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检验
(一)皮肤试验
皮肤试验简称皮试。其原理为:当相应的抗原进入致敏者皮肤时,与吸附在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释放出活性介质,导致注射局部Ⅰ型超敏反应性损伤。
1.试验类型与方法 常用的试验类型包括皮内试验和点刺试验,一般多选择受试者前臂曲侧、上臂伸侧或背部为注射部位,便于结果观察。
(1)皮内试验 皮肤消毒后,用皮试针头将抗原提取液注入皮内,注入量一般为0.01~0.03 mL,使局部皮肤形成直径2~3 mm的皮丘。如同时试验多种抗原时,相互间隔至少4 cm,以免强烈反应时混淆结果。皮内试验具有结果准确、应用范围广、敏感性高等优点,是检测Ⅰ型超敏反应最常用的方法。
(2)点刺试验 又称挑刺试验或刺痕试验。试验时将抗原滴于试验部位的皮肤上,用针尖透过液滴在皮肤上轻轻挑刺一下,以刺破皮肤而不出血为度,1分钟后拭去抗原液。也可采用特制的带孔塑料板(可用酶标板)将各种皮试液分别置于孔内,将点刺针放入孔内用皮试液浸泡备用,点刺时将针取出刺入皮肤即可。点刺试验较皮内试验安全、假阳性较少,但敏感性稍低,故皮试液浓度要比皮内试验高10~100倍。
2.结果判定与分级标准 皮肤试验结果应在皮试后15~30 min内观察,皮内试验的阳性反应以风团为主,点刺试验的阳性反应以红晕为主,其判断标准及分级见表11-1。
表11-1 皮肤试验的结果判定标准
3.结果分析与注意事项 有时,皮试结果可能与机体实际情况不符,即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1)假阴性结果常见原因 ①变应原浓度过低或失效;②患者皮肤反应性较低,如老年患者、过敏性休克或哮喘发作之后的患者;③皮试前使用过抗组胺药或免疫抑制剂;④注射深度过深或注射剂量过少。
(2)假阳性结果常见原因 ①皮试液含有非特异性刺激物;②患者有皮肤划痕症(from百利);③操作手法较重;④注射剂量过多或浓度偏高;⑤注入少量空气。
为避免假性结果,应选择合适浓度的皮试液,操作者的动作应准确、轻柔,并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此外,皮试也可引起全身反应,故注射时必须准备常规的抢救药品和设施,注射后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严重反应,应及时处理。
4.应用与评价 虽然皮肤试验的影响因素较多,但其能反映机体内的实际免疫状态,并且操作简单易行,结果可信,故常用于防治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作为药物或疫苗过敏的检查。
(二)激发试验
1.支气管激发试验 支气管激发试验(bronchial provocative test,BPT)是测定支气管吸入某种刺激性物质后产生收缩反应程度的方法,也称为气道反应性测定。临床试验中,使受试者雾化吸入一定量的激发物,通过比较吸入前后的肺通气功能指标,从而判断受试者气道反应性的程度。
特异性BPT是以一定浓度的变应原(尘螨、花粉、动物皮毛等)作为激发物,而非特异性BPT则直接以一些效应物质(组胺、白三烯E4、醋甲胆碱、高渗与低渗盐水)激发受试者。
BPT虽有一定的危险性,但特异性较高,与受试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相关性较强,临床主要用于确定支气管哮喘的变应原。此外,BPT在检测新制剂的抗原性、评价平喘药物疗效以及观察脱敏治疗的效果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BPT的缺点是每次仅能用一种抗原进行试验,设备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而且存在一定的风险,故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2.其他激发试验
(1)食物激发试验 主要用于确定引起患者过敏反应的食物性变应原。先让患者食用已知不能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观察病情变化。当症状改善后再逐一添加食物品种,直到出现过敏症状。
(2)口腔激发试验 将变应原直接与受试者口腔黏膜接触,阳性反应为口腔黏膜出现肿胀或充血。主要用于食物、药物等变应原的检查。
(3)结膜激发试验 将变应原滴于一侧眼睛,如果受试眼睛出现结膜充血、水肿、分泌增多、瘙痒,甚至眼睑红肿等现象时即可判断为阳性反应。主要用于检查引起眼部变态反应的变应原。
(4)鼻黏膜激发试验 将变应原吸入或滴入受试者鼻腔,15~20分钟后,如受试者出现鼻黏膜苍白水肿、并伴有鼻痒、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即可判断为阳性。主要用于检查引起鼻炎的变应原。
(三)血清IgE的测定(见第七章)
(四)相关细胞的测定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均为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炎症细胞,该类细胞增多常作为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也可作为疗效判定的指标之一。
1.嗜酸性粒细胞测定
(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临床多用直接计数法。常用苯酚甲醛伊红染液染色,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颗粒中富含碱性氨基酸和碱性蛋白,等电点为pH值11,易与阴离子染料结合而着色。由于该染液为低渗溶液,可溶解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增加背景清晰度,使得嗜酸性粒细胞易于被识别。
(2)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的测定 常用的检测技术为放射免疫吸附技术和ELISA。ECP是由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毒性蛋白之一,导致呼吸道上皮的损伤和脱落,它可反映嗜酸性粒细胞的激活程度及分泌毒性蛋白的能力。
(3)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涂片检查 由于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增加并结合,继而造成嗜酸性粒细胞穿过内皮迁移或浸润于病灶部位。采集鼻涕与痰液的黏稠部分,也可采集眼、中耳分泌物及大便的黏液涂片、干燥后用Hansel染色液(含伊红黄及亚甲蓝)染色镜检。
2.嗜碱性粒细胞测定
(1)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常用直接计数法。碱性染液含有0.1% EDTA、阿利新蓝、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和硫酸铝等成分,能使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溶解,易于观察嗜碱性粒细胞。本试验常作为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诊断的筛选试验,也可作为疗效考核的辅助指标。
(2)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嗜碱性粒细胞因含有大量的嗜碱性颗粒,易被染色。当加入过敏原后,胞质脱颗粒,细胞不再着色。根据染色细胞数的减少,判断过敏情况。常用试管法检测,其结果与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dioallergosorbent test,RAST)和皮肤试验的符合率很高,可用于寻找过敏原及判断脱敏治疗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