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核糖核酸病毒所致的皮肤病

小核糖核酸病毒所致的皮肤病

时间:2022-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病是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口腔和肢端出现水疱,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可散发或流行,多在夏秋季流行。是一种侵犯牛、羊、猪等有蹄类家畜的病毒性烈性传染病,对家畜危害很大,偶可传染于人。本病是由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科、鼻病毒属的口蹄病病毒所致。口蹄病在易感动物间极易通过接触快速传播,病毒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皮损、唾液、尿液及乳汁中。

第六节 小核糖核酸病毒所致的皮肤病

一、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本病是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口腔和肢端出现水疱,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可散发或流行,多在夏秋季流行。俗称手脚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最常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是柯萨奇A16型,其次是埃可71型和柯萨奇A5、A9和A10型,偶可由柯萨奇A4、A7、B2和B5型所致。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2~7d。

(2)发疹前有低热、头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

(3)口腔损害主要表现为疼痛性口腔炎,在口腔的硬腭、颊部、牙龈及舌部出现疼痛性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四周绕以红晕。由于疼痛,常伴有流涎或拒食。

(4)手足皮损好发于掌跖、指(趾)背或侧缘、甲的周围及足跟侧缘,部分病人也可见于大腿内侧、臀部、会阴等部位,皮损表现为米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半球状或椭圆形,疱壁薄,内容澄清,周围绕以红晕,水疱数目不多,散在分布。

(5)本病可有轻度全身症状,如低热、头痛、厌食等,亦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脑炎。

(6)本病有自限性,皮疹1周内自行消退,不留痕迹,很少复发。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口腔、指(趾)发生散在性水疱即可诊断,必要时进行病毒分离。需与疱疹性咽峡炎、单纯疱疹、水痘、多形红斑、淋菌菌血症鉴别。

(四)治疗

1.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患儿隔离、卧床休息,予无刺激流质饮食。

(2)全身治疗:可应用抗病毒药物如吗啉胍(病毒灵)、利巴韦林(病毒唑)、板蓝根等,病情严重者可给予干扰素治疗。

(3)局部治疗。

2.中医治疗

(1)内用药物疗法:治宜散风清热,解毒化斑,方用消风清热饮化裁,药用:荆芥、防风各6g,浮萍、当归、赤芍、菊花各3g,蝉衣2g,大青叶、黄芩、银花各9g。

(2)外用药疗法:①皮疹外用三黄洗剂或寒水石洗剂。②口内外用梅花点舌丹或菊花10g,甘草5g,煎水漱口。

(五)预防及护理

(1)幼儿园、托儿所发现病人,应隔离治疗。(2)患儿的用具、衣服等应消毒。

二、口蹄病(foot-mouth disease)

本病也称口蹄疫或足-口病。是一种侵犯牛、羊、猪等有蹄类家畜的病毒性烈性传染病,对家畜危害很大,偶可传染于人。其特征为发热、流涎、口腔黏膜及皮肤发生水疱、糜烂及溃疡。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是由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科、鼻病毒属的口蹄病病毒所致。此病毒抵抗力很强,在畜毛上能存活2~4周,饲料中存活4个月,冻肉中可长期生存,食盐对其无杀灭作用。口蹄病在易感动物间极易通过接触快速传播,病毒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皮损、唾液、尿液及乳汁中。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2~18d。

(2)初起有发热、头痛、倦怠、口腔黏膜烧灼感等前驱症状。儿童症状较重,2~3d后,在颊黏膜、唇、舌、牙龈及掌跖、指(趾)间等部位发生水疱,有时仅见于口腔和手掌。水疱约米粒大小,水疱液清澈或轻度混浊,或相互融合成大疱,疱破后形成浅表性溃疡,有触痛,溃疡面迅速愈合不留溃疡。

(3)自觉瘙痒及烧灼感,局部淋巴结肿大。

(4)本病为自限性疾病,1~4周可自愈。预后良好,但在儿童有死亡的报道。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有接触病畜病史,手、足、口腔发生水疱、溃疡及中等度发热等症状可进行临床诊断,如在疱液内分离出病毒或在血清中检查出特殊的补体结合及中和抗体即可确诊。需与手足口病、水痘、单纯疱疹、猪水疱病鉴别。

(四)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对症处理。

(五)预防及护理

(1)病人应隔离、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

(2)受传染的牛、羊、猪要屠杀或隔离。

(成爱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