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明热盛的人为什么容易出汗

阳明热盛的人为什么容易出汗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阳明病,从里证提纲可以认识到是里实;从外证提纲可以认识到是里热。因此,阳明病的形成,有自发本经的,也有他经转属而来的。由他经转属而来的阳明病多是太阳表证期误治伤律,或者津液素亏,以致化燥成实。论中提到阳明病多愈于从申至戌这一段时间。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阳明又称盛阳,即阳气极盛之意。结合人体的脏腑功能来说,唯有肠胃主腐熟水谷,化生营卫,热能量大,堪称盛阳。故生理上的阳明实指胃家(包括胃和大肠)而言。

胃家不但腐熟水谷、化生营卫,而且具有排泄粪便的传导作用。在健康情况下,消化、传导功能正常,便没有症状出现。但受邪后就不同了,燥热在里,必影响胃家的传导,使宿食粪便留滞,就形成了“胃家实”(实,即充实不空虚之意),所以《伤寒论》就以“胃家实”作为阳明病的提纲。

阳明病不但有里证,也有其特殊的外证:里热外蒸就全身发热,里热迫津外越就自汗出,里热炽盛,必不恶寒反恶热。这些症状就是阳明病的外证提纲。阳明主里,外邪由外至内而盛于内,化热化燥之后,即不再传变,所以论中说“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阳明病,从里证提纲可以认识到是里实;从外证提纲可以认识到是里热。其所以造成里实里热,不但与平素体质有关,也与治疗的经过有关。因此,阳明病的形成,有自发本经的,也有他经转属而来的。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自发本经的阳明病,其诱因也是感受外邪,故初病时也能出现恶寒,不过阳明病初期的恶寒短暂而轻微,第二日恶寒自止,第三日即脉搏转大,恶热、自汗出等症就会相继出现。这种患者都是阳气素盛或素蕴内热,所以一旦受邪,短时间即从热化,《素问·热论》“伤寒二日,阳明受之”就是指此而言。

由他经转属而来的阳明病多是太阳表证期误治伤律,或者津液素亏,以致化燥成实。也有的是太阳病失治或太阳病发汗不彻,余邪未尽入里化热而形成。例如,太阳病或汗、或吐、或下、或渗利小便就能伤津致燥,因燥成实。又如伤寒系在太阴,当里阳渐盛,化湿有权,至七八日后,小便通利,大便成硬,也能转属阳明。尤其素体津亏的患者,外感后由于肠道干涩,逐渐形成不大便,更是临床多见。

总之,自发的阳明病必先热化后燥化;转属的阳明病则或者但从热化,或者但从燥化,或者燥热齐化。其特点是:化燥成实的必不大便或大便难;入里化热的必由无汗变为周身濈然微汗,当表热内迫时往往会出现呕不能食的前驱症状。

论中提到阳明病多愈于从申至戌这一段时间。《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日西而阳气已虚”,阳明病本为阳热亢盛之病。当天阳渐虚之时,其邪气亦随之渐衰,故可在日入前后自愈。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