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形态”学说丰富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三形态”学说丰富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比较“五形态”理论而言“三形态”理论对人的主体性的展现还体现在了对共产主义即产品经济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描述上。在“五形态”理论的基础上“三形态”理论将人这一实践主体与社会和历史的发展紧紧联系到了一起,是基于人的依赖关系的三形态理论。这种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也丰富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三形态”学说丰富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_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

第二节 “三形态”学说丰富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三形态”学说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生产力与社会物质变换关系的统一体,在人和社会生产能力的层面上规定着人的关系的性质及人自身的发展程度的逻辑结构,以“人的依赖性”变化为线索揭示社会发展进程,提高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的主体性作用,丰富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三形态”的提出解决了当代人的生存矛盾:人创造了世界,但世界只是满足人的阶段性欲望。在“三形态”理论中,马克思将人融入社会和历史,在自然经济下的人与人的依赖,在商品经济中演变为了人的独立性发展,更在产品经济的设想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了人与社会的矛盾。

在马克思看来,对哲学而言,人和人的世界的问题是最根本的主题。所谓人就是人的活动,人的世界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为自己建造的。三形态理论通过人本主义关怀,将人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讨,在人类学历史上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其发展历程。不同于马克思的“五形态”理论的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决定以经济结构为基础的结构与观念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的逻辑架构,“三形态”理论强调了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生产力与社会物质变换关系的统一体,在人和社会生产能力的层面上规定着人的关系的性质及人自身的发展程度。三形态理论转变了对人和社会、人和历史的问题的研究视角,使人们对哲学问题的研究从单纯的、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到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问题,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原则,顺应了人类实践和历史实践的要求。

相对应“五形态”理论的社会演变过程中的经济形态的变换,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则清晰地揭示了在历史和社会的变换中人的关系形态在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中的变化和地位。三种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历史规定,是立足于社会历史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之上,从人类主体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地位出发,以主客体的关系为基本线索来考察社会历史发展而得出的正确判断。在这种意义上,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变化而已。这种人的关系形态的变化要远远地慢于经济社会的演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关系也随之变换,生产力性质的变化导致的生产力的质变,最终导致了社会物质变换关系的形态的更替,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产生了五种形态随着其演变过程也在不断地发生阶段性的质变。在“三形态”中所提及的三种人的关系形态则贯穿于三种社会形态依次演变发展的全过程。例如“人的依赖关系”就贯穿在了三种社会形态依次演变发展的全过程中。人的关系和人身的发展,无疑是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体现了人类社会整体的历史性发展规律。同时人的某一种新型关系的萌芽和发展,即“三形态”中人的关系形态的每一次更替的产生还未占统治地位的特定历史时期内,也直接包含了五形态每一次演变的必要条件。而另一方面,没有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次更替,人的关系演变就不可能实现。例如,从人的一定新型关系的出现及其发展到这一新型关系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期间必然交织和渗透着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变革,以及以这一变革为基础的一系列政治的和观念的变革。当然一旦一定的新的社会关系作为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而形成,又会以相同的方式推进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因此马克思在阐述了“五形态”对人所生存的社会的演变的具体过程的同时,又以“三形态”理论阐述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并以“三形态”理论来说明人的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和向导,以人的新型关系的萌芽和发展对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解体的催化作用。

相比较“五形态”理论而言“三形态”理论对人的主体性的展现还体现在了对共产主义即产品经济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描述上。对于产品经济的描述真正地解决了人的生存矛盾。马克思在分析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的条件时,其中着重把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的增长联系起来考察。马克思曾经说过:“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在这里马克思不仅看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地看到人的全面发展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具体运用。人,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社会的人。历史已经证明,在任何时代,个人总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三形态”理论中强调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与社会全新的关系。这种新型的人的关系形态使人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以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真正地抛弃物化的主体性,而找回并完全占有自身的主体性。每个人越是能够全面发展,就越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增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创新之处就在于其创立了实践哲学的思想。马克思以工业文明实践作为“人体解剖”的标本,深刻揭示了“实践”的内涵和意义,把“实践”作为理解人的本质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钥匙,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学说。在马克思的“五形态”理论中运用了以生产力变化导致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最终导致社会沿着一种固定的经济社会模式依次向前更替的逻辑结构。这种逻辑架构方式,说明了实践客体的一般性变化规律,减少了对实践主体的关注,而实践的哲学是离不开实践主体的。与“五形态”理论中只针对实践客体的研究不同,“三形态”理论在对实践客体的探讨的基础之上,更是对实践主体作了充分的研究。在“五形态”理论的基础上“三形态”理论将人这一实践主体与社会和历史的发展紧紧联系到了一起,是基于人的依赖关系的三形态理论。马克思把自由的实现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这一统一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形态。从开始的自然经济下的人的依赖关系到商品经济下的物的依赖关系以及产品经济下的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这三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都与实践主体息息相关。只有在以改造客观自然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实现,人才能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本身的主人。这种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也丰富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在自然经济形态,人与人的依赖关系下,实践建构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践使人从简单的物质存在物,变成了有意识的存在物。马克思说:“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本质。”实践的目的就是使人突破和超越自然界对人自身发展的束缚。在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上,虽然人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征服自然界,但人已经学会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支配和利用外物,使自然物按照人的意愿存在和发展变化。通过实践的过程人的本质力量得以显现。人在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活动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己的生命本质,人类历史和社会也就随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探索而前进着。

在商品经济形态,人与物的依赖关系下,实践建构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资本主义形态下人通过实践建立了自己的属人世界,脱离了自然的束缚。人的活动变为自主的活动,自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的社会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身为实践主体的人可以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创造新的社会关系,使人成为社会的主人。

在产品经济形态下,实践使人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实践过程本身就是对人的认识和自身素质的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实践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改造着人的新思想、新观念。人只有超越自身,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实现对自然界的真正超越。“三形态”中的产品经济时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随着人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人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消除异化现象。用实践扬弃异化,从而向更高的层次跃进。消除了对物的依赖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样:“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马克思“三形态”理论中把人这样一个实践的主体看作理解人、理解人与社会、理解人与历史的基础。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引起的人类社会一系列的变迁来体现人作为人的自身的本质。社会在人与自然界的不断对象化过程中依次向着下一个新的社会形态进发,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地不断发展。

“三形态”学说提出的三个阶段,即人的依附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自由人的联合体。从人的劳动的异化、人被物的异化到全面自由的人,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三形态”学说体现了马克思辩证的唯物主义。

我们知道“三形态”学说中的三阶段之间是这样,并且在每一形态内的不同阶段也是这样,从人类已经走过的两个形态的事实就能证明我们以上的陈述。众所周知,在第一形态内,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毫无疑问它们之间完成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使人类摆脱了“原始丰富性”的状态。在第二形态内,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现在,我们同样发现人类自由个性在否定的过程中逐渐增多。由此可知,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人的发展规律,并且揭示了人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