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灭菌到无菌

从灭菌到无菌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家妇产科医院,产妇死亡率只有自己工作的妇产科医院的三分之一。采取措施后,产褥热死亡率很快降低到10%。当时,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已经揭开病菌侵入生物体后引起机体腐败变质现象的秘密,并找到了用加热法灭菌的方法。因此,里斯特推测皮肤的损伤和化脓密切相关。里斯特在以后2年时间里,不断改进消毒灭菌方法,使手术后感染率从46%降到15%。人们意识到预防病菌感染要比杀死已感染的病菌更重要,由此提出了无菌手术的概念。

从灭菌到无菌

自古以来,外科手术的感染问题一直困扰着外科医生。医院里,几乎每10个手术病人,就有8个死于手术后伤口化脓。当时,人们并不知道伤口化脓是由于致病菌的感染。手术医师没有任何的消毒概念,手术室混乱、肮脏,病人血迹、脓液到处散播,手术器械和包扎伤口用的绷带、敷料从不消毒,而在不同的病人之间反复交替使用。

医院里,有的病人因为骨折而做手术,术后出现的伤口化脓却最终导致病人死亡;有的病人骨折后未及时送医诊治,虽留下骨骼畸形,但生命却无虞。难怪俄国外科医生皮洛果夫感慨道:“无知反而救了他们的性命。”

img116

19世纪之前的外科手术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没有什么消毒的措施

匈牙利妇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在维也纳一家产院工作时发现,许多产妇在分娩后不久,因产褥热出现寒战、高烧而死亡。几年来,他负责的病房里,206位产妇因产褥热死亡的就有36人。另一家妇产科医院,产妇死亡率只有自己工作的妇产科医院的三分之一。他所在的妇产科医院是供医学院学生实习的产院,奇怪的是,当医学院放假时,产妇的死亡率就会下降。有的产妇临产匆忙,在来院前就自己分娩,进院后不再需要医生接生和检查,这些产妇通常不会得产褥热。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产妇死亡率的差异如此显著呢?塞麦尔维斯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他发现一个现象,医学院的学生在做完病理解剖后,双手未经充分清洗和消毒,就到产房检查病人、接生产妇,塞麦尔维斯经过反复周密的调查后,得出结论:产褥热的根源,主要是医生自己被病菌污染的双手和器械,正是这些把产褥热带给了产妇。

1847年,塞麦尔维斯针对产褥热发生的原因和传播途径,严格要求医务人员在进病房前,必须将自己双手及检查病人的一切器械,在漂白粉溶液中浸泡和消毒,并尽量保持产房清洁。采取措施后,产褥热死亡率很快降低到10%。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消毒的概念。

1850年,塞麦尔维斯向维也纳医师公会报告了自己的看法,并建议严格进行消毒,但在当时没有引起重视,反而受到攻击和恐吓,最终被迫离开维也纳,回到祖国匈牙利。他接手了布达佩斯罗切斯医院产科病房。在他主持工作的6年中,该院产褥热发病率下降至0.6%,使妇女们不再视分娩为畏途。但为什么经过这样的处理,感染发生率会下降,塞麦尔维斯并没有搞清其中的机制。

当时对于如何预防感染,各人采取自己的办法,有的在今天看来荒唐可笑。法国医生布鲁塞主张用放血来治疗伤口化脓,一次他竟然给病人连续放了32次血。结果是伤口化脓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连续的放血反而使已虚弱不堪的病人加速死亡的进程。

感染究竟是怎么造成的?这个要从显微镜的发明说起。

17世纪,荷兰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看门人列文虎克凭着自己的勤奋和特有的天赋,发明了显微镜,观察到了人类从未涉足的微观世界。这也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真面目。但200年过去,没有人能说清这些微小的生物究竟和人类有什么关系。1856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啤酒发酵变质的原因时,第一次指出细菌是食物腐败的根源。

img117

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各种微生物

人类真正认识到化脓性感染是细菌入侵的结果,还是从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和德国科学家科赫的研究开始的。当时,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已经揭开病菌侵入生物体后引起机体腐败变质现象的秘密,并找到了用加热法灭菌的方法。可是,此法显然无法用于病人。

英国著名外科医生里斯特正是在他们的启发下进行科学研究的。里斯特17岁考入伦敦大学医学院学习,34岁便成了外科学教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又善于思考的里斯特,从一个被人忽视的现象入手:骨折病人,如果皮肤没有创口,骨折处化脓就十分少见。如果骨折的同时,皮肤还有创口,那化脓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因此,里斯特推测皮肤的损伤和化脓密切相关。空气中被无数病菌玷污的灰尘,伤口处不洁净的皮肤,接触伤口的不洁敷料、手术器械,甚至外科医生沾满细菌的双手,正是导致病菌进入伤口、引起化脓的原因。那么,杀死可能进入伤口的病菌,避免细菌感染,就能防止化脓,使伤口很快愈合了。

里斯特首先想到的消毒剂是具有强大杀菌效果的石炭酸,他用稀释了的石炭酸溶液浸泡医生的双手和手术器械,又设计了喷雾器,在手术室和手术部位喷洒石炭酸溶液,还配制了涂抹伤口用的石炭酸软膏,并用绷带浸湿石炭酸来包扎伤口。

1865年,里斯特对一例皮肤已有伤口的骨折病人,采用这种方法治疗。但由于经验不足,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伤口依旧化脓,病人最后死亡。但里斯特并没有灰心,继续研究并改进杀菌方法,又对第二例病人进行试验,这次取得了令人兴奋的结果,伤口竟然没有化脓顺利愈合了。里斯特在以后2年时间里,不断改进消毒灭菌方法,使手术后感染率从46%降到15%。在人类抗击病菌感染、征服手术后伤口化脓斗争中,里斯特迈出胜利一步。1867年,里斯特在著名外科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论外科临床中的防腐原则》,报道他的研究结果和经验。

里斯特是个谦虚、诚实、质朴的科学家,他把一切荣誉归功于给予他启发的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归功于最先成功降低产褥热发病率的匈牙利妇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

以后,人们寻找各种杀菌机制的新药物,如升汞、硼酸、氯化锌等,以取代毒性较大的石炭酸。可是,外科手术中,这些杀菌药物中作用强的,毒性也较多,对人体损伤大;而作用弱的,又不能充分发挥杀菌效果。

人们在遵循巴斯德学说和里斯特灭菌原则来不断寻找高效安全的杀菌药物的同时,设想能不能在手术时,阻止病菌污染,创造“干净”的手术环境。人们意识到预防病菌感染要比杀死已感染的病菌更重要,由此提出了无菌手术的概念。

1883年,德国医生纽勃在手术中穿戴消毒过的白衣和白帽。

1886年,法国医生用高温高压消毒手术器械、敷料和衣帽,研制出热压消毒器。

1889年,美国医生赫斯梯首次在手术中使用了经消毒的薄型橡皮手套。

1897年,德国医生拉狄克开始在手术时戴口罩。

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手术时保证无菌的手段越来越完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消毒方法和药物不断涌现,特别是各种磺胺药、抗生素的发现,大大增加了外科医生对病菌作战的“武器”,进一步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无菌术变得越来越彻底,越来越完善。

无菌技术的创立,解决了手术伤口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大问题,翻开了外科手术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