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摘掉麻风病的帽子

中国摘掉麻风病的帽子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医学界对麻风传染及中国麻风情况的看法及舆论的强大压力,促使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各种方式积极扑灭麻风。中国麻风防治工作的成就为世人瞩目。目前,每年的麻风节活动由国际麻风救济联合会的成员国组织参与,纪念国际麻风节已变成全球性的节日。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提出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

中国摘掉麻风病的帽子

一、历史上的麻风病

我们人类文明只有五千年,麻风病却跟随了我们三千多年!而在人类和麻风病斗争的几千年里,几乎全都是失败的记录!

据文献记载,麻风病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受到医疗条件的限制,麻风病造成大量患者肢体、面部和眼睛残疾。明清时期,广东官方对麻风病基本没有什么防御和治疗措施,而是抱以“灭绝”处理的态度,或是把麻风病人集体收容在深山或孤岛上,限制他们与外界联系,采用断粮、断交通,使之自生自灭。20世纪初,据说广州一个军阀,把300多麻风病人集体召集来,说是请他们吃饭,然后在白云山枪决了。

清末时期,麻风病在西方国家已经灭绝,而中国的麻风病患者还有百万人之多。所以,这一情况得到西方医学界的关注,一些医生和懂得医术的传教士来到发病率最高的华南地区开设麻风病院,收治麻风病患者。

进入民国时期,受到西方先进教育的部分中国精英认为,麻风在中国的流行反映了中国在政治社会上的落后与无能,象征民族的羞耻,证明中华民族是体质虚弱的次等民族。因此,消灭麻风病不单成为医学上的目标,更成为中国雪耻的期许。国民政府基于这种思想压力,开始积极治疗和防御麻风病,推动麻风院的建设。

国际医学界对麻风传染及中国麻风情况的看法及舆论的强大压力,促使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各种方式积极扑灭麻风。除了原来就有采取隔离政策的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山东等省份外,较偏僻的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的地方政府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也开始采取严厉措施,如利用警力等来处理麻风问题。

民国初期麻风病患者(1914年)

广东江门,麻风病儿童患者(1935年)

二、新中国的麻风病,2002年,摘帽

新中国政府重视麻风病的防治,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麻风防治工作。从中央到省(市、区)、地、县组成了万余人的防治、科研队伍,建立了千余所麻风院、村、所、站,制定和及时调整了防治方针,并于1985年成立了中国麻风防治协会。随后,各省、市、区麻风防治协会亦相继成立。为了切实加强麻风病人和已愈者的康复工作,1998年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又成立了有麻风治愈者代表参加和管理的麻风康复者工作委员会。

经过50年的努力,累计治愈了近48万麻风患者,到2000年,现症病人仅6000余名,每年新发现2000余名。山东、上海、辽宁、浙江、江苏5省市已经达到卫生部提出的“基本消灭”麻风的标准,不少省市区也接近达到这个标准,麻风病的流行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人群对麻风病的恐惧和无知有所改观。中国麻风防治工作的成就为世人瞩目。

以前只主张发现病人、杀死麻风杆菌,却很少考虑到预防残疾的自我护理。绝大多数新发患者不再收治入院,而是在家治疗,减轻了歧视,却也增加了他们服药早期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危险。而将全国现存600多个麻风村改扩建为100多个麻风病院(村)后,新的麻风病院很可能重新收治麻风病人进行住院治疗,这些需要完成一整套规范的健康教育,从而降低畸残率,保证康复者回归社会。

随着麻风防治理念的进步,对于“消灭麻风”这一提法,已有专业人士提出了异议。也许只需10年、20年,我国就可以达到“消灭麻风”的标准(在县市级层面达到连续十年患病率低于十万分之一),然而,全国20多万康复者的遗留问题,却未必能同时解决。

1954年起,在法国慈善家佛勒豪的倡导下,确定每年元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世界防治麻风日(国际麻风节)”。目前,每年的麻风节活动由国际麻风救济联合会的成员国组织参与,纪念国际麻风节已变成全球性的节日。1985年,我国卫生部在南京召开全国麻风宣传工作会议,打破了麻风宣传禁区。1987年11月27日,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在云南昆明召开第三次理事扩大会,通过了庆祝麻风节的决定。1988年1月的国际麻风节,成为我国第一届麻风节。以后每年麻风节,卫生部都要求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和麻风防治机构向当地政府汇报麻风防治工作,麻风防治工作取得政府的支持。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在麻风节大力开展麻风教育,消除人们对麻风的偏见和恐惧,慰问麻风病人,解决麻风防治工作人员的问题和困难。

1996年卫生部下文统一称谓“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并从1996年中国第9届麻风节开始,每届麻风节有了主题。

麻风病研究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年,我国经过数十年努力,一举甩掉“麻风”帽子。

四、麻风防治功臣

中国摘掉麻风病的帽子,有两个人功不可没。

马海德(右)

1.马海德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布法罗市。1927年考入北卡罗来纳大学读医学预科;1929年考入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医科;1931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3年到中国,先后在上海广慈医院和来斯特医院工作,后参加了路易·艾黎等人在上海组织的马克思主义读书会。1936年,经宋庆龄介绍,与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一起,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最高指挥部的临时驻地——陕北保安访问。访问结束后,他便自愿留下来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随中国共产党迁至陕北延安。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提出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了他的请求,马海德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马海德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性病和控制麻风病领域。1950年,他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顾问。60年代初期,在中国基本消灭了性病之后,马海德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消灭麻风病工作中去。

麻风病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人们对麻风病普遍存在着恐惧心理,对患者又存在歧视态度。当时,中国的基层防治力量相当薄弱,因此,要想控制乃至消灭麻风病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面对困难,马海德亲自带领研究室的人员拟定了以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和保护劳动力为目的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在马海德的主持下,分别在江苏省海安县和广东省潮安县成立了麻风病综合防治研究基地。他会同研究室的人员与当地防治人员一道先后在这两个县进行了长时期的现场防治研究,很快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经验被推广后,全国的麻风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明显下降,许多地区达到了控制或基本控制的指标。这项现场研究尽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是海安县和潮安县的麻风患病率仍然分别由1959年的1.18‰和1960年的2.31‰下降到1980年的0.17‰和0。从中可以看到马海德当时的思路和制订的综合防治措施带来的巨大效果。1978年,这项综合防治措施的研究成果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的集体奖。

1978年,年近古稀的马海德领导开展麻风流行病学、治疗学、病理学、免疫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并提出:“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学论断。马海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提议把每年第一个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作为中国的麻风节。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人民政府的认可。1988年,中央和有关部委的领导亲自参加了中国麻风节建立大会。此后,在几家全国性的报纸上也分别对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作了宣传报道。在马海德的影响下,现在每年的春节和麻风节,各级的领导都主动看望麻风病人,这已形成一个制度。

马海德在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1981年满怀信心地提出了:“中国要在2000年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并得到卫生部的支持。

当大批麻风病人经过联合化疗得到治愈后,马海德又想到了中国还有包括治愈病人在内的17万因病致残者的康复问题和麻风防治人员的培训问题。为此,他又提出,要把麻风病人的康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纳入防治规划之中,为中国的麻风康复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卫生部也专门发出了“加强麻风康复工作”的通知。

在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根据马海德的建议,中国与有麻风流行的一些国家共同倡议,把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麻风的目标作为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一部分,并使大会通过了“走向消灭麻风”的决议。

1988年9月,卫生部授予马海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1988年10月3日身患癌症的他与世长辞,终年78岁。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邓小平曾感慨地对他说:“50年,不容易。”

2.李桓英

这是我们应该记住的第二个人。

我国最有名望的麻风病防治专家,2002年麻风摘帽时已81岁,也是在世界麻风界一言九鼎的中国奶奶。

李桓英1921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一年后留学美国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1950年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第一批官员,1958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对她提出续签5年合同的聘请,但她却毅然选择了回国。

回国的她选择了面对“丑陋”:“麻风病即便比恶魔还恐怖,我也要和它一斗到底!”

不少朋友和同事对李桓英的选择感到不理解,因为,凭她的资历很轻易就可以拿到好的研究项目,退一万步也不可能接受麻风病……是啊,千百年来麻风病一直被人们视为仅次于梅毒的脏病、丑陋病,避之唯恐不及,你一个留洋的娇贵女性居然与它纠缠到了一起,真是傻到家了!

为了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消除偏见,李桓英主动与麻风病人握手、拥抱。她告诉大家,在与传染性麻风患者同等接触的条件下,只有极个别人发病,绝大多数人有自然免疫力,是不会患上麻风病的。在新中国防治麻风病的历史上,作为医学专家,李桓英可谓敢与麻风病人零距离接触的第一人。

1985年,李桓英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扩大到云贵川麻风较高的七个地州,之后在全国范围内也取得了显著疗效,有万余例麻风病患者被治愈,经过10年监测,复发率仅为0.03%,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这一巨大成功,很快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注意,经10年的监测期考察论证后,于1994年向全世界推广。

1998年,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也是对我国在麻风病防治工作这一领域作出的成就和贡献的肯定。在这次会议上,李桓英教授被推选担任本次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她开展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被誉为全球最佳治疗行动。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李桓英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等数十项荣誉。

2005年11月8日,以她名字命名的“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