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病毒性疾病
【病例1】宝宝李XX,男孩,两岁。两天来低热、头痛、腹痛,一天来阵阵烦躁。
宝宝症状
宝宝一天前起床后头痛、腹痛,不伴呕吐。腹痛位置不定,主要在脐周,大便一次,正常。体温有低热,咽充血。在发病第2天,宝宝阵阵烦躁不安,时而哭叫、时而安静不语。肝大、巩膜发黄。宝宝既往健康情况尚可,无肝炎病史和接触史,已注射过乙肝疫苗。家庭成员中无患肝炎者。
医院检查
宝宝体温38℃,呼吸30次/分钟,脉搏126次/分钟。宝宝营养发育尚可,神志清楚,呈抑郁状,巩膜未见黄染,面色正常,咽部无充血,口腔内唾液量多,吞咽功能正常。浅表淋巴结未及。两肺呼吸音正常。心音尚可,心律齐,未闻杂音。腹部稍胀,尚软,全腹无压痛。肝在右肋下可及边缘,剑突下1cm。脾未及。四肢活动尚可,肌张力略增高。
观察治疗
宝宝尿常规检查正常。肝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入院第2天,宝宝出现阵发性全身性抽搐,吞咽困难,口水外流,但神志清楚。其后观察到全身抽搐多发生在喂药、喂水时。立即追问病史。家长叙述在1个月前右腿曾有两处被狗咬伤,局部曾流血,约1周即愈,未作处理。咬人犬是否存活不详。诊断明确,立即转传染病院。
查明病因
宝宝诊断为狂犬病。狂犬病是种预后极差的疾病,一旦发病,尚无存活的报道。被狂犬咬后,是否得病在于被咬伤口的多少、深浅、离头部的远近、伤口的处理等有关。被咬后伤口应立即处理,彻底清洗,不必缝合。不论是否为狂犬,应立即注射疫苗,抗狂犬病血清或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一旦发病,病情发展很快,全病程约1周。有价值的早期诊断表现为被咬伤口处虽已愈合,又出现异常感觉,可为放射性疼痛、感觉过敏、烧灼感、麻木、发痒、蚁走感、涎增多,神志清楚但精神异常。如一旦出现恐水症状,已非早期。
中医预防及保健
狂犬病是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被咬后伤口应立即处理,彻底清洗,不必缝合。不论是否为狂犬,应尽快注射狂犬病疫苗,原则上以24小时内接种最宜。
【病例2】宝宝周XX,男孩。发热、头痛、呕吐两天,1天来皮肤见出血点。
宝宝症状
宝宝1天前发热,体温高达39℃以上,不伴寒战,但伴头痛、呕吐。头痛为阵发性,无定位,不剧烈。呕吐3~4次,与饮食无关。病后有轻咳、食欲减退、全身痛等表现。宝宝既往健康情况良好。个人病史和家族病史无特殊可记载者。
医院检查
宝宝体温39.5℃,呼吸30次/分钟,脉搏132次/分钟,血压偏低。宝宝营养发育尚可。神志清楚,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口周发青。呼吸稍急促,但无鼻扇,口腔黏膜清洁,咽轻度充血,扁桃体不大,颈淋巴结未及。两肺呼吸音正常,心界正常大小,心音低钝,心律齐,未闻杂音。腹软不胀,全腹有轻度压痛,但无肌紧张。肝在右肋下2cm,剑突下3cm,质软不硬。脾未及。四肢活动正常,关节不红肿。皮肤可见出血点及瘀斑,以下肢为多见。尚可见斑丘疹。
观察治疗
观察:宝宝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病起即伴有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先按感染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点滴,同时对症处理。入院后第3天,体温有所下降,但宝宝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口周青紫、肢端发绀。出血明显,除皮肤出血点及瘀癍外,鼻衄、牙龈出血。测血压明显降低,低压听不见,心音极低钝,脉细弱。
治疗:立即进行抗休克处理,扩容、纠酸、调整水、电解质平衡,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少量输入新鲜血,应用止血剂。同时取血作血清免疫学测定。经过36小时的积极抢救,休克被控制,一般情况稳定,观察两周出院。
查明病因
宝宝诊断为登革出血热。本病由登革病毒引起,也称登革热,在我国主要见于南方沿海地区,因蚊为主要传染媒介,发病多在夏秋季节。潜伏期为2~15天。病起可为毒血症表现,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全身性肌痛等中毒症状。出血倾向为本病的特征,可见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腹痛为常见症状,也为出现休克的先兆。休克的发生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如处理不及时,可在24小时内死亡。
中医预防及保健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灭蚊、防蚊是预防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主要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