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对得失感与“患得患失”

应对得失感与“患得患失”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是对于类似于A提出的选择难题,笔者无法给出确定的建议,因为A的问题并不在于选择什么,而是在于他患得患失的性格特质。[8]患得患失,是强迫性人格者的一个常见特点。患得患失者,对于想象中的得与失,像现实中的得与失一样感到焦虑。这两种患得患失[9]的第一种更为幼稚一些。在咨询中,由第一种患得患失向第二种患得患失的转变,也是改善的一个标志。

应对得失感与“患得患失”

一个大学四年级的学生A向笔者陈述他的困境。他说他对科研感兴趣,想读研究生。但他得知,读研期间,他的经济状况将不会有太大的改善。目前他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他希望能尽快挣钱,回报养育自己的父母。他考虑在社会上找一个收入不错的工作(这个学生的专业能保证他会有一个不错的起薪) ,但他又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在社会上工作,他认为自己不喜欢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他说他在实习中看到的社会现实让他颇感失望。对于读研的选择,除了经济上的顾虑,他也担心自己是否能顺利通过入学考试。他的成绩不差,如果正常发挥的话,考上的可能性并不低,然而,正如他所说,“考研这件事很难保证有绝对可靠的结果” 。在大学四年级投入考研的准备,他担心自己又会因此耽误了找工作,以至于失去了在毕业时找到好工作的机会。他又考虑出国留学,这条路,似乎既能在经济收入上(如果在国外能拿到助研津贴的话)也能在事业上(做科研)满足他的期望,但他又担心自己外语考试不能过关,“这条路或许会以失败而告终” 。来咨询之前,A曾花了钱去一个职业咨询公司填了一堆问卷,电脑的分析结果表明,他适合从事一种稳定的事务性的工作(例如会计) 。这当然不是他所期望的。他来咨询,在说出了以上的担心之后,希望咨询师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应该选择哪条人生道路。

作为咨询师,我立刻感到自己被摆在了一个权威的位置。A想要从咨询师这里得到选择的依据。在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以及作为大学教师,不断地有学生带着相似的问题来到笔者面前。他们把我当成权威,希望这个权威给他指条明路。可是对于类似于A提出的选择难题,笔者无法给出确定的建议,因为A的问题并不在于选择什么,而是在于他患得患失的性格特质。

A考虑的所有这些道路,都没有对错之分。人生本来就充满多种机遇、选择和放弃。如果他带来的是诸如出国选择哪一些心理学研究方向更有可能得到经济资助的问题,我愿意给出一些相对明确的答案,而对于A的处境,我看不出哪条路就必然应该走或不应该走。

如果没有心理咨询师,没有职业咨询公司,我估计这个大学生就可能去抽签,算卦,去街头找算命先生测字。他对待心理咨询,用的是对待算命先生的态度。他不敢用自己的判断做出选择,而把选择之难交给另一个对象,而这个对象,其实不可能比他更了解他自己。[7]

促使这个学生来咨询的动机,是一种让别人代替自己做决定的需要。“你寻找帮助的冲动,正是你的问题所在。 ”如果这样如实告诉来访者,他们大都感到困惑。所以笔者通常的回应是: “我并不能帮你做出选择,但可以帮助你分析了解你自己的处境” 。这种回应,以及咨询师其后的工作,会让一部分来访者逐渐明白自己的责任,更加了解自己的个性,从而找到选择和承担的力量和能力。不过仍然有不少来访者,会对这个事实感到失望,继续去寻求能够给他们断然答案、明确的方向的“人生导师” 。[8]

患得患失,是强迫性人格者的一个常见特点。患得患失者,对于想象中的得与失,像现实中的得与失一样感到焦虑。选择了A,就意味着失去了选择B的机会。但是,B与A有多大的不同呢?有一种强迫性人格者,当他选择了A,A就失去了魅力,变得平淡无奇,而B就变得充满诱惑力,看上去是比A更好的东西了。还有一种强迫性人格者把A和B都看成很好的东西,选择了A,就失去了B,没有全部得到,这让他遗憾不已。这两种患得患失[9]的第一种更为幼稚一些。在咨询中,由第一种患得患失向第二种患得患失的转变,也是改善的一个标志。对于第二种患得患失,我们不得不说: 人生的确就意味着有得有失,我们获得了一个A,同时也就失去了获得B的可能。而“遗憾”这种苦涩的感受,是每一个成熟的人都必须面对而不能逃避的。我们只能对那一去不返的机会表示哀悼(而不是幻想重新得到或者否认它的失去) ——这哀悼(mourning)的能力是成熟人格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