗体,如抗Sm和抗ds-DNA均是SLE的标记性抗体;抗Sm对SLE的特异性100%,尽管抗Sm对SLE的阳性率只有33.3%,但抗Sm不会在其他疾病和正常人群出现。抗Scl-70抗体是硬皮病的标志性抗体,特异性为100%。抗Jo-1是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血清性抗体。抗SS-B是干燥综合征标志性抗体,抗SS-A可见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与光敏感有关,但在干燥综合征的阳性率最高达60.0%。抗nRNP抗体除见于SLE外,还可见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硬皮病和干燥综合征。总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同时检测ANA、抗ds-DNA、抗ENA谱,不仅能帮助诊断,而且还可以对自身免疫疾病分类和疗效观察提供有效证据,提高检测阳性率,降低漏检率。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活动度无明显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主编.当代尿液分析技术与临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丛玉隆.尿沉渣检查的标准化建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4):249~250

3.朱新有,张薇石,王永华.维生素C对干化学法测血红蛋白、胆红素及葡萄糖的影响.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3(5):291~292

4.王学强.尿分析仪检测尿液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探讨.中国民康医学,2006,3(18):3

5.周民,滔振东.UF-5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白细胞的测定分析.江西医学检验,2004,22(2):170~171

6.高娃,孙德珍.蛋白尿的产生与损害肾脏机制及定量检测研究进展.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1~1053

7.辛岗,王芳,王梅.点时间尿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检测的临床应用评价.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21(5):247~250

8.石俊,吴锡信,陈江林,等.计算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临床对比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0):712~713

9.潘建涛,曹聪.慢性肾衰竭的实验室检查.新医学,2005,36(2):115~116

10.王海燕,王梅主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1版:69~86

11.唐琦,史洁,陈楠,等.三种肾小球滤过率检测方法与TC-DTPA清除率的比较.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21(10):589~592

12.王生余.尿浓缩功能检查及影响因素.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1,10(6):564~568

13.扶云碧.血(尿)游离轻链升高的临床意义.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3):151~152

14.符克英,陈汝,钟路,等.血清ANCA检测对肾脏疾病患者的诊断意义.中国热带医学,2006,6(2):492~493

15.张晓时,何维敬综述,邹雄审校.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及其相关系统性血管炎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2):76~79

16.陈曼丹,陈林兴.抗核抗体谱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及应用.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上半月版:303~305

17.许以华,王继华.免疫印迹技术与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内部材料

18.曹海涛.抗核抗体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华北国防医药,2006,18(2):148~150

19.周建辉综述,陈香美审校.尿酸在临床疾病中的意义.实用医学杂志,2004,20(3):337~338

20.魏有仁.肾损伤标志物在中国的现状和展望.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17(5):1~3

21.林善琰,彭艾.加强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的临床意义的研究.上海医学,2004,27(8):541~542

22.丛玉隆,马俊龙.几种检测尿红细胞方法的价值与互补关系.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5):263~264

23.夏运成,张旭光,李志兰,等.尿液流式细胞分析仪红细胞激光参数与相差显微镜尿红细胞形态学相关性分析.中国医师杂志,2006,8(9):1181~1183

24.艾红梅,王昌富.尿液分析的现状与展望.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4):256~257

25.武蓉珍,刘胜勇,徐丽珍,等.草酸钙结晶对UF-100尿沉渣分析仪测定红细胞的影响.临床检验杂志,2002,20(4):4~5

26.郑宇琼,焦晓阳.流式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及显微镜检的临床应用意义探讨.江西医学检验,2001,19(1):5~6

27.赵玉强,李利军,催国立,等.离心对尿沉渣定量检测的影响.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20(6):3921

28.葛君,王丽娜.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来源定位评价.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5):914~9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