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察法的使用技巧及注意事项

观察法的使用技巧及注意事项

时间:2022-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人员可以隔着单面透视玻璃,用录像等方法进行观察,以便使研究对象行为自然,但应事先告知研究对象观察的目的,否则将触犯隐私权而存在伦理问题。但因研究对象知道自己在被观察而可能刻意改变自身行为,所以影响结果的真实性。例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观察病人的行为。最后通过反思性参与,观察和理解研究对象的活动。

四、观察法的使用技巧及注意事项

(一)观察前培训

制定研究人员手册,对研究目的、行为特征、选样方法、归类方法、记录工具的应用进行培训,以统一观察标准,保证资料的准确性,纠正研究人员感觉和判断力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

(二)中立、客观的态度

研究人员或者观察人员应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去仔细观察记录,不应将自身的观点、情绪、价值观掺杂其中。

(三)观察前准备阶段

无论是运用结构式观察法还是非结构式观察法,研究人员都应该在正式观察和记录之前,花一定的时间与研究对象在一起建立初步的关系,称为观察前准备阶段,以便使双方尽量熟悉、充分放松,特别是使用录音机或录像机进行观察记录时,更应该做好观察前准备。

(四)注意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互动关系

Raymond Gold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即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的关系分为以下4类。

1.局外观察者(complete observer) 经正式介绍后研究人员进入观察范围,但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研究人员可以隔着单面透视玻璃,用录像等方法进行观察,以便使研究对象行为自然,但应事先告知研究对象观察的目的,否则将触犯隐私权而存在伦理问题。

2.参与性观察者(observer-as-participant) 研究人员作为参与者进入观察范围,其活动以观察为主、参与为辅。例如研究人员在参与护理工作中观察病人的活动。但因研究对象知道自己在被观察而可能刻意改变自身行为,所以影响结果的真实性。只有延长观察时间,建立自然的互动关系,才可获得真实自然的资料。

3.观察性参与者(participant-as-observer) 研究人员作为参与者进入观察范围,但其活动以参与为主、观察为辅。研究人员参与活动,在观察时尽量维持自然情景,研究对象表现出真实的状况。例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观察病人的行为。病人不会觉得是在被观察,因此能达到接近自然情景的效果。但由于研究人员是“外来者”,而不是被观察群体中的一员,所以仍不易得到完全真实的资料。处理办法仍然是延长观察时间,充分进入情景,并增加参与的程度,只有通过双方相互熟悉和适应,达到自然程度,研究人员才能获得较多、较深入、较真实的资料。

4.完全参与者(complete participant) 研究人员完全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观察范围。观察者本身就是观察群体中的一员,所以可以获得一些局外人所不能获得的资料,但也会因此忽视某些现象或因习以为常而不以为然,同时也可能因身处其境而不能客观地分析现象。

为减少人为造成的“不自然”并保证观察结果的真实性,以第三、第四种互动关系较好。特别在质性研究中,研究人员的角色起码是参与性观察者。

Leininger(1985)指出研究人员应逐渐进入研究场景,首先是通过观察、倾听获得整体印象,然后逐渐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并逐渐加深参与程度,成为主动参与者,以深入研究其行为。最后通过反思性参与,观察和理解研究对象的活动。如果没有与研究对象建立相互信任,则所获得的资料很可能受研究对象的防御和戒备心理影响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