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潘游洪沈泛瀛洲”巧对考述

“潘游洪沈泛瀛洲”巧对考述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敏 王丽洁对对子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巧对更是堪称绝伦,如“绛绎绘维绾纶綍,潘游洪沈泛瀛洲”就是其中一对。再者是“潘游洪沉”的“沉”字之误。第四是“潘游洪沈”中的姓名之误。“潘良能季成”被误作“潘良”或“潘良贵”,如《潘游洪沉泛瀛洲》谓“潘良、游操、洪景伯、沈介德四人”云云;而《巧对欣赏》则误作“前四个字分指潘良贵、游操、洪适(kuò)、沈介……潘良贵,字子贱,为秘书郎,右侍谏”。
“潘游洪沈泛瀛洲”巧对考述_游酢新论:续编

陈敏  王丽洁

对对子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巧对更是堪称绝伦,如“绛绎绘维绾纶綍,潘游洪沈泛瀛洲”就是其中一对。此对最早出自洪迈《容斋随笔》之《容斋四笔》。洪迈(11231202)字景庐,鄱阳人,洪皓子;绍兴十五年(1145)举进士,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间(11741189)先后知泉、吉、赣、婺诸州;又历任起居郎、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监修国史,以端明殿学士致仕。终年八十岁,谥文敏;所著尚有《夷坚志》、《野处类稿》等。《容斋随笔》五集七十四卷,系读书札记,历四十年始成。原拟每集各分十六卷,书未成而逝,故《五笔》仅十卷。是书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诸领域,内容广博,以考证前代史实、典制,记述宋人轶闻、掌故为主,兼及评诗论文。《学海类编》收有《容斋诗话》六卷,盖自《容斋随笔》中转出,辑者佚名。

《容斋四笔》卷十四《潘游洪沈》谓:“绍兴十三年,敕令所进书删定官五员,皆自选人改秩。潘良能季成、游操存诚、沈介德和伯、兄景伯,皆拜秘书省正字,张表臣正民以无出身,除司农丞,四正字同日赴馆供职。少监秦伯阳于会食之次,谓坐客言:一旦增四同舍,而姓皆从水傍,熺有一句,愿诸君为对之,以成三馆异日佳话。即云‘潘游洪沈泛瀛洲’。坐客合词赏叹,竟无有能对者。予因记《笔谈》所载,元厚之绛少时,曾梦人告之曰:‘异日当为翰林学士,须兄弟数人同在禁林。’厚之自思素无兄弟,疑为不然。及熙宁中除学士,同时相先后入院者,韩维持国、陈绎和叔、邓绾文约、杨绘元素,名皆从纟,始悟兄弟之说。欲用‘绛绎绘维绾纶綍’为对,然未暇考之史录,岁月果同否也。”其中“傍”通“旁”。《容斋诗话》卷六所录同。按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异事》作“元厚之少时曾梦人告之:异日当为翰林学士,须兄弟数人同在禁林。厚之自思素无兄弟,疑此梦为不然。熙宁中,厚之除学士,同时相先后入学士院子,一人韩持国维,一陈和叔绎,一邓文约绾,一杨元素绘,并厚之名绛。五人名皆从‘系’,始悟弟兄之说。”略有差异。

今人已不读古书了,更不用说细读古书。“对联网”上有《潘游洪沉泛瀛洲》简介如下:“上联:潘游洪沉泛瀛洲。下联:绛绎绘维绾丝纶。对联简介:[南宋]潘良、游操、洪景伯、沈介德四人同月同日被提升为秘书省正字。秘书省雅称瀛洲。潘良在宴会出了上联。众人听后连声赞叹,但却无人能对。直至近代才有人巧妙地续出下联。据《梦溪笔谈》载:元绛小时候,曾梦见有人对他说,你将来一定能当上翰林学士,不过必须是兄弟四人一同当。元绛心想,我根本是棵独苗,看来要当翰林学士不过是瞎高兴罢了。不料,到了宋神宗熙宁时,元绛果真成为翰林院的学士,与他同时进入翰林院的还有陈绎、杨绘和韩维三人,他们四人的名字都是‘纟’旁。”再如“孔夫子旧书网”上也有《巧对欣赏》谓:“绛绎绘维绾纶綍,潘游洪沈泛瀛洲。上联是由《梦溪笔谈·异事》的故事衍出:元厚之少时,曾梦人告之:‘异日当为翰林学士,须兄弟数人同在禁林。’厚之自思素无兄弟,以此梦为不然。熙宁中,厚之除学士,同时相先后入学士院者:一韩持国维、一陈和叔绎、一邓文约绾、一杨元素绘,并厚之名绛,五人名皆以‘纟’,始悟弟兄之说。上联7个字皆为丝旁。元绛字厚之,天圣进士,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韩维字持国,累迁翰林学士,太子少傅致仕。陈绎字和叔,进士,历秘书监,集贤学士。邓绾字文约,举进士第一,擢御史中丞。杨绘字元素,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五人皆宋朝人,并有时名。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虽然沈括的书上如此记载,但因为下联的‘泛’字不是姓,说的只有四个人,所以上联也只能取四人,‘绾’字就不能当作‘杨绾’的人名,而得承接下文作解。‘绾纶綍’谓承担要职,绾,牵引拴结。《礼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纶大于丝,綍又大于纶。是说言语由王出则渐大。后以之喻帝王诏令。在这里是说元绛等皆受帝命而任要职。下联7个字皆为水旁。前四个字分指潘良贵、游操、洪适(kuò)、沈介。四人亦均宋朝人。潘良贵字子贱,为秘书郎,右侍谏。游操,为左朝奉郎、秘书少监。洪适字景伯,父洪皓出使金国被羁留15年,与其弟遵、迈(即《容斋随笔》的作者)皆名满天下,直学士院,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沈介字德和,官兵部尚书。四人皆才华卓著。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网罗人才,建文学馆,对特别优异的题名字爵里,绘像作赞,时人慕之,谓之‘登瀛洲’。此指四人并皆朝廷良才。(原载2003年第五期《学问》)”

上述《潘游洪沉泛瀛洲》的介绍错误百出,《巧对欣赏》亦间有失误。

首先是对偶当对联之误。作为对子即对偶,先出的句子叫“出对”,后应的句子叫“对对”,当时人就已有“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的名对。至于对联则要严格区分“上联、下联”,通常末字仄声为上联,末字平声为下联。但既然硬要把上述对偶当作对联,则要注意上联、下联的排列,因为此对偶“出句”并非“上联”而正好是“下联”。

其次是“丝纶”为“纶綍”之误。正如《巧对欣赏》所解释:“‘绾纶綍’谓承担要职,绾,牵引拴结。《礼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纶大于丝,綍又大于纶。是说言语由王出则渐大。后以之喻帝王诏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丝纶”与“纶綍”无异,但是从平仄对仗的对子角度而言,对“瀛洲”以“丝纶”有误而以“纶綍”才合适。“瀛洲”二字皆平声,“纶綍”与“丝纶”现在亦皆平声,而古音“丝”为平声,“纶綍”则“音论”、“音物”,皆属仄声,故“丝纶”为误。

再者是“潘游洪沉”的“沉”字之误。在对子中是作为姓氏出现的,应为“沈”,即指其所列之“沈介德”。虽然在“沉没”等意义方面“沉”可以写作“沈”,但用于姓氏意义方面“沈”则不能写作“沉”。

第四是“潘游洪沈”中的姓名之误。“潘良能季成”被误作“潘良”或“潘良贵”,如《潘游洪沉泛瀛洲》谓“潘良、游操、洪景伯、沈介德四人”云云;而《巧对欣赏》则误作“前四个字分指潘良贵、游操、洪适(kuò)、沈介……潘良贵,字子贱,为秘书郎,右侍谏”。按潘良贵(10941150)字子贱(原名京,字义荣),号默成居士,金华人;政和五年(1115)登上舍第,为太学博士,累迁提举淮南东路常平,建炎元年(1127)召为左(一作右)司谏,绍兴二年(1132)起为左司员外郎,出知严州,未几又奉祠,五年起权中书舍人,八年再奉祠,九年起知明州,一年后离职奉祠;二十年,坐与李光通书,贬三官,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年五十七。一作:潘良贵(约10861142)字义荣,号默成;政和五年进士,授秘书郎,后提举淮南东路常平;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后历任提点荆湖南路刑狱、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等;又曾出知明州、严州,以徽猷阁待制提举亳州明道宫,归家十年不出;良贵居官刚正不阿,病卒,无以为葬。《容斋四笔》所记“潘游洪沈泛瀛洲”是在“绍兴十三年”(1145),而潘良贵于绍兴十年“离职奉祠;二十年,坐与李光通书,贬三官”即“以徽猷阁待制提举亳州明道宫,归家十年不出”,又何以于绍兴十三年“泛瀛洲”?且洪迈是当时人,“四正字同日赴馆供职”中的“兄景伯”又是其兄洪适,故可知“潘”指“潘良能季成”不会有误。潘良能资料不多见,《宋人传记及第年索引表》谓:“潘良能=潘育,绍兴五年进士,字材倚,一字季成,原名育,金华人,良翰弟。”而“潘良翰=潘奇,绍兴十五年进士,字叔倚,原名奇,金华人,良瑗弟。”由此亦可知,“潘良贵(10941150)字子贱(原名京,字义荣)”应当是“潘良能字材倚,一字季成,原名育”的堂兄或族兄。至于“沈介德和伯”则被误作“沈介”或“沈介,字德和”。沈介德,字和伯,其资料更缺,故在此不能详述之。

第五是“潘良(能)、游操、洪景伯、沈介德四人”名字使用不妥。潘、游、沈三人都是用“名”,而“洪景伯”却用其“字”。洪迈记事,为其兄避讳而用“字”属正常现象,今人依然如此则不妥,要么全用“名”要么全用“字”。洪适(11171184)字景伯,号盘洲;初名造,字温伯,一字景温,与弟遵、迈皆知名于时;绍兴十二年(1142)中博学宏词科,为敕令所删定官,改秘书正字;明年,因皓忤秦桧出为饶州通判,适亦出为台州通判;后皓谪英州,适亦免官,往来奉父;二十七年知荆门军,历知徽州,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总领淮东军马钱粮;隆兴二年(1164)召为太常少卿兼权直学士院,寻除中书舍人,为贺生辰使使金;乾道元年(1165)迁翰林学士,累迁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二年,提举太平兴国宫,寻起知绍兴府,未几再奉祠;淳熙十一年卒,年六十八,谥文惠。一作:洪适(11171184)字景伯,号盘洲老人;与弟遵、迈先后皆中博学鸿词科;绍兴十二年与弟遵同中博学鸿词科,除左宣教郎、敕令所删定官;绍兴十三年迁秘书省正字,是年父自金归,忤秦桧,适出任通判台州军事;绍兴二十八年(1158)除知荆门军,后知徽州、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兼提点刑狱,迁户部郎中、淮东总领、司农少卿、太常少卿兼权直学士院中书舍人;乾道元年任翰林学士签枢密院事、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次年,除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后以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乾道五年(1169)以观文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此后家居16年。

第六是“潘良在宴会出了上联”之误。其中“出了上联”为“出对”之误。至于出对者并非“潘良”而是“少监秦伯阳”即秦熺。秦熺(?—1161)字伯阳,本为秦桧妻兄王唤孽子,秦桧留金时其妻养为后,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为秘书郎、秘书少监,十三年五月“甲子,秘书少监秦熺权尚书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提举秘书省,除翰林学士,十八年迁知枢密院事,二十五年秦桧卒,以少师致仕,三十一年卒。

第七是“直至近代才有人巧妙地续出下联”之误。同上即“续出下联”为“对出对子”之误。至于“近代才有人巧妙”云云更是误甚,当时人的《容斋四笔》已说“欲用‘绛绎绘维绾纶綍’为对”,而今人之对亦未超出其对子,且“绾丝纶”还不如“绾纶綍”。果然是三日不读古书便觉面目可憎。

对对中“绾”非指人名,《巧对欣赏》“因为下联的‘泛’字不是姓,说的只有四个人,所以上联也只能取四人,‘绾’字就不能当作‘杨绾’的人名,而得承接下文作解”之说是。邓绾(10281086)字文约,成都双流人;举进士,迁职方员外郎;熙宁三年通判宁州,召对,除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孔目房,同知谏院,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事;五年,擢御史中丞,加龙图阁待制,迁翰林学士。王安石去位,颇附吕惠卿,及王安石复相,又劾吕惠卿、章惇,神宗谓其奸回,斥知虢州。逾岁,为集贤院学士、知河阳;元丰中知荆南府,历知陈、陕、永兴、青、邓诸州军;元祐初卒,年五十九。

其中“绛绎绘维”依次为元绛、陈绎、杨绘、韩维。元绛(10081083)字原之,一说字厚之;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初授江宁推官,摄上元令;安抚使范仲淹将其调任永新知县,后改任通州海门县;后升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转为度支判官;皇祐四年(1053)为广东转运使,迁工部郎中,历两浙、河北转运使,召拜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福州,进龙图阁直学士,调广、越、荆南,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熙宁八年(1075)十二月自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判太常寺兼群牧使、工部侍郎拜参知政事;元丰二年(1079)五月贬知亳州,改颖州;三年,加资政殿学士、知青州;四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赠太子少师,谥号章简。一作:元绛(10081083)字厚之;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江宁推官,知永新县,迁江南西路运使,充广东转运使,迁工部郎中,历两浙、河北转运使,累迁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赠太子少师,谥章简。陈绎(10211088)字和叔,洛阳人,一说开封人;景祐中廷试误用韵被黜,庆历二年(1042)再举,为别试第一,历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集贤院校理;英宗初,同判尚书刑部;熙宁时为陕西转运副使,入直舍人院,出知邓州兼本路安抚使;元丰初,知广州兼本路经略安抚使,改太中大夫、龙图阁待制、知江宁府,因事夺职贬建昌军;哲宗立,复太中大夫;元祐三年卒,年六十八。一作:陈绎(10101078)。杨绘字元素,绵竹人,生于天圣五年(1027);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以集贤校理为开封推官,请知眉州,徙兴元府;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擢翰林学士,为御史中丞;罢为侍读学士,知亳州,历应天府、杭州,再为翰林学士,贬荆南节度副使;元祐初再知杭州,元祐三年(1088)卒,年六十二。一作:杨绘(10271088)字元素,绵竹人;皇祐五年(1053)进士;通判荆南府,迁开封府推官,知眉州,徙兴元府;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熙宁四年(1071)擢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出知亳州,历应天府、杭州,再为翰林学士;贬荆南节度副使,分司南京,改提举太平观,起知兴国军;哲宗即位,复天章阁待制,再知杭州;元祐三年卒,年六十二。又作:杨绘(10321116)字元素,号先白,谥肃轩,绵竹人;嘉祐元年(1056)登进士第,历官荆南府通判、开封府推官等职,后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韩维(10171098)字持国,开封雍丘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熙宁二年(1069)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

《容斋四笔》谓“欲用‘绛绎绘维绾纶綍’为对,然未暇考之史录,岁月果同否也”,通观上述元绛、陈绎、杨绘、韩维四人经历,元绛约于熙宁六年(1073)为翰林学士,杨绘于熙宁四年(1071)擢翰林学士,韩维于熙宁二年(1069)迁翰林学士,唯陈绎缺载,但查李焘(11151184)《续资治通鉴长编》,其卷二百四十六载:熙宁六年八月“庚辰,翰林学士陈绎为翰林侍读学士、知邓州,绎以疾自请也。”可知陈绎约于熙宁四年亦为翰林学士。

至于“潘游洪沈”中之“游操存诚”,万历《闽书》卷九十五《缙绅》载:“操字存诚……绍兴中,与潘良能、沈介、洪景伯俱为秘书省正字,同日赴馆职。少监秦熺会食次,命对曰:潘游洪沈泛瀛洲。操用‘绛绎绘维绾纶綍’为偶,盖神宗朝韩绛、陈绎、韩维、杨绘相先后除学士也。自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侨居旴江,奉祠。晚号定庵居士。”其中“韩绛”为“元绛”之误。道光《建阳县志》载:“游操字存诚,元祐进士醳之子、主簿披之弟。少为酢所爱;长,工于文。登宣和三年(1121)进士。绍兴中,与潘良能、沈介、洪景伯俱为秘书省正字,同日赴馆职。少监秦熺于会食之次,命对曰:潘游洪沈泛瀛洲。操以‘绛绎绘维绾纶綍’为对,盖神宗朝韩维、陈绎、元绛、杨绘相先后除学士也。自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侨居盱江,奉祠。晚号定庵居士。子三:长曰长儒,仲曰次公,季曰开。(旧志略,今从《潭阳文献》参补。)”其中“游操字存诚,元祐进士醳之子,主簿披之弟”之标点,整理本道光县志误作“游操字存诚,元祐进士。醳之孙,主簿披之子”。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亦谓:“游操字存诚,醳之子。少为定夫先生奇爱,长工于文。绍兴中,与潘良能、沈介、黄景伯俱为秘书省正字,同日赴馆职。自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侨居盱江,奉祠。晚号定斋居士。”其中道光县志之“沈介”、《渊源考》之“沈介、黄景伯”皆误。《圩富垅游氏宗谱》谓:“操公,醳公次子,字存诚,号定庵。答瀛洲异对,古称管职才。官礼部侍郎。葬宝应。生三子:长儒、次、开。”其中“官礼部侍郎”为“权礼部侍郎”之误。

以“绛绎绘维绾纶綍”对出“潘游洪沈泛瀛洲”者,《容斋四笔》之洪迈记述“坐客合词赏叹,竟无有能对者”而自称“欲用‘绛绎绘维绾纶綍’为对”,而《闽书》、《圩富垅游氏宗谱》、道光县志及其所引《潭阳文献》则皆以为是“同日赴馆”的“游操”。依上引资料可知,游操是机敏的有心人,因此这种可能性并非没有。再者,游操曾因游酢而与秦桧有往来。秦桧(10901155)字会之。《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一《本朝五·中兴至今日人物上》谓:“问胡文定公与秦丞相厚善之故。曰:……定夫之后及康侯诸子,会之皆擢用之。时在坐范兄云:定夫之子不甚发扬。秦老数求乃翁《论语解序》,因循不果录呈。其侄有知之者,遂默记之。一日进见,秦老及此,则举其文以对,由是喜之。后故擢至侍从,是为子家尊人。”其中“子家”为“子蒙”之误。《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亦谓:“谢山跋《宋史》杨文靖传后……定夫后人曾为秦丞相所挽,而其人不甚发扬,至使其从昆弟窃取定夫所解《论语》以献于秦。”

据史志资料,游酢直系子孙宋元无显宦,显然正是由于“秦老数求乃翁《论语解序》,因循不果录呈”,进而造成“定夫之子(其人)不甚发扬”的结果,因此可证游酢子孙二代并没有“被他(秦桧)牢笼出去,多坠家声”。而这也“至使其从昆弟窃取定夫所解《论语》以献于秦”,即“其侄……后故擢至侍从,是为子家(子蒙)尊人”者,则是指子蒙游开之父游操。《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谓:“游开字子蒙,操季子。”康熙《福建通志·人物四》与乾隆《福建通志·人物》“游酢传”皆谓:“醳子操,宣和进士。”《永乐大典》卷八千八百四十三引《建安志》载:“游操字存诚,有家学;宣和三年(1121)擢进士第。绍兴中迁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晚居旴江,奉祠卒。”《闽书·缙绅》载:“操字存诚,醳之子。少为酢奇爱;长,工于文……侨居旴江,奉祠。晚号定庵居士。子开,同上舍出身。”道光《建阳县志》载:“游操字存诚,元祐进士醳之子、主簿披之弟。少为酢所爱;长,工于文。登宣和三年进士……侨居盱江,奉祠。晚号定庵居士。子三:长曰长儒,仲曰次公,季曰开。(旧志略,今从《潭阳文献》参补。)”其中“游操字存诚,元祐进士醳之子,主簿披之弟”之标点,此整理本道光《建阳县志》误作“游操字存诚,元祐进士。醳之孙,主簿披之子”。《圩富垅游氏宗谱》谓:“操公,醳公次子,字存诚,号定庵……葬宝应。生三子:长儒、次、开。”

而据陈了斋(10581122)为游潜所撰《中奉大夫游公墓志铭》(见《永乐大典》),游醳实为游酢血亲同胞弟,出嗣叔父游勋,该铭谓:“居士讳潜字升叔……卒于齐州之官舍,绍圣二年三月己未也……生二子:酢,今为朝散大夫、提点成都府长生观;醳,出继为南康军司理参军勋之后,自高邮尉解官奔齐州,与其兄扶居士柩以归。”显然,上述所谓“其侄”即游酢侄,而所谓“其从昆弟”则是“定夫之子”亦即“秦丞相所挽”之“其人”的堂兄弟,二者所指皆为游酢胞弟游醳之次子游操,亦即所谓“子家(子蒙)尊人”者。

(作者分别系福建省南平一中中学高级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