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乌头汤加减

乌头汤加减

时间:2022-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药后,关节略能屈伸,疼痛减,续方14剂,带回服用。《金匮要略》乌头汤,乌头五枚,麻黄三两,甘草三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在《金匮要略》中,乌头汤主要治疗风湿病,并有其散敛结合、寒温并用、邪正兼顾的特点。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致肌肉、筋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形成风湿病。《金匮要略》中的麻黄、桂枝、生姜、附子、乌头等均为温经通阳之品。

【组成】 制川乌9克,白芍15克,木瓜9克,五加皮15克,伸筋草15克,秦艽15克,地黄60克。

【功用】 破积寒凝,补土疏木。

【适应证】 脚部疼痛,不可屈伸。寒湿痹证。治疗症见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热,舌苔薄白,脉沉弦。

【姜氏临证心得】 曾治秦某,男,53岁。右膝关节能伸不能屈,曲则疼痛非常,遇热稍好,冬日遇寒疼痛更甚,舌苔白,脉弦。处以上方,7剂。药后,关节略能屈伸,疼痛减,续方14剂,带回服用。《金匮要略》曾以乌头汤治疗历节疼痛,本例为寒湿关节疼痛,故以制川乌驱寒湿为主药,仿乌头汤法,配芍药同用治关节风湿疼痛。芍药与木瓜及伸筋草相配,又可平肝舒筋。《神农本草经》记载生地治“痹”,大剂量有可的松作用,而无激素的不良反应

【解读赏析】 本方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小儿风湿性舞蹈病、坐骨神经炎、椎管狭窄、腰腿痛等属上述证机者。治类风湿关节炎(痛重者加制草乌、生姜;肿者加薏苡仁或防己;病久体虚者加黄芪);加白术、威灵仙、桂枝、桑寄生等治疗坐骨神经痛;加鸡血藤、地龙、当归等治疗小儿风湿舞蹈症;加桂枝、豹皮樟等还有人用本方治疗变应性败血症,治疗阴缩、眩晕、体质性低血压、腓肠肌痉挛、偏头痛、阳虚外感、牙痛、肠梗阻均有一定的疗效。

《长沙药解》说:“乌头,味辛温。主中风,恶风,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生山谷。味辛、苦、温,入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开关节而去湿寒,通经络而逐冷痹,消腿膝肿疼,除心腹痞痛。治寒疝最良,疗脚气绝佳。”《金匮要略》乌头汤,乌头五枚,麻黄三两,甘草三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治历节肿疼,不可屈伸。以湿寒浸淫,流注关节,经络郁阻,故作肿痛。甘草培土,芍药清肝,黄芪行其卫气,麻黄通其经脉,乌头去其湿寒也。乌头赤石脂丸,乌头一分,花椒一分,生姜一两,附子半两,赤石脂一两。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以寒邪冲逆,凌逼宫城。赤石脂保其心君,乌、附、椒、姜,驱逐其寒邪也。

在《金匮要略》中,乌头汤主要治疗风湿病,并有其散敛结合、寒温并用、邪正兼顾的特点。风湿病是指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肿大、变形、僵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包含西医学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肩周炎、颈腰椎骨质增生病、坐骨神经痛等疾病,《黄帝内经》称之为痹证、痹病,而以“风湿”命名则首创于《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立《痉湿暍病》篇(第二篇)及《中风历节病》篇(第五篇)专论风湿病,对风湿病的理、法、方、药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开创了风湿病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临床辨治风湿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外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包括触冒风冷、雾湿、居处潮湿、坐卧湿地、露天就寝、涉水淋雨等。如原文所云:“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病在头中寒湿”“汗出入水中”“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内因包括脾肾阳虚、肝肾亏损、阴血不足、胃有湿热等。如原文以脉论病因:“脉沉而细者”“脉浮虚而涩者”“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盛人脉涩小”“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论饮食不节,内伤肝肾,如“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咸则伤骨,骨伤则痿”。风湿病的形成虽与外邪密切相关,但内因正气不足是起决定作用的,故第一篇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致肌肉、筋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形成风湿病。

斯病证治之法,首在微汗。微汗祛邪是治外湿之大法,仲景遵《黄帝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旨,指出“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然强调不可大汗,因“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应当微发其汗,才能使“风湿俱去也”。次在利尿除湿。风湿病往往素有内湿,内湿不除,最易招致外湿,而成内外合湿之湿痹。利尿除湿是治内湿的大法。如原文指出:“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若湿邪内阻,阳气不化,脾困不运,则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用利尿法治疗,使小便通利,则内湿得去,大便转正常。内湿去,阳气复,亦可助驱散外湿。

又次在于温经通阳。风湿病多为风邪与寒湿之邪相合而致病,而寒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温经通阳法能温化寒湿,宣通阳气,既适合外湿,又适合内湿。《金匮要略》中的麻黄、桂枝、生姜、附子、乌头等均为温经通阳之品。风湿在表证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恶寒较轻。治宜微汗解表,祛风除湿,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寒湿在表,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烦疼”而重。治宜微汗解表,散寒除湿,方用麻黄加术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白术)。寒湿在关节,症见关节冷痛或肿大变形,剧痛,“不可屈伸”,痛处不移,局部畏寒,得热痛减。治宜宣痹通阳,散寒除湿止痛,方用乌头汤(制川乌、麻黄、黄芪、白芍、甘草)。寒湿在腰部,“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治宜温阳散寒,健脾利湿,方用甘姜苓术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风湿兼表气虚,“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关节疼痛。治宜益气固表,祛风除湿,方用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风湿兼阳虚,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治宜温经助阳,祛风散寒除湿,方用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附子;甘草、白术、附子、桂枝)。

临床上使用诸方,宜注意散敛结合,发汗散邪是风湿表实之治法,然不可过汗,过汗必伤表阳,致风去湿存,病难治愈。故在运用辛温发汗药时,常配伍固表敛汗之品,以防发散太过。如麻黄加术汤中,麻黄得白术(白术量大于麻黄),乌头汤中麻黄得黄芪(二药等量),均为散敛结合配伍,以防发汗太过。

寒温并用,风湿病多为风邪与寒湿相合为患,故方中多用温热之品以散寒除湿,但辛温、辛热之品如用之不当,则会化热伤阴,因此,常配伍寒凉药反佐。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白芍、知母之寒凉以佐附子、桂枝之温热,乌头汤中以阴柔寒凉的白芍,反佐药性温热燥烈之麻黄、乌头。邪正兼顾,风湿病的发生,责之正虚感邪,尤其阳虚、气虚是招致外邪之关键内因。故在配方时,常祛邪与扶正兼顾。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麻黄、桂枝、防风等以祛邪,附子温阳扶正;乌头汤中乌头、麻黄祛邪,黄芪益气固表扶正。盖三者皆顾,方无碍而可效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