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胆红素代谢功能试验

胆红素代谢功能试验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清中因含有胆红素而呈淡黄,若血清中胆红素增加则黄色加深。溶血性黄疸时,血清中间接胆红素增加,故直接反应阴性而间接反应强阳性。肝细胞性黄疸时,两种胆红素均增加,而以结合胆红素为主,故呈直接迅速反应或直接双相反应,间接反应亦呈阳性。此试验较上述两项试验检查结果更准确可靠,较少受其他色素影响。一般情况下,血中胆红质增加1mg%,黄疸指数增加10个单位。

一、胆红素代谢功能试验

(一)血清黄疸指数测定:

【原理】

血清中因含有胆红素而呈淡黄,若血清中胆红素增加则黄色加深。一般用1∶10000重铬酸钾溶液的颜色为标准,以此色度为一个单位,然后将血清的颜色与之比较,所得血清色度即为黄疸指数。

【正常值】

4~6个单位。

【临床意义】

7~15单位时,患者皮肤、巩膜未见黄染,称隐性黄疸;临床上出现黄疸则多超过15单位。该试验简单,有利于早期发现黄疸,了解黄疸的程度及消长,但不能鉴别黄疸的类型。

(二)血清胆红素定性试验(凡登白试验):

【原理】

正常血清内的游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重氮试剂接触后不立刻起反应,需要加酒精后才能形成红紫色偶氮胆红素,红紫色的深浅和间接胆红素的量成正比,此反应即称凡登白间接反应。但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可直接与重氮试剂反应形成红紫色的偶氮胆红素。当血清中主要是直接胆红素增高时,则加入重氮试剂后立即呈现红紫色,且在30秒钟内达到最深,称直接迅速反应;于1分钟内出现红紫色,1分钟后逐渐加深者,称直接双相反应;1分钟后才出现红紫色,称直接迟缓反应。

【正常值】

直接反应阴性,间接反应弱阳性。

【临床意义】

阻塞性黄疸时,血清中直接胆红素增加,故呈直接迅速反应。溶血性黄疸时,血清中间接胆红素增加,故直接反应阴性而间接反应强阳性。肝细胞性黄疸时,两种胆红素均增加,而以结合胆红素为主,故呈直接迅速反应或直接双相反应,间接反应亦呈阳性。

(三)血清胆红素的定量测定:

此试验较上述两项试验检查结果更准确可靠,较少受其他色素影响。它可测定总胆红质和直接反应中1分钟内显色的胆红质含量(1分钟胆红质的含量大致相当于结合胆红质的含量)。后者临床意义更大。一般情况下,血中胆红质增加1mg%,黄疸指数增加10个单位。

【原理】

因胆红素定性试验,在血清中加入重氮试剂出现紫红色化合物后,于1分钟时立即进行光电比色,即得直接反应中1分钟胆红素含量,即1分钟内直接胆红素含量,然后再加入乙醇溶液,使间接胆红素亦显色,通过比色得血清总胆红素含量。

【正常值】

正常人血清总胆红质1.7~17μmol/L;1分钟胆红质0.7~7μmol/L,约占总胆红质的0.35以下。

【临床意义】

1.血清总胆红质17~34.2μmol/L为隐性黄疸。大于34.2μmol/L则为显性黄疸。临床意义与黄指数同。

2.1分钟胆红质:

(1)溶血性黄疸:血清总胆质轻度至中度增高,一般不超过85.5μmol/L,以间接胆红质为主。1分钟胆红质(即直接胆红质)减少,仅占总胆红质0.2以下。

(2)肝细胞及阻塞性黄疸:1分钟胆红质增高,占总胆红质0.35以上;而阻塞黄疸较肝细胞性黄疸增高更明显。

(3)1分钟胆红质检查:对轻度肝细胞损害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如轻型肝炎、心功能不全的肝损害、肝转移癌、肝硬化等,当总胆红质检查还在正常范围时,1分钟胆红质的比例已有增高,可为肝细胞损害的依据。

(四)尿胆原(素)试验:

【原理】

在酸性溶液中,尿胆原可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作用,呈樱红色的化合物。

【正常值】

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

1.肝细胞性黄疸:病毒性肝炎早期;尿胆原阳性。

2.溶血性黄疸:尿胆原阳性。

3.阻塞性黄疸:尿胆原阴性。

4.肝硬化、中毒性肝炎、尿胆原阳性;发热、心功能不全,可呈弱阳性。

(五)尿胆红素定性试验:

【原理】

当尿中胆红素增加时,胆红素可被碘氧化,形成胆绿素而呈绿色,从而测出尿中有无直接胆红素。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呈阳性;溶血性黄疸,呈阴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