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再障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费用

再障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费用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指由于骨髓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骨髓脂肪化、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约半数以上患者无明确病因可寻,称为原发性再障。再障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与造血干细胞缺乏或缺陷、造血微环境缺陷、免疫异常及遗传因素等有关。再障属难治性血液病的范畴。在有效治疗出现前,重型再障预后恶劣,多数患者在一年内死亡。大力开展防治病毒性肝炎及其他病毒感染。

五、再生障碍性贫血

【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指由于骨髓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骨髓脂肪化、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1.病因 再障的病因尚未明了。约半数以上患者无明确病因可寻,称为原发性再障。继发性主要与药物、化学物质、放射线、病毒感染(如EB、巨细胞、登革热病毒)等有关。再障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与造血干细胞缺乏或缺陷、造血微环境缺陷、免疫异常及遗传因素等有关。

2.临床特征 再障的临床表现与全血细胞减少程度有关,也与临床类型有关。

(1)贫血 就诊时多为中至重度贫血,贫血严重者需反复输血支持。

(2)反复感染 因粒细胞减少,患者易发生感染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除皮肤黏膜表浅感染外,严重粒细胞减少者可发生深部感染如肺炎和败血症。以细菌感染为常见,亦可见真菌感染。

(3)出血倾向 主要因血小板减少所致。常见皮肤黏膜出血,如出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及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是再障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4)其他与症状相应的体征,极少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

(5)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特点是全血细胞减少,但三系减少程度不一。少数患者可呈二系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

2)骨髓象 骨髓穿刺多部位增生不良,三系造血细胞减少,无明显病态造血现象。非造血细胞成分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增多。可见脂肪滴增多,骨髓颗粒减少。在判断造血功能上,骨髓活检优于骨髓穿刺,主要特点是骨髓脂肪变,三系造血细胞和有效造血面积均减少。

3.分型标准

(1)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障I型、SAA-I型) ①临床:起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出血。②血象:除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外,须具下列3项中2项:a.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b.白细胞明显减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c.血小板<20×109/L。③骨髓象:a.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低,非造血细胞明显增多,淋巴细胞增多(>70%)。b.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明显增加。

(2)慢性型再障(CAA) ①临床:起病慢,病情进展缓慢,贫血轻度或中度,感染和出血均较轻。②血象: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3项中至少有2项减低(包括血小板减低)。③骨髓象:a.二至三系细胞减低(巨核细胞系必须减低),淋巴细胞增多(>30%)。b.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多。

(3)重型再障Ⅱ型(SAA-II型) 如慢性型再障病情加重,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低如急性型再障者。

【防治】

1.治疗

(1)病因治疗 尽可能寻找和去除病因,避免停止接触或服用引起再障的有害药物、化学物质或放射线。

(2)一般治疗 输入各种成分输血作为替代治疗。但对准备做骨髓移植的患儿尽可能避免输注,以免影响移植的成功。必要时血制品照射25Gy后输注。

1)防治感染 应迅速寻找感染源和感染病菌。在细菌未明确前经验性应用强有力的广谱抗生素治疗。继发性的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原虫感染也可见。应注意针对病原进行治疗。慎用粒细胞输注。可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

2)成分输血 作为替代治疗。当患儿血红蛋白低于30~40g/L或因贫血而发生心力衰竭时可给予红细胞输注;血小板低于2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宜及早输注浓缩血小板,以预防致命性出血(如颅内出血)。如拟行干细胞移植,则应尽量避免输血,以提高植入成功率。必要时血制品照射25Gy后输注。

(3)特殊治疗或药物治疗

1)造血干细胞移植 适用于急性或重型再障,50%~70%的患儿移植后可获长期生存。影响异基因骨髓移植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

2)免疫抑制剂治疗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环孢素A。主要用于无合适供体作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或重型再障治疗。ATG或ALG是异种蛋白,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和血清病等。用前需做过敏试验,具体方法根据不同类型而不同。

3)环孢素A(CSA) 适用于病情不适宜应用ATG或无效者。剂量:4~8mg/(kg·d),连用1~2个月,见效后逐渐减量,总疗程至少3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肾毒性,其次为肝脏损害、多毛、齿龈增生、水钠潴留、肾性高血压等。疗程中每月复查肝、肾功能1次。减量或停药后不良反应逐渐消退。

4)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 适用于无并发感染者。剂量:20~30mg/(kg·d),连续使用3d,继之每4~7d减半量直至1mg/(kg·d)。

5)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每次1g/kg,每4周1次,连用4~6次;或0.4g/(kg·d),连用5d,以后每次1g/kg,间隔4周,可重复3~4次。

上述各药可单用或联合用药。总的有效率在40%~70%左右。对免疫抑制剂无效病例中,25%患儿可对第2疗程治疗发生反应。

(4)慢性型再障(CAA)的治疗 目前多以雄激素加中药综合治疗为主,同时可配合其他药物。

1)雄激素 适用于慢性型再障或轻型再障,或与其他免疫抑制剂同用。主要是提高体内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和直接促进红系造血。有效率70%~80%。显效时间多数在用药后2~4个月,丙酸睾酮不少于6个月。其疗程长短因不同制剂可有较大差异。丙酸睾酮1~2mg/(kg·d),每日或隔日肌内注射1次;司坦唑醇(康力龙)0.1~0.3mg/(kg·d)或1~4mg/d,分次服。不良反应:雄性化,肝功能损害及水钠潴留。定期复查肝功能。

2)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0.5~1.0mg/(kg·d),口服。与雄激素合用可减轻出血倾向。

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单用EPO治疗再障不理想,如与GM-CSF合用可提高疗效。

再障属难治性血液病的范畴。在有效治疗出现前,重型再障预后恶劣,多数患者在一年内死亡。主要死亡原因是颅内出血和严重感染。随着骨髓移植和免疫抑制治疗等有效疗法的临床应用,重型再障的预后已有较大改善。慢性再障进展缓慢,经治疗后有70%~80%患者病情可获不同程度的改善,唯血小板较难完全恢复。少数患者可获完全缓解。

2.预防 ①对造血系统有损害的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防止滥用。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观察血象。②对接触损害造血系统毒物或放射性物质的工作者,应加强各种防护措施,定期进行血象检查。③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及各种感染。大力开展防治病毒性肝炎及其他病毒感染。④从事放射工作者,必须严格操作程序,加强防护,而患者应尽可能减少放射诊断治疗次数,避免过多照射发生。⑤化学物质尤其是药物,是导致再障的最常见因素,所以必须注意合理用药。尽可能避免应用氯霉素,解热镇痛剂等。⑥避免接触苯等有害化学物质。有超量饮用糖精导致再障的报道,故宜少食糖精。患营养性贫血,应积极治疗,以免迁延不愈发展成再障。⑦注意饮食营养,进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多吃大枣山药粥、甲鱼汤、排骨汤,有出血倾向者进食无渣半流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