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疏导

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疏导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护理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心理护理是对心身病症病人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它能充分调动病人的能动性,具有重要的医疗预防价值。心理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者必须对病人身心康复给予启迪,诱导病人进行自我护理,同时给病人一些积极的暗示。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病人自我发展是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

第一节 心理护理概述

一、心理护理的概念

心理护理指在护理活动过程中,护理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技巧和途径,积极影响和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发展的一种护理方法。

每个人不仅有生理活动,还有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诸多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在躯体疾病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情绪反应,而情绪的变化又由于个体对事物的认知不同而表现不同。护理工作者的责任是帮助千差万别的病人达到治疗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佳的身心状态。心理护理作为一种独特的护理方法,主要特点如下。

(1)主要关注病人的心理问题。重视病人生理和心理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

(2)主要通过激发个体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心理支持与干预等方式帮助病人实现健康目标。

(3)强调社会环境与个体健康的相互作用,鼓励社会交往和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4)用准确的心理评估、规范化的操作模式和优化护理工作者素质等措施来提高病人的健康素质。

(5)要求护理工作者既具备相应的护理专业基础知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对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有较系统、较深入的掌握。

二、心理护理的意义

近些年,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深入人心、各种科学的理论和学说的发展,护理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不断的发展。现阶段,护理工作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为指导思想,护理的对象从有躯体疾病的人,已扩展为所有人、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护理的工作场所也不仅仅局限于医院,护理工作要求护理工作者应用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身心的整体护理。心理护理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助于调整病人的生理、心理处于最佳状态,消除不良的心理刺激,防止心身疾病的发生。

(2)有助于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使病人适应医院环境,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3)有助于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做好“自我护理”,以利于病体康复和心理健康状态的保持。

(4)有助于护理工作者不断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培养自己稳定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态来完成护理工作。

(5)有助于整体护理的进一步开展。

三、心理护理的原则和目标

(一)心理护理的原则

心理护理是对心身病症病人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它能充分调动病人的能动性,具有重要的医疗预防价值。心身医学实践过程中,心理护理的配合应该贯彻始终。通过发挥心理护理的积极作用,可以大大缩短疗程。因此,在心理护理中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1.交往原则

心理护理是在医患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进行的。医患中的人际交往过程包括:医生与病人、护理工作者与病人、病人与病人、护理工作者与病人家属等的人际交往。护理工作者在交往中是中心人物,应该起到桥梁作用,活跃和协调各种人际间的交往。护患交往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交流情感、协调关系、满足病人心理需要,以消除病人孤独、寂寞之感受。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基础。

2.服务原则

心理护理是通过在人道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下全心全意为病人健康服务而实现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的发展,护理范畴以医院为中心而兼顾社会、家庭、社区,对病人提供全面综合性服务。

3.启迪性原则

心理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者必须对病人身心康复给予启迪,诱导病人进行自我护理,同时给病人一些积极的暗示。启迪的范围包括:恢复健康的希望、心理冲突的解决、情绪的宣泄、正确对待生理残缺等。开发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疾病康复的关键。

4.应变原则

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者必须有灵活的应变能力。观察病情缜密、严谨认真,特别是要多角度分析心理反应。处理方法多样,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语言要有艺术性、灵活性,因人而异。

(二)心理护理的目标

心理护理目标是护理工作者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积极的语言、态度、表情、动作、行为等影响病人,促使病人的不良适应得到改善。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病人的发展,包括自我接受、自我尊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具体目标如下。

1.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

全面评估和争取分析病人的不同需求是心理护理应达到的首要目标。人类有生理的、安全的、心理的、社会的、精神的五个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是相互联系的。从某种角度来看,康复的过程就是有关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如果病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有行为异常的表现,如焦虑、疼痛、感觉剥夺、应激、无能为力、丧失、绝望、敌意、愤怒、孤独、躯体形象改变以及对环境适应不良等。因此,护理工作应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

2.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

创造一个有利于病人康复的心理与物质环境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护理环境,一般是指一切可能影响病人心理的外在条件,通常包括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护理工作者在创造良好的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护理工作者对物理因素的有效控制,对各种人际关系的有效协调等。

3.调整病人的社会角色

发病初期,促使病人适应病人角色:一向健康的人,他们对自己居然也成为病人,感到突然,从心理上很难接受这一严酷的事实,甚至采取否认的态度,针对此情况护理工作者做心理护理的重点是给病人更多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认清自己有病这个事实,并端正对待疾病的态度。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有的病人病情不见好转,有的病情恶化,更严重的是病人得知身患绝症后会产生恐惧、焦虑和绝望心理,甚至产生轻生念头,一旦发现,应该通过心理护理加以干预。一旦病人适应了病人的角色,并且逐渐强化,就会妨碍病人心理上的康复。这时即使病人无任何体征,各项客观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病人仍然自觉有许多症状,总觉得自己是病人,小心翼翼,不敢活动。这时护理工作者应明确告知病人其已康复,鼓励其恢复日常活动。有的病人角色行为缺如或减退,病情稍好转,即过早活动,致使病情加重,此时护理工作者应向病人耐心解释过早活动的危害性,以预防疾病复发,争取早日康复。

4.提高病人的应对能力

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病人自我发展是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应对”一词是用来说明人类对环境改变的行为。应对行为分两类:一是增加对机体危害的行为,心理护理应对这些有害健康的适应、应对机制进行心理干预;二是降低对机体危害的行为和采取自我保存的行为来对付困境。如预先了解了所要发生的问题的性质而主动地寻求帮助等。心理护理要帮助病人合理地使用其适应、应对行为,使之有利于向机体康复的方向转化,比如可以采用心理暗示和与病人交谈、欣赏音乐、看电视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扩大病人与客观世界的接触,协助病人接受身体的改变,鼓励病人参与治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争取社会支持和亲属的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负性情绪的发生概率,帮助病人建立完善的应对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