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酒精性脂肪肝平时注意事项

酒精性脂肪肝平时注意事项

时间:2022-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肝脏内的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湿重)的5%,即称为脂肪肝。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以下六种人最容易患脂肪肝。所以长期饮酒及酗酒的人,脂肪酸最易堆积于肝脏,造成酒精性脂肪肝。据统计,嗜酒者中脂肪肝发病率占57.6%,而且与其他类型的脂肪肝相比,酒精性脂肪肝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程相对较快,发生率相对较高。富含花生四烯酸饮食可增加肝脏脂质过氧化,从而影响肝内胶原含量和脂肪肝程度。

肝脏内的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湿重)的5%,即称为脂肪肝。近几年来,其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一种临床常见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以下六种人最容易患脂肪肝。

(一)嗜酒、酗酒的人

大量乙醇进入体内,主要在肝脏分解代谢。由于乙醇对肝细胞有较强的直接毒害作用,可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使脂库转运到肝脏的脂肪增加,并减少脂肪肝内的运出。所以长期饮酒及酗酒的人,脂肪酸最易堆积于肝脏,造成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是酒精性肝病中最先出现、最为常见的病变,其病变程度与饮酒(尤其是烈性白酒)总量呈正相关。因此饮酒越多,肝内脂肪酸越容易堆积,越容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值得一提的是脂肪肝的病变程度与饮酒量的多少呈正比例关系,饮酒越多,脂肪肝的病变程度越重。

附:饮酒与脂肪肝的关系

饮酒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病因,乙醇与肝病的关系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被人们认识到了。人或动物在大量或经常饮酒后都可以引起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进而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严重者导致肝癌。据统计,嗜酒者中脂肪肝发病率占57.6%,而且与其他类型的脂肪肝相比,酒精性脂肪肝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程相对较快,发生率相对较高。饮酒量和持续时间与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有直接关系,而与酒的种类关系不大。如果饮酒量中乙醇的量是每日80g,一般不会发生酒精性脂肪肝;如果每日在80~160g,则脂肪肝发生率可增高5~25倍;若每天摄入300g,8天后就可出现脂肪肝。男性每日饮酒(相当于乙醇的量)80g,女性每日40g,5年时间可发生脂肪肝。乙醇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内进行分解、代谢。乙醇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堆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越严重。

进入体内的乙醇90%在肝脏代谢。乙醇在肝内有三条代谢途径:即胞质液的乙醇脱氢酶、滑面内质网上的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和过氧化小体上的触酶。其中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有赖于细胞色素P450的参与。目前认为,乙醇在肝细胞内代谢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及引起的代谢紊乱,是导致酒精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

1.乙醇的直接损害作用 乙醇进入肝细胞后,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醛,同时使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转变为还原型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使NADH/NAD值升高。NADH/NAD值的升高可抑制脂肪酸的β氧化,并通过提高3-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的值使脂肪酸合成增加,导致中性脂肪在肝内合成增加并堆积,形成脂肪肝。

2.脂质过氧化损伤 氧自由基有较强的生物学活性,能与生物膜上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细胞及亚微结构的损害,导致细胞膜破坏,蛋白质及DNA变性失活,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释放血栓素A2(TXA2)增加等。在乙醇代谢过程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羟自由基以及乙醇相关的羟乙基自由基等毒性氧增加,而反应性氧中间产物增加通过脂质过氧化有助于酒精性肝损伤的形成。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可形成蛋白加合物,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介导免疫损伤。基础条件下,乙醇靠乙醇脱氢酶氧化代谢。长期大量摄入乙醇时,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被激活,细胞色素P450系增加,现已证实与酒精性肝损害密切相关的有CYP2E1、CYP2A和CYP3A。CYP2E1有较强的NADPH氧化酶活性,可使乙醇氧化生成羟乙基根。高活性羟自由基可与CYP2E1蛋白相结合形成加合物,从而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参与肝损害的发生。CYP2E1的抑制药和CYP2E1抗体可抑制乙醇饲养大鼠的微粒体产生反应性氧中间产物,改善肝损害,降低脂质过氧化。CYP2A是异源性物质肝损害的主要催化剂。在CYPS中,CYP3A是含量最多的,摄入乙醇可诱使其产生更多,已知它通过激活黄曲霉素B1、对乙酰氨基酚、苯并芘等肝毒性物质的活性对肝脏产生损伤作用。

3.乙醛的毒性作用 乙醇在肝内代谢过程中转变为乙醛,乙醛主要在肝脏线粒体内氧化成乙酸而降解,长期摄入乙醇可使肝脏线粒体功能紊乱,氧化乙醛的能力下降,而乙醇的氧化速度不变甚至提高,造成乙醛生成与降解不平衡,导致肝内乙醛含量增加。乙醛可以与酶的重要功能基团结合,导致酶活性改变,影响酶的功能。乙醛可以共价地与白蛋白、球蛋白、脂蛋白等结合,形成乙醛蛋白加合物,后者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起免疫损伤。乙醛使维生素B6、叶酸盐的降解增加,通过激活储脂细胞和成肌纤维细胞使胶原合成增加,这在脂肪肝向肝纤维化的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乙醛氧化为乙酸的过程中,通过CYP2E1产生氧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损伤。乙醛还诱导姊妹染色体互换,降低DNA的修复。

4.内毒素——细胞因子介导的损伤 内毒素介导的细胞因子释放在酒精性肝病中占重要地位。酒精性肝病病人肠道革兰阴性菌增加,肠壁通透性增加,网状内皮的功能降低,从而使血清中的内毒素增加。内毒素可以激活库普弗细胞,使其释放细胞因子,造成肝脏的损害。酒精性肝病病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升高,给予抗TNF抗体可减少脂肪肝的发生,可见TNF-α、IL-6参与酒精性脂肪肝的肝脂肪变。吴金明等研究发现TNF-α与丙二醛呈正相关,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负相关,认为TNF-α参与肝细胞的损害且与肝内过氧化反应加强、抗过氧化反应能力削弱有关。

5.游离脂肪酸的损害 乙醇可使脂肪组织中释放过量的游离脂肪酸,大量饮酒使体内的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β氧化受损,使血液和肝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增加。已知部分游离脂肪酸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它可损伤细胞膜、线粒体和溶酶体膜等,引起细胞内微器损害,还能明显地加强细胞因子的毒性,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和纤维化。不同的游离脂肪酸对肝脏的作用不同。富含花生四烯酸饮食可增加肝脏脂质过氧化,从而影响肝内胶原含量和脂肪肝程度。富含亚油酸的饮食可增加酒精性肝病的损害,高浓度的棕榈酸可引起血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升高。过多的长链脂肪酸可被肝摄取用于合成三酰甘油和胆固醇酯,一旦肝内脂蛋白合成速度慢于脂肪酸流入肝脏的速度,必然引起三酰甘油堆积,导致肝脂肪变性。

6.大剂量乙醇刺激肾上腺及垂体-肾上腺轴 增加脂肪组织分解率,源于此的脂肪酸又被肝脏摄取,使肝内三酰甘油合成增加并堆积。三酰甘油在肝内须结合载脂蛋白磷脂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释放入血,研究显示肝脏合成的载脂蛋白B在调节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长期饮酒抑制肝脏载脂蛋白B合成,从而使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障碍,导致脂肪肝。

7.缺氧和微循环障碍 无论是快速或缓慢摄入乙醇都可以增加肝脏的氧耗量。脂肪变性的肝细胞体积增大,压迫肝窦,引起肝细胞缺血坏死,进一步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小叶中心区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这可解释酒精性肝病时细胞坏死和纤维化以中央静脉周围最为明显。

8.免疫机制 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参与,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饮酒致脂肪肝可能是乙醇对肝内三酰甘油的代谢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健康成人每日饮酒(相当于乙醇的量)100~200g,连续10~12天,不论其饮食是否含蛋白质,均可发生脂肪肝,低蛋白质只是一种加重因素。喝酒对营养物质的损耗,使体内营养素流失,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如叶酸、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C及镁、硒和锌等;损害胃肠内膜,改变或减少对维生素、矿物质的吸收。

大多数酒精性脂肪肝是完全可逆的。一般情况下,戒酒后脂肪肝会逐渐消失。如果长期酗酒,使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坏死,最终可致肝硬化。轻、中度酒精肝和脂肪肝可完全治愈,但重度病变则可发展为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由于病变迅速且病情严重,所以即使无症状亦应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合理补充营养食品及使用适宜的药物。

(二)肥胖的人

肝组织活检资料发现,约有50%的肥胖症患者合并脂肪肝。国内有学者调查发现,10个“胖墩儿”8个脂肪肝。其主要原因是肥胖者血液中含有大量游离脂肪酸,源源不断地运往肝脏,大大超过了运输代谢能力便会引起肝脏脂肪的堆积而造成肥胖性脂肪肝。医学家们对肥胖者进行肝穿刺活检时发现,体重超过标准10%以上的人群中,肝脏脂肪沉着者占72%,脂肪高度沉着者达20%。一方面是肥胖者血中游离脂肪酸大大增加,大量的脂肪酸被不断地运往肝脏;另一方面肥胖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促进肝脏对脂肪酸的合成,结果使大量的脂肪酸蓄积在肝脏,远远超过了肝脏的运输处理能力,于是便转化成中性脂肪沉积而形成脂肪肝。

附: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

脂肪肝与肥胖关系密切,临床调查显示,健康成年人的体重指数越大(体重指数大于18.6~22.9kg/m2即为肥胖),脂肪肝的检出率越高,各项数据证实脂肪肝与肥胖有直接的关系。为探讨体重指数(BMI)与脂肪肝的相关性,国内许多研究机构对不同性别、年龄的BMI与脂肪肝的大宗资料进行了较全面的统计调查。体重测量采用国产SK-Ⅱ自动身高体重测量仪,计算公式为人体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根据2000年WHO西太平洋地区肥胖症特别工作组提出的亚洲成人体重分级建议,BMI 18.6~22.9kg/m2为正常体重,BMI 23.0~24.9kg/m2为超重,BMI 25.0~29.9kg/m2为Ⅰ度肥胖(中度),BMI≥30kg/m2为Ⅱ度肥胖(重度)的标准进行计算。脂肪肝检查应用德国西门子黑白超声诊断仪,脂肪肝的B超诊断标准:①肝实质呈点状高回声(肝脏回声强度>脾脏、肾脏回声);②肝脏深部回声衰减;③肝脏内血管显示不清。上述三项中如具备①项,加②或③项中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脂肪肝。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各年龄组均随着BMI值的增加脂肪肝的检出率明显增加。男性BMI 25.0~29.9kg/m2(Ⅰ度肥胖)时,脂肪肝的检出率达56.24%,BMI≥30kg/m2(Ⅱ度肥胖)时,脂肪肝的检出率达88.23%,女性BMI 25.0~29.9kg/m2(Ⅰ度肥胖)时,脂肪肝的检出率达40.49%,BMI≥30kg/m2(Ⅱ度肥胖)时,脂肪肝的检出率达74.72%,由此可见脂肪肝与肥胖有着直接的关系。50%肥胖者有肝内脂肪浸润,这是由于脂肪组织增加,游离脂肪酸释出增多所致。肝炎后脂肪肝是由于摄食过多、运动减少,加之肝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极易造成脂肪在肝内存积。慢性肝炎病人由于不适当地增加营养和减少体力活动,也常伴有脂肪肝。

(三)营养失调的人

营养过剩,尤其是偏食荤菜、甜食的人,由于过量食用高脂肪高糖食物,会使肝脏承受更大的负担,干扰了对脂肪的代谢,使平衡状态发生紊乱,造成营养过剩。正常情况下,肝内脂肪的摄取、合成、运转、利用等环节应处于平衡状态,如果肝脏对脂肪摄取、合成增加或转运、利用减少,就会导致肝内脂肪堆积,引起脂肪肝。

另外,人为的节食、长时间的饥饿、神经性厌食、肠道病变引起吸收不良,热能供应不足,蛋白质供应低下,导致脂肪动员增加,大量脂肪酸从脂肪组织释出进入肝脏,使肝内脂肪蓄积而造成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又称营养缺乏性脂肪肝。

附:营养失调与脂肪肝

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都会导致脂肪肝。长期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植物油、蛋白质和糖类,这些食物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过剩的营养物质便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肥胖、高血压和脂肪肝。脂肪肝是一种富贵病,但并非瘦人就不会得脂肪肝。长期营养不良,缺少蛋白质和维生素,也可引起营养缺乏性脂肪肝。不正确节食减肥,长期营养不良等均会引起自身热能供应不足,体内仅存的脂肪被迫动员,大量脂肪酸从脂肪组织释出进入肝脏,载脂蛋白的合成减少,肝细胞内的脂肪不能有效地运出,再加上缺少运动和体育锻炼,体内脂肪不能转化成能量,积存于肝脏。另外,饥饿时由于血糖降低,脂肪肝组织中的脂肪酸被动员入血,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升高,肝内有中等程度脂肪堆积。而且由于蛋白质缺乏,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这样造成肝转运三酰甘油发生障碍,脂肪在肝内堆积。此外,糖尿病、肝炎、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贫血等慢性疾病也会引发脂肪肝。因营养不良而造成脂肪肝的人数正在大幅上升,约占脂肪肝总人数的27%。

临床研究发现,当营养摄入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便会影响脱辅基蛋白及磷脂的合成,致使脂蛋白生成不足。与此同时,糖皮质类固醇分泌增多,大量游离脂肪释放到血液中,超过脂蛋白转运能力而沉积于肝内,就会引发营养不良性脂肪肝。这种疾病同其他病因导致的脂肪肝一样,轻者无症状,中、重症者则会转为慢性肝病。

有专家指出,时下许多爱美的女士采用节食的方法减肥,许多儿童喜欢挑食偏食,这都会给营养不良埋下祸根,从而逐步引发脂肪肝。因此,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合理地吸取膳食营养是改变营养不良、预防脂肪肝的关键。

(四)活动过少的中老年人

进入中老年之后,由于内脏功能退化,代谢功能下降,运动量也减少,使体内脂肪转化为能量随之减少,过剩的脂肪易于堆积肝脏而形成脂肪肝。此外,中老年人罹患内分泌疾病者(如糖尿病等)也较多,患脂肪肝也会相应增多。长期不运动会导致体内过剩的养分转化为脂肪,这些脂肪沉积于皮下时,表现为肥胖,积存于肝脏时,则表现为脂肪肝。因此,人们应多参加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肝脏的生化反应,促使机体消耗及利用过剩的营养物质,这是预防脂肪肝的重要环节。

(五)成年后发病的糖尿病患者

成年后发病的糖尿病患者10%~80%是肥胖者,其血浆胰岛素水平高,血浆未酯化的脂肪酸增高,同时,糖尿病伴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微血管病变都可加重肝脏的损害,加速脂肪肝的形成。

附:糖尿病人为什么易发生脂肪肝

约有半数糖尿病病人伴有脂肪肝,这是因为糖尿病病人,葡萄糖不能利用,造成三大代谢紊乱,最终使脂肪酸在肝内存积引起脂肪肝。脂肪肝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50%左右。1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较少,发生率仅为4.5%,是由于缺乏胰岛素使脂肪的分解代谢加强,脂蛋白合成减少,从而使血中脂肪酸增加,产生高脂血症和脂肪肝。2型糖尿病患者50%~80%为肥胖者,其血浆胰岛素水平高,血中未酯化脂肪酸增高,堆积于肝内而形成脂肪肝。肝脂肪变的程度与肥胖的轻重有密切关系,与进食脂肪或糖过多有关,限制热量摄入,降低体重,肝脂肪浸润就会减轻。

(六)高脂血症患者

高脂血症可形成脂肪肝,且有家族遗传性,但更多的还是属于后天引起。其特点是内源性三酰甘油含量增高,多在饮食因素激发下引起本症,这样的病人与食入胆固醇和动物脂肪过多有关系。因此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采取低脂、低糖等膳食措施,是预防和治疗脂肪肝的关键所在。

(七)肝病病人

肝炎后所患的脂肪肝,称为肝炎后脂肪肝,且被大多数医药学家所承认。肝炎病人患脂肪肝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①乙型肝炎最易患脂肪肝。一般来说,肝炎患者只要注意预防,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大多是可以治愈或控制的。而不恰当的强调休息,补充高营养物质,致使营养过剩,就会造成脂肪在肝内的堆积,形成脂肪肝。②肝炎的急性期由于较长时间的食欲下降,可引起营养不良,热能不足,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及胆碱、甲硫氨酸等去脂物质,由此均可引起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性脂肪肝。③肝细胞的严重受损,使肝细胞分解与氧化脂肪的功能下降,结果中性脂肪堆积在肝细胞内,亦是脂肪肝的成因。④在肝炎的恢复期,患者食欲显著增加,剩余的热量即以脂肪的形式蓄积而发生脂肪肝。

附:肝炎患者为何合并脂肪肝

肝炎的急性期由于较长时间的食欲下降,可引起营养不良,热量不足,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及胆碱、甲硫氨酸等去脂物质,均可引起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肝细胞的严重受损,使肝细胞内的脂肪分解与氧化功能降低,结果中性脂肪堆积在肝细胞内,亦是脂肪肝的成因。病毒性肝炎时,变性的肝细胞其滑面内质网退化为网状或膜状团块,粗面内质网则减少、扩张伴脱粒等。而滑面内质网的功能是复杂的,与脂蛋白的合成、游离脂肪酸的活化均有关。肝内炎症往往伴随有肝细胞内微循环障碍及增生性改变,可使部分肝细胞缺氧、缺血,细胞与血液之间氧交换不足,使肝内脂肪酸氧化减少。以上改变均使肝内多聚糖及ATP水平降低,肝内脂蛋白合成减少,三酰甘油与载脂蛋白结合发生障碍,输出减少,导致三酰甘油在肝内堆积而发生脂肪肝。

在肝炎的恢复期,患者食欲显著增加,剩余的热量即以脂肪的形式蓄积而发生肥胖,继之发生脂肪肝。发生的真正机制并非食物中热量偏高,并伴蛋白质及胆碱相对缺乏,而发生机制与糖代谢紊乱有关。可能是由于医务人员在肝炎治疗过程中积极的护肝治疗,长期大量静注葡萄糖,过分限制活动,给予高热量膳食的结果。

(八)其他

1.患有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 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的病人需要长期服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等,同时伴有肝脏的脂肪浸润。

2.经常接触一些化工产品的人 化学物质中毒性脂肪肝也是临床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些人经常接触下列化工产品:如磷、砷、锌、氯仿、苯胺、硝基苯、三硝基甲苯、DDT、氯仿、铅等化学物质均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并且导致脂肪的变性或中、重度脂肪肝及肝坏死。

3.某些有家族性代谢性疾病的人 家族性代谢性疾病伴有肝类脂的增加,是形成脂肪肝的重要内在因素,如肝豆状核变性早期、高脂蛋白血症、先天性痴呆综合征、高乳糖血症、遗传性果糖耐量低下、家族性高脂血症、糖原贮积病1型等。有这些病变的人,肝脏脂肪的积累多少不一,因脂肪肝引起的症状也往往不甚明显,治疗较为困难。

所以,预防脂肪肝一要严格控制饮食,防止营养过剩;二要增加体育锻炼,做到摄入与消耗的能量相平衡;三要限量饮酒,尤其不宜经常饮用烈性白酒,更不宜酗酒;四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祛除病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