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革委会”成立

“革委会”成立

时间:2022-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形成了党委、“革委会”合二为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文化大革命”进入“革命大联合”阶段。1973年3月24日,中山医学院革委会撤销医院机关现行各组,建立处建制,设三处一室。革命委员会成立初期,以“斗私、批修”为纲,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文化大革命中和一切工作中的领导作用。

二、“革委会”成立

1968年8月,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中山医学院,对学院实行军事管制[3],贯彻执行中央“七·三”、“七·二四”布告。1968年9月26日,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同意成立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革命委员会,革委会由十九人组成,其中刘展羽(军代表)任主任,姚崇仁、屈载福、蔡胜捷等任副主任,王健荣(女)、温春光、李木生、钟东、徐焯棠、高桂芳(女)、伍联近、伍佩环(女)、高碧兰(女)、欧阳美贞(女)、张友燊、林文栋等任委员[4],此后革委会成为医院的主要领导机关。后来形成了党委、“革委会”合二为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文化大革命”进入“革命大联合”阶段。革委会对医院机构及干部进行调整配备,下设办事机构政工组、生产组、总务组等,取代原来党委领导下的各级组织机构。

医院自实行“军管”后,归属不同系统领导,对医学教育改革、教学、医疗、科研三者结合和改造、重建教职工队伍等带来了困难。1969年4月8日,重新调整了中山医学院与各附属医院领导体制,将各附属医院由原属省卫生事业管理局军管局小组领导,改由中山医学院“三结合”(工人、解放军和革命干部组成)领导小组和革委会统一领导。[5]

从1969年到1977年期间,医院的组织机构及负责人屡有变动,简要情况如下:

1969年,党委委员10人,书记:(缺),副书记:张成林、姚崇仁,委员:车殿均、孟宪昇。下设四个党支部:行政支部、外科支部、内科支部、门诊支部,支部书记分别为王高峰、钟东(临时)、屈载福、李木生。革委会成员18人,主任:张成林,副主任:姚崇仁、车殿均、屈载福、蔡胜捷。委员:李木生、温春光、王建荣。下设政工组(4人),组长:(缺),副组长:刘肇来;生产组(6人),组长:蔡胜捷,副组长:温春光;总务组(5人),组长:王建荣,副组长:王高峰、杨佩萱。[6]

1971年6月3日,中山医学院党委批准建立了“文革”以来中共中山一院党委常委会,卜云、孟宪升、冯焰、张书元、司徒陆等五人为党委常委。1973年1月4日,由广东省教育战线革委会任命王宁为医院党委副书记[7]。1月18日,中共中山一院党委会调整党委常委,由车殿均、冯焰、王宁、伍汉邦、刘符、蔡胜捷、屈载福等七人组成,人数由原来的五人增至七人。1973年3月24日,中山医学院革委会撤销医院机关现行各组,建立处建制,设三处一室。任命李国楠、黄燕雏为办公室副主任;王宁兼任政治处主任;屈载福、李正光、姜克困、徐全为政治处副主任;蔡胜捷兼任医教处主任;贝剑平为医教处副主任;杨佩萱为院务处主任;王高峰、李晓基、黄裕珍为院务处副主任。[8]

1973年6月4日,广东省教育局对医院党委重新任命,刘符、屈载福、伍汉邦等为中共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委员会常委[9]。6月16日,中共广东省组织部任命车殿均为医院党委书记[10]。1976年1月22日,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任命车殿均为中山医学院革委会办事组组长,免去其中山一院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职务;冯焰任中山一院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1]。1976年,中山一院党委进行改选,委员由冯焰、王宁、董淑清、伍汉邦、蔡胜捷、贝剑平、罗光发、吴殿清、钟东、叶复、刘又珍、冯苏、李浓斌、吴玉珍、何焕霞、曾群英、王高峰、邓星河等18人组成。由冯焰、王宁、董淑清、伍汉邦、蔡胜捷、贝剑平、罗光发等七人担任党委常委,冯焰担任书记,王宁、董淑清担任副书记职务[12]。1977年7月19日,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任命王宁为中山医学院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免去其中山一院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职务[13]

革命委员会成立初期,以“斗私、批修”为纲,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文化大革命中和一切工作中的领导作用。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革命的大批判,认真做好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继续巩固和发展革命的大联合和革命的三结合,实行“精兵简政”,开展“拥军爱民”运动,加强军民团结,坚决贯彻执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和“节约闹革命”的方针。以后直到“文革”结束,“革委会”一直都是医院的主要领导体制和机构,甚至取代党委和行政领导,对医院事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