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六腑属性

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六腑属性

时间:2022-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疾病的传变。此外,在针灸疗法中,五行生克关系的应用也有其重要的意义。总之,临床上依据五行的生克规律指导和进行治疗,确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五行学说毕竟存在一定的机械性,不可盲目套用,必须依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分别处理。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如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疏泄的功能,木的特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属木;心阳具有温煦的作用,火性温热,其性上炎,故心属火;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脾属土;肺性清肃,肺气以肃降为顺,金具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主藏精、主水,有滋润周身的作用,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故肾属水。

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就是利用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的。如肝木藏血以济心,肾水藏精以滋养肝,心火之热可以温养脾土,脾土之谷以养肺,肺金肃降以助肾水。此即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又如肝的疏泄功能可抑制脾土的壅滞,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可制约肾水的泛滥;肾水上济于心以防心火的偏亢;心阳的温煦功能可抑制肺的清肃太过;肺气的肃降功能可抑制肝气的升发太过。此即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一脏有病,可以传至他脏,病理上的这种相互影响称为“传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疾病的传变。其传变规律,可以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在相生关系中,每一行都存在着“生我”和“我生”两种关系,因此相生关系的传变又包括“母病及子”(疾病由母脏传于子脏)和“子病及母”(疾病由子脏传于母脏)两个方面。

2.相克关系的传变 在相克关系中,每一行都存在着“克我”和“我克”两种关系,因此,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由于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是以五行进行了分类归属,因此,诊断疾病时,就可以用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资料,用五行的归类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弦,多见于肝病;面见赤色,口苦,心烦,脉洪,多为心火亢盛等。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控制疾病的传变 疾病的发生是人体脏腑、气血等功能失调的结果,而功能失调必然导致内脏生克关系失常。疾病的传变,多见一脏病变,波及他脏而导致疾病发生,也可他脏有病传给本脏。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脏进行治疗外,还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太过者,泻之;不及者,补之,控制其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意思是当肝气亢盛,可致木旺乘土,传病于脾,故在泻肝的同时要补脾,以防止其传变。

2.指导脏腑用药 五脏、六腑、五体、五官和药物的五色、五味在五行的分类归属上有一定的联系。根据“同气相求”的理论原则,认为同一行的具有某种色、味的药物,常常与同一类的脏腑组织存在着某种亲和关系,并能调整该类脏腑组织的功能失调状态。如青色、酸味入肝,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以补肝;黄色、甘味入脾,白术味甘入脾补气;白色、辛味如肺,石膏入肺清肺泄热等。

3.确定治则和治法 五行学说可根据相生和相克关系的不同,以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1)中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①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虚证,可以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治疗肝虚证时,选取肾经合穴阴谷。此即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

②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荥穴行间治疗。此即实则泻其子,泻子则母安。

(2)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以下治疗方法。

①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水)阴以养肝(木)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不足之证。

②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证。在五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

③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④培土生金法: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

(3)中医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提出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

①抑强:用于相克太过。如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克土,用疏肝、平肝为主。或者木本克土,反为土克,称为反克,亦叫反侮。如脾胃壅滞,影响肝气条达,当以运脾和胃为主。抑制基强者,则被克者的功能自然易于恢复。

②扶弱:用于相克不及。如肝虚郁滞,影响脾胃健运,称为木不疏土。治宜和肝为主,兼顾健脾,以加强双方的功能。

(4)中医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提出以下治疗方法。

①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②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③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

④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金和木,乃肺肝两脏。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又称清肺泻肝法。

此外,在针灸疗法中,五行生克关系的应用也有其重要的意义。针灸医家将手足十二经四肢末端的穴位分属于五行,即井、荥、俞、经、合5种穴位,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上即可根据不同的病情,运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而选择穴位,进行治疗。

同样,五行的生克关系,对于精神疗法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精神疗法主要适用情志失调病证。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着生克关系,所以情志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关系。正是由于在生理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相互抑制的作用,而在病理上和内脏也有着密切关系,故在临床上即可以运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达到调整情志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临床上依据五行的生克规律指导和进行治疗,确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五行学说毕竟存在一定的机械性,不可盲目套用,必须依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分别处理。

(赵 斐)

思考题

1.何谓五行的生克乘侮?各自的次序是什么?

2.相乘与相侮有何区别与联系?

3.根据五行相生与相克原则制定的治则是什么?各有哪些常见的治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