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尿液红细胞检查

尿液红细胞检查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尿的诊断首要的问题是应该区分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有关血尿的诊断及尿红细胞的检查,详见血尿一章。三种形态红细胞的比例在10%~30%之间,为混合性血尿,≤10%为非肾小球性血尿。Abrass和Laird认为:肾小球性病变引起的血尿中,在肾小管髓袢升支,红细胞与尿中Ig接触,从而使Ig被覆在红细胞的胞膜上。同时检测同一患者的血中红细胞,没有发现这种现象。一般要求观察100个红细胞,无论是哪一种Ig阳性,都要累计相加。

第三节 尿液红细胞检查

血尿的诊断首要的问题是应该区分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由于肾脏病变引起红细胞变形机制的不同,其检测的手段也不同,如红细胞形态变化,应该用显微镜观察,如果是大小(体积)变化,应该是流式细胞数或红细胞容积测定,如果是免疫球蛋白被覆在红细胞表面,应该做免疫荧光检查。所以尽管手段不同,但目的相同,而且还有互补作用。

一、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自1979年澳大利亚学者Fairley首先报道以来,国内也迅速展开了研究与验证,虽然到目前为止有关其形态的报道不计其数,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统一和规范,尤其是红细胞的形态如何界定和分型以及诊断标准,没有共识,绝大部分单位仍然采纳一直沿用近30年的澳大利亚标准(它是参照血细胞形态分型的),该标准从临床出发,因为形态划分太细,造成主观性太强,并不实用,而且,红细胞形态与病理类型或病情轻重并没有相关性,小部分学者的形态分形既简单又实用,减少主观性,反到值得临床推广。至于采纳何种显微镜(普通光镜、位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已经不是讨论的话题了,普通光镜既经济又不影响结果的判定,故做为首选。是否对标本进行染色,各有利弊,涂片染色标本容易辨认是其优点,但在标本的实际制作当中,红细胞非常容易洗掉,尽管有时使用白蛋白等涂膜,虽然细胞数可能多些,但背景可能会模糊,影响观察。也有学者提出用2%甲基绿直接染色观察,可避免上述缺陷。总之,能不染色就不染色。

通过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是最简单和最直观的主观检查方法,因为既往的形态描述,是参照血中红细胞的,而尿中的红细胞并不象血中那样典型、清晰。包括澳大利亚的Fairley在内的学者,对尿中的红细胞形态的描述总共达30余种,诸如马蹄形、月牙形、铜钱形、颗粒样、口形、开口笑形、花环形、面包圈形、靶形、皱缩形、凹陷形、影形、锯齿形、戒指形、葫芦形、缺损形、裂形、帽状、星形、棒形、三角形、小环形、小圆形、滴状等,因为这些形状的判定都是人为的,没有一个具体的规范,所以势必会增加主观性。为了避免这些缺陷,近来一些学者对特异性的红细胞进行了研究,发现一些形态的红细胞特异性很强,如棘形红细胞,但单靠一种红细胞形态,会使其敏感性下降,误诊率增高。为增加其敏感性,作者也做了大量工作,发现对棘形(也有称之为芽孢形)、环形(也有称之为面包圈、呼啦圈形)、靶形(也有称之为圆有血红蛋白形)三种形态进行定量分析,认为对鉴别诊断有着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之所以选择这三种红细胞,一是因为这三种形态非常容易辨认,二是它们在尿中的出现几率也高,这样会使主观性明显下降,经双盲对比,结果非常满意。有关血尿的诊断及尿红细胞的检查,详见血尿一章。

根据作者近20年的经验,认为下述条件可以做为诊断肾小球性血尿的参考(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标准):①红细胞大小不等;②棘形、环形、靶形三种形态红细胞的比例≥30%或棘形红细胞≥5%。三种形态红细胞的比例在10%~30%之间,为混合性血尿,≤10%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其中,混合性血尿中,肾小球性占绝大部分。这个标准笔者认为最值得推广(见表2-25、图2-13)。

表2-25 两种红细胞形态的诊断对照

img64

img65

图2-13 非肾小球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左)和肾小球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右)

二、尿流式细胞学检查

该方法已经在上一节中详述,此不再赘述。尿流式细胞学检查提供了更多有关尿红细胞信息的数据,尤其是RBC-P70Fsc和RBC-Fsc直方图,是鉴别肾小球性/非肾小球性血尿最有价值的指标,是血尿过筛实验的主要检查,但由于在肾小球性血尿时,会受到众多与红细胞大小相似物质的影响,使其特异性下降,造成假性肾小球性血尿,因此必须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显微镜检查,以便确认。

三、尿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测定

1986年Shichiri应用Coulter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发现肾小球性血尿的尿MCV明显低于非肾小球性血尿,而且前者的高峰左移,即小于72fl处分布,呈非正态分布,后者的高峰位于高容积区,呈正态分布,与正常红细胞分布曲线图基本一致,混合性血尿红细胞体积分布曲线出现双峰,即在72fl左边出现一个“肾性血尿”峰,在72~110fl处出现了一个“非肾性血尿”峰,依此来鉴别血尿的来源。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把红细胞分布曲线分为3种:①肾小球性分布型:红细胞容积小,高峰偏于低容积区的单峰,呈不规则分布;②非肾小球性分布型:高峰位于100fl左右的单峰,与血液中红细胞分布相似;③混合性分布型:具有以上两型特征的双峰分布。虽然国内各家报道的最佳分界点略有差异,但多以72fl为标准(见表2-26、图2-14)。

表2-26 不同作者的标准

img66

img67

图2-14 非肾小球性血尿(左)和肾小球性血尿(右)的容积曲线

四、红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该方法由于操作相对复杂,费时、高成本、技术条件高,是否会被临床普遍接受?还是仅仅做为上述方法不能确定诊断时采取的一个补充手段?国内第四军医大学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原理

红细胞荧光染色的原理是根据尿红细胞膜上被覆着Ig(免疫球蛋白),然而其机制尚不清楚。Abrass和Laird认为:肾小球性病变引起的血尿中,在肾小管髓袢升支,红细胞与尿中Ig接触,从而使Ig被覆在红细胞的胞膜上。同时检测同一患者的血中红细胞,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二)方法

取10ml尿液,1500r/min离心10min。去上清液,加10ml生理盐水同条件洗涤1次,再离心后取尿沉渣涂片(每份标本4张),自然干燥,丙酮固定10min,立即进行荧光染色。如当时不能立即染色,应放入-20℃冰箱内保存备用,但要在3天内进行检查。将固定好的标本用pH值=6.0的磷酸盐缓冲液冲洗1次,加入免疫球蛋白荧光抗体(IgA、IgG必做!),放进湿盒37℃温箱孵育40min,然后用pH值=6.0的磷酸盐缓冲液冲洗3次(力量不要大),滴加甘油缓冲液,在暗室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记数。一般要求观察100个红细胞,无论是哪一种Ig阳性,都要累计相加。

(三)判定标准

强阳性:阳性率>90%,多为(免疫导致的)肾小球肾炎

阳性:阳性率80%~60%,多为肾小球血尿

弱阳性:阳性率60%~30%,多为混合性血尿

阴性:阳性率<30%,非肾小球性血尿

(四)评价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对尿中红细胞上的Ig进行染色,也可能是鉴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的一个很好方法,一但些非免疫因素导致的肾脏病变,如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硬化等,在理论上尿中应该没有免疫球蛋白出现,此时尿中的红细胞荧光是否为阳性,如果阳性该如何解释其产生的机制?所以该方法尚不成熟,还需要大样本及与肾脏病理进行对照研究(见表2-27、图2-15)。

表2-27 几种常见肾脏病的尿红细胞形态与荧光染色结果比较

img68

摘自: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4,3(5):351

img69

图2-15 尿中红细胞的免疫荧光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