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造血生长因子

造血生长因子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血生长因子是一类细胞因子,可以在体内、外刺激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目前已有较多的造血生长因子在临床上使用或试用。EPO是最早用于临床的造血生长因子,能有效地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所引起的贫血。SCF单独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和促进克隆形成能力较弱,但与其他细胞因子有协同作用。白细胞介素6是一种多向性造血生长因子,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成熟,改善机体的造血和免疫功能,升血小板作用十分显著。

造血生长因子(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HGF)是一类细胞因子,可以在体内、外刺激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目前已有较多的造血生长因子在临床上使用或试用。

(一)促红细胞生成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主要是刺激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EPO是最早用于临床的造血生长因子,能有效地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所引起的贫血。50~100U/kg皮下注射,每周1~3次,用药剂量和注射次数根据病情而定,血红蛋白保持在80g/L以上即可。近年来,EPO也逐渐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贫血,适应证包括AIDS患者的贫血、肿瘤引发的贫血、慢性病贫血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发生贫血后若拒绝输血,也可给予EPO,剂量为每次100 U/kg,每周3次。外科手术前采集患者血液供自身输血用,为增加采集血量,可于采血前给予EPO。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使用EPO可能加速患者造血功能重建,而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则无此效应。EPO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高血压和铁缺乏,在使用时应注意补充铁剂。

(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可刺激粒系祖细胞增殖,以维持外周血中转换极为迅速的中性粒细胞的水平,也可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成熟时间并促使其自骨髓释放至血液中,而且有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G-CSF的主要适应证是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接受化疗或放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肿瘤患者,尤其是伴有发热或已发生细菌性感染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时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粒细胞减少;化疗以外的药物引起的粒细胞减少;AIDS患者发生的粒细胞减少。在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时,患者可以合并使用G-CSF和化疗药物作为动员剂。G-CSF的用药剂量一般为5~10μg/(kg·d),皮下注射或快速静脉滴注。G-CSF的不良反应一般较轻,有骨痛、头痛、恶心、乏力、皮疹、发热等,偶有气短、多汗、嗜睡

(三)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的生物学功能与G-CSF相似,但较广泛,可刺激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多系定向造血干细胞增殖与成熟,与其他细胞因子有协同作用。GM-CSF与G-CSF合用作为造血干/祖细胞的动员剂,可得到较多数量的CD34CD38-干细胞。GM-CSF现已广泛用于防治各种放疗和化疗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感染、恢复造血功能,作为体内造血干/祖细胞的动员剂,以及治疗伴有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某些血液病。GM-CSF的推荐剂量为5μg/(kg·d),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GM-CSF的不良反应较G-CSF为重,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寒战、骨痛、肌肉疼痛等,以及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静脉注射常伴有皮疹和初次剂量反应,以一过性潮红、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和低血压为特征。

(四)促血小板生成素

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可刺激巨核细胞增殖与分化,也能激活血小板的聚集。TPO能加速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数量的恢复,也可用于肝硬化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血小板供者使用TPO,可增加血小板采集量。TPO有动员造血干细胞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作用,有可能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TPO的不良反应较轻,而且是一过性的,常见的有乏力、关节痛、头痛、恶心、呕吐等。TPO应慎用于有血栓形成倾向的肿瘤患者。

(五)干细胞因子

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是一种作用于最早期造血干细胞、原始定向造血干细胞的造血生长因子,在维持造血细胞存活、促进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调控各系造血细胞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SCF单独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和促进克隆形成能力较弱,但与其他细胞因子有协同作用。与IL-3协同刺激早期多能干细胞生长;与G-CSF、GM-CSF协同增加造血集落形成的大小和数目;与GM-CSF和IL-3协同诱导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并使其多倍分化;与GM-CSF和EPO合用,可增加骨髓中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加速红细胞生成。临床应用时,多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使用。可促进肿瘤患者化疗或放疗后造血功能的恢复,加速核辐射骨髓损伤患者造血功能的重建。SCF作为外周造血干/祖细胞的动员剂是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的适应证。SCF 10μg/(kg·d)与G-CSF 10μg/(kg·d)联合使用,皮下注射,可使外周造血干/祖细胞水平持续增加,其作用超过任何一种细胞因子单独使用,并且后续时间比单用G-CSF增加100倍。SCF与FL、TPO或IL-11、GM-CSF联合作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SCF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恶心、皮疹、淤斑、荨麻疹、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停药后24h内症状基本消失。

(六)白细胞介素3

白细胞介素3(Interleukin 3,IL-3)又称多系集落刺激因子,其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调控造血,对造血的各个阶段及各系祖细胞均有重要的调控作用。IL-3作为协同因子,能明显支持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内的各阶段造血细胞的增殖。此外,IL-3还是活存因子,能维持处于G0期造血干/祖细胞的活存。IL-3已试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造血重建等。IL-3与G-CSF合用,疗效较好。IL-3的不良反应有发热、头痛等,一般较轻微。

(七)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是一种多向性造血生长因子,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成熟,改善机体的造血和免疫功能,升血小板作用十分显著。与IL-3、IL-1合用,有协同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辐射所致的血小板减少。IL-6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乏力、头晕、恶心、皮疹、瘙痒等,剂量较大可引起心律失常和心肌损伤。

(八)白细胞介素11

白细胞介素11(Interleukin 11,IL-11)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可刺激原始干细胞扩增及向定向干细胞分化,促进骨髓红系、粒系、淋巴系、巨核细胞系的形成。IL-11与G-CSF联合应用,对造血细胞生存有协同作用。IL-11主要用于造血障碍性疾病,如防治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大剂量化疗、放疗或辐射事故后用以增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防止感染和出血。通常于化疗结束后6~24 h开始使用,推荐剂量50μg/(kg·d),皮下注射,直至血小板回升至20×109/L以上,持续使用不超过21d。IL-11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水肿、结膜充血、气短、心悸、心律失常、胸腔积液等,患者多可耐受。

(九)Flt3配体

Flt3配体(Flt3 ligand,FL)是一种早期造血生长因子,可刺激原始造血干细胞和定向的淋系、髓系祖细胞的生长和克隆形成,激发造血干/祖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单独应用时作用较弱,但能增加这些原始细胞对其他造血生长因子的反应。FL对以造血干/祖细胞为靶细胞的基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保护骨髓的造血功能,增加机体对放疗、化疗和辐射的耐受性。在国外,FL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