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麻醉前处理

麻醉前处理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饱胃的危险性在于胃内容物的呕吐或反流引起误吸,导致急性呼吸道梗阻和吸入性肺炎,病死率甚高。可采用以下方法予以预防。用药后要密切观察。一般可在术前静注芬太尼0.05~0.1mg、阿托品或东莨菪碱。常用的镇痛药有吗啡、哌替啶、芬太尼、双氢埃托啡以及利多卡因、丁卡因和布比卡因等局部麻醉药,可通过口服、含化、肌内或静脉注射、局部与区域阻滞方法给药。

(一)早期处理

1.一般措施 包括动、静脉穿刺置管、输血、输液、供氧、监测血压和心电及其他术前准备。

2.呼吸管理

(1)维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口腔,吸出血块或呕吐物;头后仰及托起下颌;放置口咽通气道;昏迷患者、颈部、颌面部外伤或颈椎外伤者应早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对存在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患者,应在先做气管插管的情况下行气管切开术,较为安全。情况紧急时可用粗针头做环甲膜穿刺或应用快速环甲膜切开器切开置管。

(2)饱胃的处理:创伤患者因惊恐、疼痛、休克等因素影响,胃排空迟缓。进食至受伤的时间愈短,其胃内容物存留愈多,甚至有的患者受伤后胃排空活动完全停止,伤后24h仍有未消化的胃内容物呕出。饱胃的危险性在于胃内容物的呕吐或反流引起误吸,导致急性呼吸道梗阻和吸入性肺炎,病死率甚高。因此,创伤患者(尤其是中重度创伤时)在麻醉前均应视为“饱胃”并做必要的处理:如①在伤情允许的情况下,延缓手术并禁食;②置入粗胃管(内径>7mm)吸引排空胃内容物;③应用促进胃排空的药物,甲氧氯普胺、恩丹西酮等既能抑制呕吐反射,又能促进胃排空。

(3)误吸的预防:麻醉诱导期是呕吐及误吸的易发时期。可采用以下方法予以预防。术前给予抑制胃液分泌的药物,如枸橼酸钠、格隆溴铵、水化铝酸镁、H2-受体拮抗药西咪替丁(甲氰咪胍)和雷尼替丁等,可使患者胃液量减少,pH升高,以减少误吸后胃酸对呼吸道的损伤;机械性填塞呕吐通道,如使用喉罩、带食管套囊的通气导管。平卧位行快速诱导时,将环状软骨压向颈椎,以使食管受压闭合也可防止反流;清醒气管插管,表面麻醉后插入气管导管,并将导管套囊充气,封闭气道,此方法安全有效。插管前及麻醉期间应注意检查套囊的漏气与否,以免胃液反流后流入气管及肺内;适当的头低位可使反流的胃内容物滞留于咽部,便于吸引清除及减少被误吸的机会;术毕待完全清醒并清除口咽分泌物后再拔除气管导管,以防拔管后误吸。

(4)血、气胸的处理:伴有血气胸时,应先做闭式引流,再做加压通气,麻醉诱导。

(5)致伤物的处理:有些嵌顿或贯通身体关键部位的致伤物(如弹头、弹片等)不要轻易拨动,以免加重损伤或引起难以控制的出血。

(二)麻醉前用药

应根据患者伤情及全身状况;手术时间;转送期间是否用过有关药物等因素决定是否应用。对于有些伤情较重或存在呼吸障碍的患者,使用镇静或镇痛药应慎重,因可能引起呼吸抑制。用药后要密切观察。一般可在术前静注芬太尼0.05~0.1mg、阿托品或东莨菪碱。

(三)麻醉方法的选择

不论平时或战时,创伤患者的麻醉方法及药物的选择原则首先取决于受伤部位、程度以及手术方式,其次还要考虑所具备的麻醉设施、监测条件、麻醉医师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战伤救治医学认识及技术水平的发展对麻醉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有明显的影响。如20世纪50年代我军抗美援朝期间,师团救护所早期手术以清创为主,大部分采用普鲁卡因局麻;60年代中印边境反击战的情况,变化不大;20世纪70年代末对越反击战,由于卫勤保障加强,专科手术队前移,后送条件改善,一线医院手术种类增多,主要采用氯胺酮-东莨菪碱静脉复合麻醉,而局部麻醉明显减少,吸入麻醉基本未用。海湾战争等现代化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战创伤救治与平时创伤救治的差距正趋缩小。

(四)早期镇痛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有关的主观感受。创伤引起的疼痛不但增加伤员的痛苦,而且能引起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影响患者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使患者情绪紧张、兴奋不安、失眠、血压剧烈波动和脉搏改变、呼吸加快、呼吸幅度变浅、咳嗽无力等,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常用的镇痛药有吗啡、哌替啶、芬太尼、双氢埃托啡以及利多卡因、丁卡因和布比卡因等局部麻醉药,可通过口服、含化、肌内或静脉注射、局部与区域阻滞方法给药。近年在国内已开始应用的患者自控药泵止痛(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PCA)装置适用于患者转送期间或术后镇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