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教育的概述

健康教育的概述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把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措施的核心,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需要和重要举措。所以,健康教育是提高社会人群健康保护意识的主要渠道。在医院工作中,护理人员是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可见,健康教育对提高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护理人员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必须注意对学习者身心的保护。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一节 健康教育的概述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

现代健康教育的发展已有100多年历史,但关于健康教育的概念尚未完全达成一致,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健康教育定义,但其基本含义相同或相似。我国学者一致推崇的健康教育概念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通过系统的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手段,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促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改变不良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并对教育的效果做出评价。

健康教育与传统的卫生宣传教育有着显著的差异,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活动,还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社会活动,是创建健康社会环境“大卫生”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健康教育是联系健康知识与健康实践的桥梁,通过向人们传播科学的保健知识,帮助公众采取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全人类的健康。

二、健康教育的目的

健康教育的目的如下。

(1)增强人们的健康,使个人和群体实现健康的目的。

(2)提高和维护健康。

(3)预防非正常死亡,防治疾病和残疾的发生。

(4)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传播健康知识,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健康教育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关键和重要策略

自从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以来,在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曾多次指出,健康教育是一项策略,并非单纯的工具,它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成功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关键。要创造健康的世界,“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

(二)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需要和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一些与不良行为、不良生活方式、职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慢性病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为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把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措施的核心,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需要和重要举措。健康教育可以使个体、家庭和群体了解并掌握自我保健知识,教育人们树立健康的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

(三)健康教育是节约卫生资源、提高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措施

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卫生费用都呈上升趋势。我国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但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却比GDP增长速度更快。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有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增多,新设备、新药物的研制与使用等。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指出,美国男性公民不吸烟、不过量饮酒,其期望寿命可望延长10年,而每年耗资在提高临床医疗技术方面数千亿美元的投资却难以获得使美国全部人口期望寿命增加1年的回报。可见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低、产出高、效益好的投资行为,是节约卫生资源、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人们了解有关妇幼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精神卫生及中老年保健方面健康知识,自觉采取行动防治疾病。

(四)健康教育是提高社会人群健康保护意识的主要渠道

健康保护意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增进健康而主动采取的卫生相关行为及做出的健康相关决定。社会人群健康保护意识产生并不能完全自发形成,它需要某种促进和激发因素。通过健康教育,社会人群能够获得维护和保持健康的相关知识,明确个人及社会对健康应负的责任,提高健康保健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个人及群体的健康。所以,健康教育是提高社会人群健康保护意识的主要渠道。

(五)健康教育对提高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

在医院工作中,护理人员是健康教育的主力军。通过教给患者相关的医学保健知识,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这不仅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更有助于增加患者对治疗效果、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可见,健康教育对提高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要想做好健康教育,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医学理论水平。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健康教育的意义。

四、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健康教育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护理人员要用下列科学原则传授科学知识。

(1)针对学习者制订科学的教育计划,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制订计划时应注意学习的重复性和学习效果的积累性,不可急于求成。

(2)要以科学为依据,在保证知识准确、技能方法正确的前提下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这也是科学工作应有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

(3)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多科学的专业,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医学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心理、社会、行为、教育等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以便对患者情况作出全面评估,并进行有效的沟通。

(4)健康教育者在健康教育活动中,依照健康教育程序,要承担传播者、计划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既要和患者共同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又要对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还要对自己的健康教育能力进行总结。

因此,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所以,操作体系也应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变到按照教育程序运作的科学性工作体系上来。

(二)针对性的原则

为使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最大化,必须针对学习者的需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满足知识需要 不同的学习者所需要的知识有所不同,例如对糖尿病患者应重点讲授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及尿糖检测方法,对血压患者应重点讲解血压的测量和观察等知识。

2.满足帮助需要 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不同,必要时发动其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属、朋友、同事等帮助其实现预期目标。

3.满足方法需要 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根据学习者人数的多少和学习能力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三)程序性原则

由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组成的护理工作程序是一种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应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将健康教育更好地融入到护理工作中,还可以保证健康教育的及时性、有效性和连续性。

(四)保护性原则

护理人员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必须注意对学习者身心的保护。例如,对患有“不治之症”的患者,当患者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或估计其心理承受力有限时,医护人员均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避免患者遭受突然的心理打击。

(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设计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考虑学习者的年龄、性别、籍贯、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健康教育的效果影响,尽量将特征相近的学习者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其参与意识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既掌握了健康知识,又能自觉地应用这些知识去维护、提高自己和他人的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逐渐提高,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也增多,特别是在患病时,对疾病和康复知识了解的愿望就表现得尤为强烈。此时,给患者传授有关的知识可以增强患者治病的信心,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其早日康复并维持健康,这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五、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组织作用

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活动,教育对象是整个社会人群,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可以是健康人,也可以是患者。因此,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非常复杂的,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既是组织者,又是计划者,还是决策者。从评估健康状况、确定教育内容、制定教育计划,到具体组织和落实健康教育计划等,都由护理人员来组织、策划和实施。护理人员组织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健康教育的效果,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技能,创造性地做好健康教育的组织工作。

(二)桥梁作用

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鼓励“教与学”双方的共同参与。它是连接护患关系的纽带,在健康教育中,护士可用自己的知识满足患者对健康信息的需求,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理解,提高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使护患关系更加亲密。因此,护理人员应注重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者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此时,护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利用多种教学活动,挖掘学习者的自学潜能,在不健康行为与健康行为之间架起一座传授知识和矫正态度与行为的桥梁。

(三)协调作用

在健康教育系统中,护理人员是其中的主要力量,在这个系统中还有其他医务人员,如医生、专职教育人员、检验人员、营养师、物理治疗师等。实施健康教育需要各类人员的密切配合,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所以护理人员是联络者,起着协调各部门和各类人员共同完成健康教育任务的作用。如给妇女讲解自我检查乳房的方法,教育儿童预防近视的措施,为中老年人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

六、健康行为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人的行为产生受知识、性格、态度、需要和价值的影响,通过注意、认识、联想、信服、需要、决心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产生。健康教育通过改变人们对健康的不正确认识,建立有利于健康行为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健康的行为。

(一)健康行为的概念

健康行为是指个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均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如定期接受健康体检,主动完成预防接种等行为就属于健康行为的范畴。美国学者布雷斯罗和贝洛克研究结果说明,良好的健康状况及寿命的延长与七项基本的健康行为密切相关:每日3餐规律进食而且不乱吃零食、每天吃早餐、每周做2~3次适度的运动、休息、睡眠、适当地戒烟限酒、维持适当的体重。

(二)影响健康行为形成的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人们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能否形成健康行为必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2.生物学因素 能否形成健康行为还受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如病原物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感染性疾病和生物遗传等因素均会影响健康行为。

3.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及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和生活意识。每个人都会根据周围环境和自身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直接或间接形成了危害健康的行为。

4.获得卫生保健设施的可能性 是否能合理地使用卫生保健设施、是否能实时地得到健康教育与人们能否形成健康行为息息相关。必要的卫生保健设施和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使个体、家庭和社区了解并掌握自我保健意识,树立健康意识,形成健康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