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桂枝厚朴杏仁汤

桂枝厚朴杏仁汤

时间:2022-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其病因是太阳病误下。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枳实9克,厚朴9克,杏仁9克,茯苓9克,生姜3片,大枣4枚。本案宿有喘咳,近受新感诱发,辨证为太阳中风兼有喘咳,故投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厚朴与杏子及枳实相须为用,药后患者症状大为减轻,二诊去甘草防其中满,加茯苓则更利于祛痰湿。

【组成】 厚朴12克,杏仁10克,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

【功能】 辛温发表。

【适应证】表证误下致喘证治。

【姜氏临证心得】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是指太阳病误下,致表邪不解兼肺气上逆作喘的治疗。一是太阳病误下,致表邪不解,兼肺气上逆作喘的治疗。其病因是太阳病误下。病机是风寒束表,内迫于肺,肺寒气逆,宣降失常。临床特点是太阳表证,并轻度气喘。治以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此方最宜。

曾治唐某,男,42岁。有气塞于胸中,上冲,即咳嗽气急有声,已三四年,近受风寒侵袭,喘咳大作,有汗,脉浮缓,舌质淡,苔白。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厚朴9克,杏仁6克,枳实9克,生姜3片,甘草3克,大枣4枚。7剂。病人主诉,服药后咳喘气急大为减轻,精神亦好。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枳实9克,厚朴9克,杏仁9克,茯苓9克,生姜3片,大枣4枚。药服5剂,病愈。本案宿有喘咳,近受新感诱发,辨证为太阳中风兼有喘咳,故投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厚朴与杏子及枳实相须为用,药后患者症状大为减轻,二诊去甘草防其中满,加茯苓则更利于祛痰湿。

【解读赏析】 昔年许叔微曾治一人,“为寇执,置舟中磺扳,数日得脱,乘饥姿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而下之,一医作解衣外感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许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此仲景法也。指令医者治此药,一啜喘定,再啜热缓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和矣。医曰:“某平生未尝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此。”此案,即为桂枝汤症的变法。桂枝汤证为太阳正治法,误下,气喘,表未解,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为桂枝汤证变治法。患者为太阳病,医不能辨,妄作食治而误下之,以致病变息高气喘,幸邪未内陷,正气上逆,表症仍在,仍从表解,所以用桂枝汤以解表,加杏仁之苦温宣肺降逆以定喘,厚朴之苦温下气以消胀利隔。既用桂枝汤加味,就有桂枝汤证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见症。斯喘,就为麻黄症,治喘功在杏仁,倘妄下后,表虽不解,腠理已疏,所以不宜用麻黄而应用桂枝。白芍酸寒,但加杏仁治喘,恐难胜任,所以又加厚朴以泄,则喘随汗减。《别录》说厚朴主消痰下气,《本经》说杏仁主咳逆上气,都很有道理。

经许叔微治疗的本案,看来与葛根芩连汤有相似之处,同为太阳病,当汗而反下之致喘,其喘则同,但病机各异。桂枝厚朴杏仁汤证,误下后不下利而喘,是邪陷于胸,未入于胃,表仍未解,故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葛根芩连汤证,为误而下利脉促,喘而汗出,不恶寒,乃邪陷于里,热在阳明,故用葛根以解表,芩连以清里,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其法亦是表里两解之法。许叔微精通伤寒治法,所以说:“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伤寒论》中的第18条,论素有肺寒咳喘宿疾,因外感风寒而诱发;第43条论太阳表证,因误下而风寒内陷胸中。前者为新感引动宿疾,后者为误下而邪陷,成因不同,然此际之病机,则同为风寒表证而兼肺寒气逆。临床证见发热恶寒、头痛脉浮,而兼胸闷气喘、咳嗽等。病机及脉证相同,故其治亦同,所谓异病同治是也。治以解肌祛风,降逆平喘,方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就这一条,陈修园说:“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喘则为邪拒于表,表气不通而作,宜麻黄不宜桂枝矣。然亦有桂枝证悉具,惟喘之一证不同,当知是平日素有喘之人,名曰喘家。喘虽愈而得病又作,审系桂枝证,亦不可专用桂枝汤,宜加厚朴从脾而输其气,杏子从肺以利其气佳。”(《伤寒论浅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我们进一步分析,本条与18条的比较,病因:18条为新感引动宿喘发作,本条为太阳病误下而成;病机:均为外有风寒表证,里兼肺寒气逆;治法:当依病机而治疗,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成无己说过:“下后大喘,则为里气大虚,邪气传里,正气将脱也。下后微喘,则为里气上逆,邪不能传里,犹在表也。与桂枝以解外,加厚朴杏子以下逆气。”(《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喻嘉言说:“此证不云下利,但云微喘表未解,则是表邪因误下上逆,与虚证不同,故仍用桂枝以解表,加厚朴杏仁以利下其气,亦微里之意也。”(《尚论篇·太阳经上篇》)所以临床上熟悉《伤寒论》的人,对伤寒证无不胸中有数,故一遇伤寒,即明若观火,洞察无余,而不很了解《伤寒论》的人,则就可能望而不可及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