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完整版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完整版

时间:2022-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考证,神农尝百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更多、更加充足的食物。神农尝百草实际上是为了寻找食物,最后的药物只不过是寻找食物的副产品而已。而神农终因误尝断肠草而死,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中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都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1.2.2 神农尝百草——药物学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是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为农业的发明者、医药之祖。《史记》云:“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全是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为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吃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体右边的袋子里,做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人们注意。这个说法,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据考证,神农尝百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更多、更加充足的食物。神农之前是原始采集经济,人们的饮食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主要靠采集野外的野果、植物来维生。当时,人类对野生植物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前认识的这些有限的植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生活的需要,这就要更大范围、更多地去认识、品尝新鲜的品种,以保证有充足的食物让人们免于饥饿。而在品尝、发现新的植物的过程中,炎帝神农发现,有些植物人一旦吃了就神清气爽、耳聪目明,有些植物一旦入口就精神振奋、力大无穷,而有些植物人吃了就感到昏昏欲睡、全身无力,有些植物吃了则百病全消、身体康健。时间一长,炎帝神农对植物的药性有了认识,以后再遇上什么新的症状,身体有什么需要,就去采集相关的植物,于是这些植物慢慢就变成了药。由此看来。神农尝百草实际上是为了寻找食物,最后的药物只不过是寻找食物的副产品而已。

传说中,神农尝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仅要爬山走路、寻找草木,而且品尝草药还有生命危险。据史料记载,神农曾经一天中毒70次。据说神农遍尝百草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得到了三种宝物的帮助,这就是石花、茶叶、灵芝,这三大法宝都来自汉水鄂西北一带,是汉水鄂西北的江河山川给神农的赏赐。

第一件宝物石花的发现让神农非常兴奋。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大臣赤松子和大女儿一起沿着汉江河谷寻找草药。他们在一个秀丽险峻的山谷发现了一片盛开着白色花朵的玉石“树林”。这些“树”晶莹洁白、玲珑剔透,远远地就闻到飘过来一阵淡淡的清香,就像新鲜的、活生生的、真的树木一样。几个人为这个发现惊喜不已,围绕这个“树林”反复地游荡、徘徊,久久不愿离去。还是神农的女儿活跃,她从这个玉树上采摘了一朵花蕾,把它揉碎,然后丢到嘴里。这个东西一入嘴就化,凉丝丝、甜津津的,非常好吃。她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神农和自己的丈夫赤松子,结果大家就放开肚皮大吃起来,连续几天以它作为饭食。几天之后,一个变化就发生了,大家的皮肤变得非常洁白,身体也变轻了,最大的变化是身体变得透明了,连五脏六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法宝的发现改变了赤松子和炎帝神农大女儿的命运,他们再也不想走了,就留在这个地方吃石花,结果身体越吃越轻,直到轻得像一片羽毛一样,最后他们飞到昆仑山做了神仙。但神农不能这样,他有他的部落,他有他的人民,他要对他们负责任。虽然这个石花好吃,但不能久吃,所以最后他还是坚定地告别了自己的大女儿和大臣,又向前走了。石花的发现对神农帮助很大,以后他再吃什么草木、再遇到什么毒物,就可以亲眼看到这些东西在自己身体内的变化。为了纪念这一发现,神农就将石花的发现地命名为石花,这个地方就是毗邻今天襄阳市谷城的石花镇。

第二件宝物就是茶叶。茶在西周初年就有了记载。周成王去世,周康王继位,“王三宿,三祭,三诧”,指的就是周康王三次用茶叶作为祭品,“诧”就是茶。《周礼·地官》记载:“掌茶。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可见,茶在周代被用来作为敬祀的礼物。而茶的发现,据说则要追溯到炎帝神农。话说炎帝神农沿着汉江河道向北行走,来到郧县茶店这个地方,他发现了一种新的植物,很矮,但是叶子圆润,四季常青。神农顺手就摘了几片放到嘴里,只见这种叶子在五脏六腑之间上下翻腾,五脏六腑就像水洗过一样,又变得晶莹起来。对此,清人孙壁文指出:“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炎帝对这个发现和这个叶子的功效非常看重,欣喜之下,他就把这种植物取名为茶,而发现茶的这个地方就叫茶店。

第三件宝物是灵芝。据说神农在搭造云梯攀上神农架神农顶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像脸盆那么大、像蘑菇一样颜色鲜红的植物。他大胆地掰下一块送到嘴里,顿时感觉清香满口、舌底生津。不一会儿,还感到一股暖气从丹田升腾而上,早些天被各种毒物所侵害的身体,各种的不舒服和疼痛顷刻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神农感到这是遇到毒物的克星了,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取名为灵芝。在以后的日子,神农随身就带着这种灵芝。遇到剧毒的时候就掰下一块,丢进嘴里,毒物就会立刻化解,使炎帝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因为灵芝有起死回生、化解百毒的奇效,所以一直到今天,在神农架和武当山,灵芝被作为神药高价出售。

随着岁月的推移,神农积累的药物知识越来越丰富,并以书籍的方式传承下来,于是就形成了《神农本草经》,它是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经典之作,后世本草著述莫不以此为宗,由此形成了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而神农终因误尝断肠草而死,葬于长沙茶乡之尾。

炎帝神农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一系列永不磨灭的丰功伟绩,在中国上古时期能与其并驾齐驱的只有轩辕帝一人。如果伏羲女娲主要解决的是人类自身生产、繁衍问题,那么神农所解决的是人类生存发展问题。

2.《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见图12)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如同《内经》冠以黄帝之名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

img2

图12 《神农本草经》书影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中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都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当时的认识水平,把这些药物依其治疗效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三大类,名为三品,这较前代“五药”的分类已有认识上的进步。三品即为上、中、下三品:上、中二品各120种,下品125种。当时认为,上品是无毒的、具有补养作用的药物,可以久服,使人延年益寿;中品有的带些毒性、有的无毒,既可以治病也可用于补养;而下品一般多为有毒性之药物,只能用于治病,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法虽较原始而粗放,但对于当时的医药学,特别是治疗学,具有积极的意义。该书阐述了药物的君臣佐使及在方剂配伍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有药物的阴阳配合、七情合和、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有毒无毒,药物的采造,药物的煎煮法,药物与病证的关系等,至今仍是临床用药的法规准则。其文字简练古朴,无愧于中药理论精髓。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疗效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在中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便以“本草经”命名。

《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药理学基础,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神农本草经》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是源于《神农本草经》而发展起来的。不过,《神农本草经》中的上品首味药却不是植物药,而是矿物药丹砂,并且说丹砂“久服通神明不老”,可见《神农本草经》医学,一开始就与神仙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了《黄帝内经》阐述的医理,又有了神农发现的药物,这对于解除疾病顽症似乎已经完全足够,然而,先民们却用智慧将治病手段拓展到药物之外。下面,我们将介绍一种独特而神奇的治疗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