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服务

中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服务

时间:2022-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台湾是进入老龄社会的地区,长期照顾需求人口数剧增,长期照顾服务需求人口数,2007年为245 511人,2010年为270 324人,预计2015年为327 185人,2020年为398 130人。针对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台湾地区制定了长期照顾制度的目标、规划原则与实施策略,实施《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在日间照顾服务方面,目前各县市日间照顾资源的缺乏情形相当严重,现阶段应针对尚未有日间照顾资源的县市优先补助其建立日间照顾服务资源体系,以因应需求。

第二节 中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服务

台湾是进入老龄社会的地区(台湾地区总人口约2265万人),长期照顾需求人口数剧增,长期照顾服务需求人口数,2007年为245 511人,2010年为270 324人,预计2015年为327 185人,2020年为398 130人。针对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台湾地区制定了长期照顾制度的目标、规划原则与实施策略,实施《长期照顾十年计划》。

一、服务形式

首先,以协助日常生活活动服务为主,即“照顾服务”,包括:居家服务(家务及日常生活照顾服务、身体照顾服务)、日间照顾(日间将需照护者送至日间照顾机构,晚间则将照护者送回家)、家庭托顾服务;为维持或改善服务对象的身心功能,也将居家护理、居家康复(物理治疗及职能治疗)纳入照顾服务。

其次,为增进失能者在家中自主活动的能力,提供辅助工具购买、租借及居家无障碍环境改善服务。

再次,以喘息服务支持家庭照顾者。指提供照顾者依阶段期间的休息机会,以减轻照顾者压力为目的。依提供形式及场所大致可分为:居家、机构及日间等3种类型。

二、服务项目及补助方式的规划原则

1.针对一般社会大众,补助形态以实物补助(服务提供)为主,现金补助为辅,而以补助服务使用为原则。

2.依老人失能程度及家庭经济状况,提供合理的照顾服务补助,失能程度分为3级:轻度、中度和重度,失能程度愈高者获得政府补助额度愈高。照顾服务补助对象在补助额度下使用各项服务时,仍需部分负担费用,部分负担的费用则与失能者之经济状况有关,收入越高者,部分负担的费用越高。

三、有关补助服务时数的规划

轻度失能每月25小时;中度失能为每月最高50小时;重度失能则是每月90小时。

四、有关费用部分负担的设计依经济状况设定不同补助标准

(1)家庭总收入未达社会救助法规定最低生活费用1.5倍者:由政府全额补助。

(2)家庭总收入符合社会救助法规定最低生活费用1.5~2.5倍者:由政府补助90%,民众自行负担10%。

(3)一般户:由政府补助60%,民众自行负担40%。

(4)超过政府补助时数者,则由民众全额自行负担。至于每小时的补助经费则是以每小时180元计(随物价指数调整)。

五、服务对象限定

对长期照顾服务需求的人口,必须通过“需求评估”的核定;根据相关社会福利法规,对个案资格的认定,凡涉及服务补助相关事宜,相关法规制定由政府部门执行,以县市政府的单位来担任较为妥。长期照顾体系财源以公共预算,特别是社政部门为主时,照顾管理制度应执行多元需求的评估,发挥以下功能:需求评量、服务资格核定、照顾计划拟订、连结服务、监督服务质量以及复评等职责,确保照顾资源之有效配置;具体言之,照顾管理制度应以密集模式为发展主轴。采密集式照顾管理模式,其管理者接纳长期照护者为120人或200人。

长期照顾服务的范围相当广,需要来自医学、护理、社工、职能治疗、物理治疗等专业人力的投入,更需要提供生活照顾最主要人力之照顾服务员的投入。以长期照顾需求人数推算,2010年需求的人力有15 047至67 049人,其中照顾服务员的人力需求为9 600~52 117人,以目前从业人员的现况来看,照顾服务员之缺额最为严重,需要未来培训及教育方向的建议。

六、服务机构管理

在机构式服务方面,将服务匮乏的县市列为补助优先对象,而对于资源不虞匮乏地区,则以提升机构式服务质量为重点工作。在日间照顾服务方面,目前各县市日间照顾资源的缺乏情形相当严重,现阶段应针对尚未有日间照顾资源的县市优先补助其建立日间照顾服务资源体系,以因应需求。

在发展长期照顾服务资源方面,该计划采用“引进民间参与”的实施策略,也就是通过民营化策略中的购买服务(政府采购)方式鼓励民间参与。此外,也通过补助方式鼓励相关资源的建置。

台湾长期照顾体系的建立,还特别提出建制信息系统,其原则:

(1)由专职与专业人员管理(信息组);

(2)理清长期照顾信息系统的功能;

(3)增加数据库的可近性;

(4)统一各县市的信息系统。同时为争取社会大众对长期照顾政策的目标及推动原则的了解,乐于接受服务、愿意部分负担而付费使用服务,进而增进民间机构团体参与服务提供的意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