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

时间:2022-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主要特征是非理性、无道德性、反社会性、不可知性,这些为人类社会、道德伦理和宗教法律所不容许的东西,具有强烈心理能量的负荷。弗洛伊德,犹太人,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是同肉体联系着的,肉体是它能量的源泉。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性本能”,又称“原欲”。弗洛伊德将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4.3.2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年),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他通过精神分析法观察人的行为,创立了他的性心理发展学说(theory of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根据这个学说,人类是倾向于自卫、享乐和求生存的,其原动力为原欲,又称本能冲动。原欲始自性冲动,是一种性的力量,是促使人达到目标的动力,也是性心理发展的基础。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包含意识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三个理论要点。

4.3.2.1 意识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有层次的,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潜意识(unconsciousness)是指人们无法直接感知到的深层的心理活动部分。指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及其替代物,潜意识虽然不被意识所知觉,但它是整个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主要特征是非理性、无道德性、反社会性、不可知性,这些为人类社会、道德伦理和宗教法律所不容许的东西,具有强烈心理能量的负荷。

(2)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所以从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限制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渗入意识。

(3)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人们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部分,是心理活动与现实联系的部分,如感知觉、情绪、意志和思维等。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是人的基本心理结构。意识保持着个体与外部现实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部分,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一切意识活动的基础。潜意识中潜伏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等常常是导致个体产生焦虑不适乃至于心理障碍的症结。因此,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并非完全由人们的意志决定,还由潜意识的欲望和冲动等因素决定。

知识链接

弗洛伊德,犹太人,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其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根源。他的小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于1900年问世。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都是“愿望的满足”,他认为梦的作用便是满足人的意识层面上的或者说更多的是满足人的潜意识中的愿望。不过,由于潜意识中的信息不受拘束,通常让人难堪,所以要由人的自身进行调节,经过一系列粉饰,转化成不易被察觉的形式通过梦境释放出来。

4.3.2.2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分析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认为人格有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id)是人格最主要的部分,处于潜意识深处,由先天的本能、基本的欲望所组成。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是同肉体联系着的,肉体是它能量的源泉。本我是贮存心理能量的地方,充满了本能和欲望,而这些本能和欲望不懂什么是逻辑、道德,什么是好,什么是恶,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不顾时间、地点和场合的限制,盲目地追求满足,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本我所寻找的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自我。

(2)自我(ego)是人格中理智而符合现实的部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其功能是在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控制发生对抗时进行平衡,用社会所允许的行动满足本我的需求,从而使人的行为适应社会和环境。也就是说,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过滤器,自我的力量不足以控制本我,于是,从幼儿期开始就出现了人格结构的第三个部分——超我。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中最具理性的部分,是维持社会准则的一种特殊结构,属良心和道德范畴。超我遵循“完美原则”,其特点是按照社会规范、伦理、习俗等来辨明是非和善恶,从而对个体的动机进行监督和管制,即按照尽善尽美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完美的高度。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导致压抑、紧张,甚至精神异常,危及人格的发展。

4.3.2.3 人格发展(性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性本能”,又称“原欲”。人格发展经历的每个阶段的“原欲”会出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如果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出现固结,即人格发展出现停滞,可能产生人格障碍或心理问题,并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弗洛伊德将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口欲期(0~1岁)此期原欲集中在口部。婴儿吸吮母乳和进食不但获得必要的营养,而且也获得极大快感,可带来舒适和安全感;若吸吮的需要未得到满足则会造成人格的固结现象,形成自我为中心、过度依赖、悲观、退缩、猜疑等人格特征,并可能出现以后的吮手指、咬指甲、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

(2)肛门期(1~3岁)此期原欲集中在肛门、直肠区的活动,此期也是训练幼儿大小便习惯的时期。幼儿可从排便与控制大便潴留中获得快感,即肛欲满足,如果对儿童的大小便训练得当,会使儿童养成讲卫生、有秩序的习惯和能控制自己。如果训练过早或过严造成固结现象,则会形成洁癖、吝啬、固执、冷酷等人格特征以及缺乏自我意识或自以为是等。

(3)性蕾期(3~6岁)原欲集中在生殖器。儿童察觉到性别差异,恋慕与自己性别相异的父母,出现恋母(父)情结。健康的发展在于与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建立起性别认同感。固结则会造成性别认同困难或难以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恋母(父)情结会固着在潜意识中,成为以后心理问题的根源。

(4)潜伏期(6~12岁)此期孩子把性和攻击的冲动埋在潜意识中,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游戏等各种智力和体育活动上。愉快感来自于对外界环境的体验,喜欢与同性别的伙伴一起游戏或活动。如果此期发展顺利,可获得许多人际交往经验,促进自我发展;此期固结则会造成压迫或强迫性人格。

(5)生殖期(12岁以后)原欲又重新回到生殖器,注意力转向与自己年龄相近的异性伴侣,性心理的发展趋向成熟,逐渐培养独立性和自我决策的能力,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此期发展不利则会导致性功能不良,身心方面的功能失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