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吞噬细胞功能测定

吞噬细胞功能测定

时间:2022-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有吞噬作用的白细胞,应同时记录所吞噬的细菌数。37℃培养18 h后,计数生长菌落数,以了解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NBT阳性细胞百分率可反映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功能。通过计算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来判断该细胞吞噬抗原异物的能力,通过观察鸡红细胞的消化程度来判断巨噬细胞的消化功能,从而判断机体免疫能力的强弱及所处的免疫状态。本法稳定方便,是检测不同疾病患者巨噬细胞功能的指标之一。

二、吞噬细胞功能测定

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大致分为趋化、吞噬和胞内杀灭作用三个阶段,可分别对这三个阶段进行功能检测。

(一)中性粒细胞功能测定

1.趋化功能测定 中性粒细胞在趋化因子如微生物的细胞成分及其代谢产物、补体活性片段C5a、C3a、某些细胞因子等的作用下产生趋化运动,其趋化运动强度可反映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常用琼脂糖凝胶板法检测。

【原理】

在趋化因子的吸引下,中性粒细胞作定向移动。根据其在琼脂糖凝胶板上移动的距离,即可判断其趋化功能。

试剂与器材】

(1)趋化因子、白细胞悬液、15.0 g/L琼脂糖、RPM I 1640培养基、甲醇等。

(2)温箱、湿盒、载玻片、打孔器、测微器等。

【操作方法】

(1)融化琼脂糖胶液,水浴中冷至56℃,加入等体积的RPM I 1640培养基(预温至56℃)和灭活小牛血清(最终浓度为10%)及适量青霉素、链霉素,混匀。

(2)于每块洁净载玻片上浇注上述凝胶液3 mL,置4℃30 min使之充分凝固。每份检样打孔3个,按左、中、右排列,孔径3 mm,孔距2 mm。

(3)左孔加趋化因子,中孔加白细胞悬液,右孔加对照培养基1 640,加样量均为10μL。

(4)将载玻片置湿盒内,在含5% CO2的环境中,37℃温育3 h或4~8 h。

(5)将载玻片浸于甲醇中30 min,剥除凝胶膜,用吉姆萨染液染10 min,镜检。

【结果判断】

测量白细胞向左侧孔移动的距离即趋化移动距离(A)和向右侧孔移动的距离即随机移动距离(B),计算趋化指数(A/B),判断细胞的定向移动能力(图8-3)。通常新生儿的趋化指数为2.0~2.5;成人的为3.0~3.5。

img93

图8-3 白细胞趋化运动示意

【注意事项】

(1)应通过预实验选择趋化因子和白细胞悬液的最适浓度。

(2)浇注琼脂糖凝胶板时应在水平台面上进行,以保证凝胶板厚度均匀。

【临床应用】

该法主要测定中性粒细胞定向移动的能力,从而判断其吞噬功能。

2.吞噬与杀菌功能测定

(1)显微镜检查法 将白细胞与葡萄球菌或白色念珠菌悬液混合温育,涂片,固定,碱性亚甲蓝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情况,计算吞噬细菌和未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数。对有吞噬作用的白细胞,应同时记录所吞噬的细菌数。按下式计算吞噬率:

吞噬率(%)=(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数/计数的白细胞数)×100%

另外,碱性亚甲蓝染料仅能使死亡细菌着色,而活菌对其排斥,因此可根据被吞噬的细菌是否着色测定杀菌率。

杀菌率(%)=(胞内含着染菌体的细胞数/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数)×100%

(2)溶菌法 将白细胞悬液与经新鲜人血清调理过的细菌(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按一定比例混合,温育。每隔一定时间取定量培养物,稀释后接种固体平板培养基。37℃培养18 h后,计数生长菌落数,以了解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

杀菌率(%)=(1-作用30、60、90 min菌落数/0 min菌落数)×100%

(3)NBT还原试验 中性粒细胞在吞噬杀菌过程中,能量消耗剧增,耗氧量也随之增加,磷酸戊糖旁路的代谢活性增强,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使葡萄糖的中间代谢产物6-磷酸葡萄糖氧化脱氢酶转变为戊糖。如加入硝基蓝四氮唑(NBT),则可被吞噬或渗透到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接受所脱的氢,使原来呈淡黄色的NBT还原成点状或块状的蓝黑色甲臜颗粒,沉积于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呈NBT阳性细胞。NBT阳性细胞百分率可反映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功能。常用的刺激物有细菌内毒素和胶乳颗粒等。

(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原理】

单核-巨噬细胞对颗粒性抗原物质具有很强的吞噬功能,将待测的单核-巨噬细胞与某种可被吞噬而又易于计算的颗粒,如鸡红细胞(CRBC)、白色念珠菌、酵母菌细胞等作用后,根据吞噬细胞吞噬颗粒物质的多少,可计算出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粗略了解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试剂与器材】

(1)CRBC悬液 自鸡腋下静脉或心脏采血,Alsever(或血库ACD保存液)抗凝并保存,置4℃可有效保存1个月,临用前将CRBC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配成5×106RBC/mL悬液。

(2)斑蝥乙醇浸液 称取中药斑蝥1 g,研磨后加入无水乙醇10 mL,置室温浸2~4 d,用滤纸或多层纱布过滤,可得100 g/L斑蝥乙醇浸液。

(3)显微镜、温箱、载玻片、纱布、滤纸等。

【操作方法】

(1)收集单核-巨噬细胞 将约1 cm2的滤纸片在斑蝥乙醇液中浸湿,贴在受试者前臂内侧皮肤上;覆盖一块塑料薄膜,用无菌纱布固定,4 h后去除滤纸和薄膜,在皮肤红肿处罩上一个拱形小盒盖,用胶布固定,纱布覆盖48 h后取下盒盖,可见形成的皮泡。以无菌操作抽出泡内液(内含单核-巨噬细胞)0.5~1.0 mL,注入离心管

(2)吞噬试验 取洗过的CRBC悬液0.01 mL加于泡液中混匀,37℃温育30 min,每10 min摇动一次。1 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取沉淀物混匀,涂于载玻片上制成薄膜晾干。甲醇固定,吉姆萨染色,油镜下观察。

【结果判断】

计数200个单核-巨噬细胞,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并通过观察鸡红细胞的消化程度,判断其消化功能。

吞噬率(%)=(吞噬CRBC的细胞数/200)×100%

吞噬指数=细胞中吞噬CRBC总数/200

消化程度分3级:①未消化,CRBC核清晰,浅紫红色,胞质浅红或黄绿色。②轻度消化:CRBC核模糊、肿胀,紫蓝色,胞质浅黄绿色。③完全消化:CRBC核溶解,染色极淡,胞质中间空泡。

【注意事项】

斑蝥敷贴法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有时会引起局部感染,应慎用。

【临床意义】

通过计算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来判断该细胞吞噬抗原异物的能力,通过观察鸡红细胞的消化程度来判断巨噬细胞的消化功能,从而判断机体免疫能力的强弱及所处的免疫状态。

知识与技能拓展

巨噬细胞促凝血活性测定

激活的巨噬细胞可产生一种与膜结合的凝血活性因子,加速正常血浆的凝固。取已经37℃预温的正常的兔血浆和CaCl2混合液,加入经黏附有单层巨噬细胞的试管中,移至37℃,记录血浆凝固时间。实验证明当巨噬细胞与LPS、肿瘤相关抗原或HBsAg等温育后,可见血浆凝固时间明显缩短。本法稳定方便,是检测不同疾病患者巨噬细胞功能的指标之一。

思考题

分离PBMC时,离心前应注意将抗凝血与淋巴细胞分层液保持清楚的界面,否则将影响分离效果,分析其原因。

(张洁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