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儿惊厥最常见于什么病

小儿惊厥最常见于什么病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高热外,尚可出现惊厥或昏迷,纠正脱水以后,症状缓解,体温下降。惊厥是小儿常见的病象,往往是抽搐与昏迷同时存在。惊厥缓解后,神志即恢复正常,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惊厥发作前发热,谵妄或狂躁不安等感染中毒症状,发作后多有昏迷,同时伴全身肌强直或阵发性抽搐,并在昏迷中不断反复发作,重者可持续数日不止。如降温、防治脓毒症和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衡。如已发生惊厥,应及时抢救。

小儿烧伤并发症多数与成人相同。下面仅就与成人不尽相同的并发症或主要发生于小儿的并发症加以叙述。

(一)高热

烧伤后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不需特别处理。但如体温持续在39℃或40℃以上就要积极寻找发热源并进行紧急处理,以免延误治疗而引起惊厥,昏迷或其他更严重的后果。

【原因】

1.创面感染 表现为局部潮湿、积脓或有臭味等,早期创周有明显的蜂窝织炎,严重者为创面脓毒症,或者可以见到创面有“虫蛀样”侵袭性感染。肉芽创面暴露过大可引起高热。

2.败血症 体温骤升或持续高热常是败血症的早期症状之一,除高热外,多伴有其他败血症的表现。

3.创面包扎过多过厚 可以致散热不良,特别是炎热天气,改为暴露疗法,体温即可下降。

4.换药热 因换药面积大,扰动多,尤其是对创面进行浸泡以后,易引起明显发热,这种高热,多为“一过性”,与换药有明显关系。同样,湿敷面积过大也可引起高热。

5.环境温度过高 多见于温度过高的夏季,或者冬季保温温度过高,致使小儿体温散发不好。多见于婴幼儿

6.肺部感染 常同时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气急、肺部湿啰音等,X线片有助诊断。

7.合并颅脑损伤 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所致的中枢性高热,多有受伤史。

8.输血输液反应 多为一过性,持续4~6h。但如系严重血液污染或液体污染可有持续高热。

9.过敏性反应 如药物过敏。

10.药物热 多见于持续应用大量抗生素药物以后。

11.脱水热 主要因高渗性脱水的脑组织脱水所致。除高热外,尚可出现惊厥或昏迷,纠正脱水以后,症状缓解,体温下降。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针对高热的原因进行治疗,而重点又在于预防。

2.降温处理 避免发生惊厥、昏迷。①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多用于发热初期伴有寒战时,此时不宜用冰水降温,而应当采用温热毛巾擦洗;②当寒战消失后,即可采用冷敷、冰袋置大血管部位或用乙醇浴,直至皮肤发红为止;③冷盐水灌肠:1岁用50~100ml,3岁用300~600ml,并可在盐水中加入水合氯醛,其剂量与口服量同;④也可用药物降温。烧伤小儿体质虚弱,特别是大面积烧伤,使用退热药要特别慎重,以免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只有在物理降温效果不好时才应用药物降温,但要减量使用。必要时应用小剂量冬眠药物(如氯丙嗪等)。也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

3.镇静止痉药 小儿高热,尤其是婴幼儿的突起高热,容易发生惊厥。所以,在退热的同时,应用镇静止痉药物,以防止惊厥发生。

(二)惊厥

惊厥是小儿常见的病象,往往是抽搐与昏迷同时存在。惊厥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且年龄愈小愈多见。如持续较长,可使脑组织缺氧,造成脑损害,也可因惊厥引起窒息,甚至造成呼吸心跳暂停,直接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及时抢救。

【病因】 烧伤小儿发生惊厥的常见原因如下:

1.高热惊厥 以半岁到3岁多见,5岁以后则渐少见。一般于发热开始时发生,为大发作,持续数分钟即可自行缓解,较长的可达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以上。惊厥缓解后,神志即恢复正常,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发作次数一般不超过2~3次,热退惊止。但有半数病儿在下次发热时再次发生惊厥。

2.中毒性脑病 由烧伤感染引起。惊厥发作前发热,谵妄或狂躁不安等感染中毒症状,发作后多有昏迷,同时伴全身肌强直或阵发性抽搐,并在昏迷中不断反复发作,重者可持续数日不止。

3.脑缺氧、脑水肿 因烧伤后休克或吸入性损伤,头面部严重烧伤,气体交换不足等因素引起的脑缺氧、脑水肿都可引起惊厥。

4.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 较多见于严重高渗性脱水(高血钠)、血钙过低、水中毒(低血钠)低血糖、酸中毒及酮中毒等,可引起惊厥。

5.营养不良 如维生素B1缺乏(脑型)、维生素B6缺乏。

6.血压 小儿烧伤后的急性高血压,尿毒症性高血压,高血压脑病,可引起惊厥。

7.药物中毒或过敏 例如抗生素过敏,磷烧伤所致磷中毒等,氯胺酮过量也可引起惊厥。

8.其他 如癫破伤风、感染性血栓、脑出血坏死、颅内出血或积液及脑膜脑炎等。

【临床表现及诊断】 如出现典型症状,诊断并无困难。但有时,特别是早期,症状不典型,有时仅见一肢体抽动,或者一肢体抽动后变为另一肢体抽动;有时仅短暂出现于一侧口角、眼角抽动,进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因此必须早期发现,及时处理。诊断的另一方面是病因诊断,则应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作出鉴别诊断,才能进行病因治疗。此外还要进行仔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及全面体检,包括眼底检查、化验或其他特殊检查等。

【治疗原则】 重点在于预防,关键在于针对可能发生惊厥的诸原因进行预防。如降温、防治脓毒症和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衡。如已发生惊厥,应及时抢救。

1.急救 将患儿口扩开,放上牙垫,以防咬伤舌部;持续抽搐时间较长可引起窒息,应注意保持呼吸通畅及施行人工呼吸;立即给氧,并密切观察呼吸及心跳情况,必要时可给洛贝林和强心药,不用尼可刹米、咖啡因等呼吸兴奋药;抽搐伴有呕吐者应立即侧卧,以防止吸入性肺炎;创面要妥善保护,以免擦伤。

2.止痉 惊厥发作十分危急,必须立即止痉。可选择一种或联合应用两种药物迅速止痉。苯巴比妥钠8~10mg/(kg·次),肌注;安定0.3mg/(kg·次),肌注或静注,6~8h可重复应用一次;10%水合氯醛50mg/(kg·次),保留灌肠;氯丙嗪及异丙嗪各0.5~1mg/(kg·次),同时肌注或静滴,必要时可4~6h重复应用;2.5%硫喷妥钠10~15mg/(kg·次)加生理盐水稀释成1%或2.5%溶液静脉注射,最大量不超过300mg,因此药的止痉作用甚强,抑制呼吸亦强,需谨慎使用,新生儿及婴幼儿尤应慎用;苯妥英钠3~10mg/(kg·d),是抗癫发作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丙戊酸钠20~50mg/(kg·d)。

3.窒息的处理 呼吸困难青紫者,给氧,必要时行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

4.并发症的处理 惊厥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止可引起脑缺氧、脑水肿,必要时可给20%甘露醇1g/(kg·次),也可用20mg速尿行脱水治疗。同时还应密切注意呼吸和心功能状况,随时给予必要的处理。

5.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是关键,是控制惊厥的根本所在,如加强创面处理,彻底引流,及早消灭创面,积极防治败血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三)胃肠功能紊乱

烧伤小儿中较为常见,尤其多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

【原因】

1.肠外感染 如败血症、创面脓毒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均可导致腹泻。这主要是由于毒素影响机体调节功能,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胃肠运动功能失调所致。

2.肠内感染 主要是由于食物和食具不洁所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沙雷菌、变形杆菌均可进入肠道而致消化道的感染;有时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导致肠道内菌交替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真菌性肠炎等)。

3.饮食因素 烧伤后,特别是感染以后,小儿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失调。烧伤后婴幼儿需改用人工喂养,一时多不能适应,而医务人员为了补充大量消耗,急于给小儿增加营养,以致造成喂食过多或食物配制不当等,从而影响消化和吸收,造成腹泻或呕吐。

4.其他 如药物影响、代谢障碍、腹部受凉、甚至小儿对环境的恐惧等;单纯营养不足,使胃肠黏膜水肿,也可发生腹泻。

【临床表现】 轻者以消化不良症状为主,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加,每日数次,大便为“蛋花样”或稀糊状,酸臭味,有少量黏液,但无脓血,镜检有大量脂肪球、不消化食物残渣和少许白细胞。重者每日大便可增至数十次,呈“水样便”。呕吐频繁或出现肠麻痹,并可伴有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等水与电解质紊乱。由于肠内毒素的吸收,小儿常有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或躁动不安,甚至惊厥、昏迷。

【治疗原则】

1.预防 如积极控制创面感染,及早消灭创面,预防败血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等。重视小儿喂养,除注意饮食卫生外,要在能承受的情况下逐步增加营养。饮食的选择要注意营养,易消化和适合于小儿的消化功能。

2.病因治疗 如系肠道感染,应给予敏感抗生素;如系菌交替症则应当调整抗生素的应用,是喂养不当则予以纠正。

3.合理调节饮食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胃肠功能失调,均应注意饮食的调节。轻度者适当减少饮食量,并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牛奶用糖水或米汤稀释成1∶1或1∶2、1∶3,密切观察大便性质,如消化情况有所改善,可逐渐增加饮食量或牛奶的浓度,如未见好转,应考虑短期禁食6~12h,同时静脉补液以维持液体的补充和营养的维持。重度者应立即禁食数天,然后依病情先从流汁开始,逐渐增加饮食量,婴儿可先给米汤和稀释的牛奶,其用量可比平时减少1/2或1/3,每4~6h 1次,不足的水分,在两次喂奶之间补足,牛奶则以脱脂奶为佳,可加糖1%~2%,待病情改善后,渐渐增加饮食量。在禁食期间为保证热量的供应,可以补充静脉营养液。

4.其他 注意隔离、清洁、腹部保暖,以及口腔护理,准确记录出入量;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四)猩红热样葡萄球菌感染

【发病特点】 多见于小儿,其致病因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种外毒素,称作红疹毒素。这种毒素能使新生鼠产生皮肤剥脱,为噬菌体分类中的第Ⅱ类菌株产生的,被认为是引起“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的病原。猩红热样皮疹就是此综合征的一部分。此毒素对表皮的颗粒层细胞有选择性的损害,而皮肤的其他层则无恙。

【临床表现】

1.体温 突起高热,常在39~40℃以上。

2.皮疹 发热1~3d后,先于创周健康皮肤出现,以后迅速扩散到全身。皮疹为弥散性细小丘疹,大小1mm左右。初起稍平,后稍隆起,扪之略感粗糙。皮疹甚密,普遍发红,压之能暂时褪色,数秒钟后恢复原状,有时面部及全身潮红,并有“环口苍白”。数日后皮疹隐褪,随后脱皮屑或大块脱皮。严重者皮疹密而多,甚至出血,压之不褪色,有些是由小点状红疹逐渐融合,极似荨麻疹。皮疹一般持续1~2d,最长4~5d,少数病例可反复发疹,直到创面完全愈合。“草莓舌”少见,多数只表现味蕾粗大,与典型猩红热不同。

3.中毒症状 除有高热外,小儿精神差,嗜睡,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惊厥。较一般猩红热的中毒症状为重。

4.咽部症状 一般较轻,不表现呼吸道症状。

5.创面改变 发疹时可见创面感染加重,上皮生长停滞或侵蚀性感染,有“虫蛀样”表现。

6.化验检查 白细胞上升,(10~20)×109/L以上,咽部未发现乙型链球菌,而创面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预后】 如能及时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预后良好,且多不遗留心肾等并发症。

【治疗原则】

(l)一般支持疗法。

(2)全身选用有效抗生素。

(3)加强创面处理,消灭感染源是最根本的办法,如加强创面引流与清洁,及时消灭创面。

(4)这种细菌易造成交叉感染,应注意创面隔离。

(5)小儿抵抗力低,易患此症,要设法提高其抵抗力。

(五)脓皮病和创面溃疡

【发病特点】 小儿皮肤抵抗力低,平时即易受葡萄球菌等化脓菌的感染,而烧伤后,新愈合的创面或者植皮后的上皮均极薄,抵抗力更低,如不注意清洗或因保护不妥,极易因搔抓或被单衣服擦破而致感染扩散,造成极广泛的脓皮病。

深Ⅱ度创面,残存的皮肤附件有大量细菌生长,且有皮脂腺的分泌,引流不畅时,常可形成瘢痕下脓肿,经久不愈,反复溃破,溃疡形成,创面极难治愈。

【治疗原则】 ①加强清洗,全身用药多不能奏效,可局部外用敏感抗菌药物,控制感染;②对反复感染之瘢痕溃疡,只有彻底切除后移植中厚皮片,才能治愈;②对于3周还不能自愈的深Ⅱ度创面,宜行自体植皮,不宜消极等待自愈。对这些创面最好行早期切削痂后进行自体皮全覆盖,有利于防止创面的瘢痕溃疡和功能障碍。

(刘旭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